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同时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肝脏损害在临床上很常见,我院近3年收住HFRS患者82例,本文就其中合并肝脏损害患者56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HFRS)的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其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复期。近年来HFRS患者肝损害出现比例逐年增多,且程度重。本文对62例HFRS患者的肝功能损害进行观察,以探讨HFRS患者肝损害发生比例、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周影  赵勇  包淑萍 《北京医学》2011,33(6):478+483-478,48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特征。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期临床经过,易并发多器官损害及功能衰竭[1]。  相似文献   

4.
报告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患者肝损害129例,肝损害具体发生情况:发热期53例(41.1%),低血压休克期96例(74.4%),少尿期48例(37.2%),多尿期32例(24.8%)。119例随病情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死亡10例均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提示,HFRS患者肝损害可发生于HFRS各期,尤以低血压休克期多见,肝功能多在多尿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肾脏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心脏也常常受累。回顾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易银  李威  张薇  代丽丽  郭彩萍 《北京医学》2011,33(12):1021-1022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发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典型病例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3大主征及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21例患者中,发热21例、头痛14例、多尿期13例、少尿期12例、恶心呕吐12例、腰痛12例、腹痛8例、腹泻8例、皮肤出血6例等;凝血功能异常6例(28.6%);血小板减少患者21例(100%);肝功能损害患者18例(85.7%);肾功能损害患者12例(57.1%);HFRS IgG、IgM全部阳性.结论hFRS多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功能损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结合HFRS病原学或抗体检测进行疾病确诊.  相似文献   

8.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休克及肾损害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小血管损伤,因此可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的损害.其中HFRS合并心肌损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故本文就HFRS合并心肌损害的68例患者进行了心电图(ECG)测定,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04-2012年HFRS早期患者共89例,分成2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从发热期开始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对照组从休克期开始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休克和少尿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程度,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休克和少尿发生率明显下降、肾损害明显减轻,死亡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HFRS可以有效减少休克和少尿的发生,减轻肾损害,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喻梅 《重庆医学》2007,36(6):569-56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属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根据其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三大主要表现,以及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不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尤其是在病程早期或Ⅱ期、Ⅲ期重叠,以及无明显肾脏损害的病例均容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膜炎等.现将我院收治的132例出血热误诊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护士长:今天查房的内容是有关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急救知识和护理。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急性起病,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为主要特征,常见并发症是心衰和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腔道出血和继发感染,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是能治愈的。下面请责任护士报告病历。  相似文献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以肾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多脏器损害的急性传染病,常伴有心脏损害,临床上较常见,为了较全面、确切地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笔者对66例患者进行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检测及临床观察,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合并肝损害的特点及规律。方法观察并记录465例HFRS患者各期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白蛋白(ALB)变化情况,各型HFRS患者发生肝损害及肝损害恢复情况。结果465例合并肝损害307例,其中轻型患者肝损害发生率45.6%,中型患者发生肝损害83.4%,重型HFRs患者均发生肝损害。轻型HFRS患者肝损害较中、重型者轻,重型HFRS患者肝损害最重。发热期HFRS患者有83例出现肝损害。307例合并肝损害患者除13例患者死亡外(直接死因均非肝衰)肝功能28d内均恢复正常。轻型患者肝功能恢复较快,而重型HFRS患者肝功能恢复较慢。结论HFRS早期即可以出现肝损害,HFRS患者肝损害程度与病情相关,病情越重,肝损害恢复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4.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以肾脏损害为主,伴有全身多脏器损害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心脏是其损害的主要器官之一。现将我院收治的149例HFRS患者的心电图(ECG)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急性起病,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三大主征。发热一般为首发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驰张热多见,少数为不规则热。发热期是HFRS病程的第一阶段,从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需4~45d,一般为7—14d。发热期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尚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症状,肾脏等器官损害表现。发热期的治疗和护理,对于预防低血压休克,防止发生急性。肾衰竭,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各个病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肾脏破裂在HFRS病程中虽不常见,但时有发生,是HFRS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近2年我们收治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呈现季节性发病特点,每年4月~6月为小高峰,11月至来年1月为大高峰。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临床经过,为一自限性疾病[1]。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可并发全身系统损害,现将并发心脏损害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观察对象我院自2001年至2003年10月共收住肾综合征出血热197例,并心脏损害76例中,小高峰26例,大高峰50例;男56例,女20例,年龄15岁~72岁;发热期入院53例,低血压休克期入院8例,少尿期入院15例。患者既往无器质性心脏…  相似文献   

18.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急性起病,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呈5期经过。  相似文献   

19.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除病毒性肝炎之外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HFRS除引起出血、休克和肾功能损害外,也常引起其他器官损害,如HFRS伴发肝功能损害等[1]。2009年7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HFRS伴发肝功能损害患者47例,本文就其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2009年7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HFRS伴肝功能损害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19-71岁、平均(36.4±7.7)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