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胃镜检查在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中的临床运用效果,并总结小儿胃炎的诊治经验.方法 选取小儿胃炎患儿120例,按患儿是否行胃镜检查及已行胃镜检查的结果进行分组:A组行胃镜检查结果为Hp相关性胃炎(48例),B组行胃镜检查结果为非Hp相关性胃炎(15例),C组未行胃镜检查(57例).A组患儿给予正规的抗Hp感染治疗,其余两组患儿给予胃炎的基础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患儿腹痛、呕吐、厌食等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同时比较治疗后A组和B组的胃镜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4周A组腹痛、呕吐、厌食缓解率分别为91.67%,100.00%、95.80%,B组腹痛、呕吐、厌食缓解率均为86.67%,C组分别为35.08%、89.47%、78.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21、47.26、39.53,均P〈0.05).且经治疗后A、B两组患儿的炎症程度及炎症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χ^2=71.52,P〈0.01).结论 胃镜检查有助于明确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为其治疗提供方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急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胃炎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数远远高于溃疡病.我们曾统计1 000例小儿腹痛的病因,其中慢性胃炎占71.80%,而溃疡病只占6.0%.各年龄组小儿均可患病,乳幼儿多见继发性急性胃炎,随年龄增长慢性胃炎增多.但目前在儿科领域胃镜检查术尚未普及,因此对小儿胃炎的诊断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以下仅就小儿胃炎的相关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小儿电子胃镜是儿科上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小儿电子胃镜检查可直视胃黏膜细小病变,进行Hp检查,取活检黏膜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炎和消化性溃疡重要的手段,特别对上消化道出血,误服含化学性质溶液损伤消化道黏膜等患者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胃镜及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的方式,对患者确诊率予以对比。结果:胃镜检查中,40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浅表性胃炎、4例患者为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中,38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浅表性胃炎、3例患者为浅表性胃炎。即以病理诊断为前提,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95.00%(38/40)。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病理诊断确诊率相对较高,但不可否认胃镜检查的作用和地位,可使用联合诊断的方式,便于患者尽早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2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结果 8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AG的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5例(31.25%),萎缩性胃炎55例(68.75%),其中肠上皮化生55例(68.75%),异型增生25例(31.25%)。结论 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检查价值有限,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镜加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诊断嗜酸性胃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近8a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的613例中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嗜酸性胃炎的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难以解释的胃肠道症状或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者,均应常规作胃镜检查加活组织检查。结论:胃镜检查加活组织检查可大大降低对嗜酸性胃炎的漏诊率,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中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将8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每例患者病变位置的5块胃黏膜组织,先后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 :61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80例患者中,46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检查结果吻合43例,误诊3例,漏诊18例。二者总符合率为70.49%。另外,病理检查中,12例合并肠化生,19例合并非典型增生。分别对不同级别症状患者进行病理细致检查,不同症状下,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所不同。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单纯采用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不高,要求临床检查中对糜烂和溃疡病变组织进行细致的检查,并进行活检,将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互结合以提高疾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腹痛胃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PENTAX EPM-3500电子胃镜对414例慢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 414例患儿中浅表性胃炎224例(54.1%),十二指肠球炎136例(32.9%),消化性溃疡51例(12.3%),3例未见异常,总检出率99.3%.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259例(62.6%).结论 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消化性溃疡是小儿慢性腹痛的主要病因,且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电子胃镜是明确病因不可替代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王银章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378-1379
目的评价电子胃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价值。方法在电子胃镜下观察患者胆汁反流人胃的程度,黏膜胆汁染色及伴随其他病变情况,部分患者行黏膜病理检查。结果10000例胃镜检查患者发现胃内胆汁反流1433例,黏膜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部分患者伴有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萎缩性胃炎,未发现伴有胃癌、食道癌患者。结论电子胃镜检查可作为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是小儿常见病,近年来小儿慢性胃炎病例不断增加,约占门诊接受纤维胃镜检查患儿的80%~90%。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以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但饮食治疗常被忽视。正确的饮食既要促使胃炎好转,又要维持营养摄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必须重视对家长进行饮食知识的健康宣教及指导。下面就影响小儿胃炎的饮食因素及应对策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正常人的胃粘膜表现,我们为48例无慢性上腹痛及其他明显疾病的正常人作了纤维胃镜检查,在胃镜检查的同时取胃粘膜活检及空腹胃液作游离酸测定,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本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1~60岁。检查情况: 一、胃镜及胃镜下胃粘膜活检:胃镜检查48例,其中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者38例,慢性浅表并萎缩性胃炎2例,正常胃粘膜8例;胃粘膜活检46例,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正常胃粘膜14例;胃镜及活检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29例,均正常者6例,二项诊断符合者共35例,诊断符合率76%。二、空腹胃液游离盐酸测定:48例中43例  相似文献   

12.
