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观察总结骨科手术植入物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骨科行植入物手术患者200例,分为A、B两组,A组为提高骨科植入物手术管理前90例病例,B组为提高骨科植入物手术管理后110例病例,对手术空间进行细菌检测,根据手术植入物感染病例资料分析总结骨科手术植入物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科手术植入物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病变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抗生素运用等,而且与手术室空间细菌数量有直接关系。结论通过骨科手术植入物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提高了植入物感染预防能力,并预防性的给予患者有效的骨科植入物手术护理干预,以降低感染率,提高骨科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科外来医疗器械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16-2017年我院骨科收治的行骨科人工物体植入手术的患者420例,对患者手术植入物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规范化管理流程及综合性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前(2016年)224例骨科人工物体植入物手术患者中,发生植入物感染24例,感染率为10.71%;干预后(2017年)196例骨科人工物体植入物手术患者中,发生植入物感染4例,感染率为2.04%(P0.05)。结论按照PDCA循环质量管理要求进行全面质量把关,可降低骨科外来医疗器械应用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人体植入物感染的手术室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赵林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18-220
各类人工物体的植入手术作为人体功能重建的有效治疗,在不断完善发展起来,主要人体植入物包括人工假体、固定材料、人工血管、心脏瓣膜、腹膜修补片、各类同种异体置换材料等。手术后植入物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细菌的数量、毒力及机体免疫力[1]。术中切口细菌残留、术后细菌经血液播散是植入物感染发生的基本来源和途径,其中手术室空气中细菌坠落污染占植入物感染的90%,这些细菌多来自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患者自身皮肤污染占5%~15%[2],笔者分析了人体植入物感染与手术室的相关因素,以期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植入物感染。1手术环境1.1现代化手术室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从而降低手术室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本院骨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24例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骨科无菌手术发生医院感染与手术时间长短、手术类型、术前抗生素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以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院手术室骨科植入物取出术后植入物的去向情况,探讨骨科植入物取出后的处理与管理方式,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方法]向广东省50家医院手术室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统计各家医院骨科植入物取出术后植入物的去向。[结果]取出后的骨科植入物投入利器盒的占38%,投入医疗垃圾桶的占18%,手术室存放的占18%,手术医生带走的占12%,设备科存放的占6%,主动交病人或家属的占8%;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相比,骨科植入物去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植入物取出术后植入物的去向问题有待明文规范或立法,并进行严格的监管落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相关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80例骨科手术患者对其临床病历资料及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9% (40/2080),手术类型、手术地点、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是否接台手术等均为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无菌手术中可通过针对性地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骨科植入物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医院骨科行植入物手术患者病原学标本检测结果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病原菌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该医院骨科行植入手术患者1 921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46例,感染率为2.3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者、BMI指数偏高、糖尿病、术中出血量大和手术时间长为植入物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6例感染患者标本共检出病原菌65株,革兰性阴性菌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唑林耐药率均为100%;革兰阳性菌优势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耐药率均为91.3%。结论 该医院骨科植入物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检出的病原菌耐药率高,需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建立防控措施。方法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本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发现手术室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欠缺,室内空气洁净质量得不到保证,外科手和皮肤消毒存在漏洞,无菌物品管理不严等因素。经过整改,建立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落实严格皮肤消毒和器械灭菌管理制度,室内空气卫生质量合格率提高到93.75%。结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突出,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了消毒与灭菌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加强骨科手术管理,预防和控制骨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发生。材料与方法:分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骨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通过过程监控和干预等加强细节管理。结果:通过培训,转变观念,注重过程监控,采取对手术室环境管理入手,加强消毒灭菌管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手术中的过大或粗暴操作;严格掌握骨科手术指征,加强术前术后管理等方式,有效地控制了骨科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结论:只有通过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加强无菌技术管理,强化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1],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骨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医院骨科手术患者切口部位感染的特点,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该医院骨科手术患者2 821例,共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4例,感染率1.21%。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和污染切口的感染率依次分别为0.98%、1.80%和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感染部位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32株,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植入物、实施手术的季节等因素影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结论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植入物的使用、手术季节具有相关性。应采取集束化的干预措施,控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879例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879例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4例(1.8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37.14%)和泌尿道感染(31.43%)为主。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性疾病、植入物、输血和Ⅱ、Ⅲ类手术切口是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应对患者进行术后感染的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对医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调查。结果连续3年共监测骨科手术患者4 869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117例,感染率为2.4%。骨折、手术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植入物等构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控制手术时间、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伤口无菌化护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3.
罗芒 《当代护士》2018,(3):94-95
总结了骨科手术感染常见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骨科手术感染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室因素、植入器械材料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及患者因素几个方面。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手术室空气质量管理,严格监督植入器械材料,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术中管理,完善术前准备等。认为对手术室及植入器械材料实行有效的感染管理是控制骨科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对医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调查。结果连续3年共监测骨科手术患者4 869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117例,感染率为2.4%。骨折、手术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植入物等构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控制手术时间、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伤口无菌化护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5.
邢丽娅 《全科护理》2013,11(17):1577-1578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指无植入物手术后30d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以及器官/组织间隙感染。现将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及控制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科手术病人一般多为外伤和年老体弱病人,急诊手术占大多数,开放性伤口也较多,有的污染较重,易发生感染.外伤性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可直接来源于伤口的细菌污染,手术过程中的污染或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通过血源扩散而致的感染占少数.为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我们对手术室相关的潜在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预防感染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室相关感染因素及预防干预对策,以降低手术室感染。方法:对手术人员的管理、环境管理以及物品管理等可能导致手术室相关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均为可控因素,应提高认识,加强有效管理。结论:临床中预防手术室相关感染的因素较多,严格制定护理干预对策,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手术室感染。  相似文献   

18.
影响层流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慧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4):2295-2296
层流手术室是一种能控制手术室内细菌浓度、减少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术室,手术过程的长短、入室人员的多少、大型仪器的移动、器械敷料包的开启、手术间自动门的开启次数、时间均会直接影响层流手术间的洁净度。笔者对影响层流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3485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科室、手术季度、手术时长、植入物、是否急诊、是否预防用药、术中出血、感染情况等。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结果共有4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32%,单因素分析显示:科室、性别、年龄、手术季度、植入物、手术时长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手术时长是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性别、年龄和手术时长。结论应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来降低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包括手术室和病房环境管理,重视术前皮肤准备工作,正确处理植入物相关器械,关注男性和老年患者,缩短手术时长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洁净手术室空气质量,改进医院消毒与控制措施。方法采用自然沉降法采样方法,并通过全国医院感染—消毒监测网收集资料,对天门市部分监测网内医院洁净手术部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从2009年3月-2011年3月采集该地区基层医院洁净手术室空气样990份,手术区空气洁净度平均合格率为44.7%,周边区平均合格率为71.8%。2009年与2010年度,该地区基层医院普通手术室内空气卫生质量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5.2%和100%。结论该地区基层医院洁净手术室空气质量合格率较低,需要加强验收和监督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