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徐晶 《浙江临床医学》2018,(12):2043-2044
目的 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将重度颅脑外伤患者5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3周开始实施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入院当日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变.结果 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早期个体化综合性康复护理,有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吞咽障碍是颅脑外伤后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生率高达70%,亦是颅脑外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者可引起患者窒息、噎食。早期有效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颅脑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作者通过对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的早期识别、吞咽功能训练、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的临床使用情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探索最佳康复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外伤后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颅脑外伤后24 h内入院GCS评分≤8分,无四肢骨折的重型脑挫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按重型颅脑外伤常规综合治疗、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康复组除上述常规的综合治疗、护理和训练外,尽早对肢体功能做出评估及康复训练. 结果康复组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其治疗转归和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阶段式康复护理,比较2组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统计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观察组1个月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Fugl-Meye、下肢FuglMey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式康复护理遵循颅脑外伤术后恢复的特点,能够显著促进患者术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0例颅脑外伤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3、6个月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NFDS)评分低于护理前(P 0. 05),观察组护理后3、6个月NFD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护理后3个月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护理前(P 0. 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护理后3、6个月生活自理能力优于护理前(P 0. 05),观察组护理后3、6个月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加快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方法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按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于脑水肿期及病情稳定期分阶段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并随意进行功能锻炼.2组在术后第1天及第56天测定肌力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术后56d Barthel指数评分、肌力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结论早期程序化康复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阶段式护理组患者给予阶段式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肢体功能评分、独立性评分、认知水平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阶段式护理组患者术后12周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以及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与功能独立性评估量表(FIM)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各项认知水平评分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总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各项生活能力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行常规术后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护理,比较两组肢体恢复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半年,观察组肢体功能康复总有效率为9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6%(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7%,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慧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21):2932-2934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根据Fugl-Meyer运动评分( FMA )评价两组护理效果,两组经过护理后FMA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护理后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利于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电话随访指导,观察组采取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MMSE、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的MMSE、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用于颅脑外伤患者可有效改善术后康复效果,促进患者神经、肢体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韩梅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4):96-9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和随意性的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于患者病情脑水肿期和病情稳定期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在两组患者康复1周后、2个月后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1周后ADL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ADL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偏瘫患者在其病情脑水肿期和稳定期采取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改善其病情,加快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颅脑损伤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残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并且观察组治疗后FMA及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8年2月间的68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运动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改善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该院2014年8月~2015年9月113例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结果 对照组Ⅰ级、Ⅳ级、Ⅴ级及观察组Ⅰ级、Ⅱ级、Ⅴ级治疗后效果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Ⅴ级治疗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加快神经元的再生能力,重建脑侧支循环及脑功能,调整神经的突触功能及神经递质,改善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therl指数评定方法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恢复情况.结果:早期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天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恢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致肢体瘫痪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颅脑损伤致肢体瘫痪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早期康复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早期康复组在此基础上施以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卧位训练等早期康复护理措施.结果 早期康复组日常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龙朝美 《临床医学》2010,30(11):118-119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重度颅脑损伤行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16例,钻孔清除积血6例,保守治疗12例.治疗后康复出院15例,好转出院10例,死亡9例.结论 对颅脑外伤患者重在病情观察和细致全面的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是创伤中发病率仅次于四肢的常见创伤。轻者可自愈 ,重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合并症 ,大多伴有偏瘫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降低致残率 ,使此类患者回归社会 ,我们对 64例严重颅脑损伤伴有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 ,以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此类患者上下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64例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均为 1 996年 5月— 2 0 0 1年 5月在我院住院的严重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排除①以往有颅脑外伤史及脑血管意外史和其他颅内占位病[1 ] 伴有肢体功能障碍 ;②外伤时年龄小于 1 0岁或大于 6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行为在颅脑外伤引发精神障碍病例中的作用。方法对1例重度颅脑外伤术后并发精神异常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患者外伤基本痊愈,精神异常明显好转。结论及时发现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早期症状,配合医生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护理,多关心和理解患者,在心理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季玲 《全科护理》2011,9(26):2379-2380
对138例颅脑外伤病人给予积极的治疗及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按格拉斯哥预后等级评定,良好52例,中残68例,重残16例,死亡2例。认为做好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伤残率或减轻伤残,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