前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的临床症状及胃粘膜炎症之间关系的研究资料较少,意见尚有分歧.观察经胃镜检查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182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镜检查对钩虫病的诊断价值,加强对镜下钩虫形态及特点的认识与重视以提高钩虫病检出率。方法本组病例全部经胃镜检查,采用Olympus纤维胃镜或Fujinon电子胃镜发现十二指肠钩虫一至数十条不等。结果本组33609例中发现钩虫42例占0.124%,其中,32例患者同时患有胃炎,8例患者同时患有溃疡。结论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钩虫病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对276例上消化道疾病患儿行电子胃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76例患儿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08例(75.36%),溃疡68例(24.64%)。全部病例行幽门螺杆菌检查,232例为阳性(84.07%)。结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小儿消化性溃疡也并不少见,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镜诊断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将本院2012年2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另将80例非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将观察组的胃镜结果与胃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及对因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胃镜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的80例患者中有46例在病理诊断中被诊断为有胆汁返流性胃炎,二次诊断符合率为57.5%,漏诊率为42.5%,两者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差;观察组胃切除、胆囊疾病、消化性溃疡等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因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检查在诊断胆汁返流性胃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其漏诊率较高,应和病理检查紧密结合,以此提高胃镜诊断的正确性,不过胃镜检查能有效地判定出患者病因,行以对因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性胃炎1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毅  莫文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91-1392
为进一步提高对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认识,现将我院经胃镜检查诊断的156例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汤治权 《贵州医药》2010,34(9):848-848
临床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方法较多,传统的普通胃镜检查会刺激胃肠道产生假性逆蠕动,形成假性胆汁反流,导致误诊.近来开展的无痛胃镜可明显减少上述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周杰  李博 《贵州医药》2005,29(3):235-236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胃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使用日本Olympus GIF-V70电子胃镜行胃镜检查2349例,其中14岁以下儿童35例,占同期受检查者的1.49%,现将小儿胃镜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泌素水平联合胃蛋白酶水平检测诊断鉴别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来源于我科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行胃镜检查者90例,依据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无明显炎症,观察组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比较两组胃泌素水平与胃蛋白酶原水平.结果 观察组G17水平、PG I及PG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水平可有效鉴别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上消化道出血36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敏  张旭  周磊 《淮海医药》2007,25(2):129-130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找出其影响临床诊断的相关因素,以利临床治疗.方法 对我院360例住院期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并通过文献资料进行对比,找出我院该症发病率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关注胃镜检查率对其病因诊断的影响.结果 本资料中消化性溃疡占38.3%;出血性糜烂性胃炎及其炎性疾病占28.1%;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0.0%;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除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外)占13.3%;胃肿瘤及相关消化系统肿瘤占3.6%.其中前两者胃镜检查率高于70%;但后两种情况的胃镜检查率低于30%;且总病例数中急诊胃镜检查率低于20%.结论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发病特点,有助于合理的临床处置.胃镜检查率特别是急诊胃镜检查率的提高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及确切部位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