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例血管节段性狭窄者行介入治疗(13例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术,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6月血管造影复查。结果:19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者下肢动脉血供均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控制血糖、局部换药等治疗措施,糖尿病足部溃疡愈合较快,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血管阻塞部位及程度,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满意,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2.
对19例血管节段性狭窄者行介入治疗(13例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术,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6月血管造影复查.结果19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者下肢动脉血供均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控制血糖、局部换药等治疗措施,糖尿病足部溃疡愈合较快,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血管阻塞部位及程度,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满意,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中药内服与沐足对老年糖尿病足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0例老年糖尿病足拟行下肢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下肢动脉成形术,并配合内服活血化瘀的中药和外用中药沐足治疗,对照组术后应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中药内服加中药外用沐足治疗老年糖尿病足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P<0.05)。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中药内服与沐足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 62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74枚,58例患者血管狭窄减少>80%,4例患者减少>70%,其中37例应用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3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经救治恢复。3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颅外脑动脉狭窄11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选择11例伴随临床症状的颅外脑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和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价其疗效,术后随访2~6个月。结果11例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狭窄率由术前的88.91%±5.92%,下降到术后的7.73%±4.67%,下降了91.32%±5.17%。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经颅多普勒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脑动脉狭窄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11例伴随临床症状的颅外脑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和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价其疗效,术后随访2~6个月.结果 11例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狭窄率由术前的88.91%±5.92%,下降到术后的7.73%±4.67%,下降了91.32%±5.17%.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经颅多普勒复查未见再狭窄. 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脑动脉狭窄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引起脑缺血的颅内、外段动脉狭窄的手术策略.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109例,其中93例行单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6例行多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狭窄动脉病变远心端并存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94例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术前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9.2±13.4)%,术后为(18.1±9.20)%.平均随访时间(10.8±4.2)个月,129处狭窄病变术后9处(7.0%)发生轻度再狭窄,无重大脑卒中发生.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外段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并存多支血管狭窄病变或其他血管病变时应充分了解颅内血流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策略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肝素注射对严重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对105例(146条肢体)糖尿病足患者行闭塞动脉经皮血管腔内长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肝素注射疗法。结果全组无死亡,即时成功98例(132条肢体),失败7例(8条肢体),即时手术成功率为93.33%。术后再阻塞6例(6条肢体),均行二次扩张再通。结论膪以下动脉腔内长球囊扩张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救肢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扩张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联合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进行优质护理联合腔内介入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的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观察组21例糖尿病足患者中,16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5例患者行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足部皮肤术后血液供应得到改善,皮温升高,足背动脉的搏动增强,治疗前后的血管改变。均未出现局部血肿、内支架移位、血管壁破裂及栓塞等并发症。并且治疗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观察组踝肱指数ABI值(0.78±0.03)明显高于对照组(0.52±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质护理在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围手术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糖尿病足术后的恢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孙鹏 《山东医药》2006,46(35):33-34
对26例高危的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或)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治疗。围手术期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血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32处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直径;23例置入颈动脉支架(18例应用血栓保护伞);球囊前扩或后扩时出现脉搏、血压下降13例(包括心脏停跳1例)给予对症处理缓解。术后无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26例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超声均显示血管形态正常,血液动力学恢复满意。认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或)PTA治疗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效果确切;术前综合评估是作出正确治疗策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循环卒中的主要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任何部位,以椎动脉起始部最为多见。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后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和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临床护理问题.方法 回顾和分析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工作.结果 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38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置入37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7.37%;术中1例出现血管痉挛,1例出现造影剂过敏;术后2例手术穿刺点血肿,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全部病例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和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细致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使用瑞士产Straub旋切仪对2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31支闭塞动脉)行血管腔内旋切术,术后对残留血管狭窄行支架置入术,共放置16枚血管内支架。结果完全开通者27支(87.1%),部分开通3支(9.7%),未开通1支;12枚支架因原有狭窄或旋切后残留狭窄放置,4枚因旋切后内膜损伤放置。1例胭动脉闭塞开通成功后造影发现闭塞段血管穿孔,经压迫止血后恢复。随访3~23个月,1例术后5h因心肌梗死死亡,4例症状复发。认为血管腔内旋切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可行、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介入治疗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狭窄及闭塞的部位、数目、病变动脉分布情况,并观察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下肢动脉病变累及髂动脉3条,股动脉8条,采用6~8 mm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支架7~8 mm×60~120 mm覆盖狭窄闭塞段上下两端10~30 mm;胫前动脉15条,腓动脉13条,胫后动脉16条,用长球囊2~3 mm×100mm进行扩张,3mm×30 mm支架置入2枚。以膝下动脉受累范围大及程度重,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动脉灌注得到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减轻,皮温升高,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0.86±0.11)vs(0.42±0.14),P<0.01]。结论 DSA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阻塞部位及程度,以及侧支建立及流出入道的情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治疗,有助于下肢流出入道血管开通及血供改善。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0年在我院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的1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病人,就手术安全性及术后近远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例病人,手术成功率达100%,8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症状好转。随访4个月~18个月,所有病人无卒中临床复发,支架内均无血栓形成或内膜增厚。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近期疗效较好,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继续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7.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操作技巧。方法 本组 2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 ,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 ,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则使用管状支架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术后的颈动脉狭窄段直径较术前扩大 ,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2例达到 30 %。 2 2例患者临床缺血体征术后明显改善 ,没有发生并发症。随访 2~ 2 4个月未见脑缺血发作。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方式之一。但是缓慢及准确的操作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人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相似文献   

19.
邓倩 《山东医药》2008,48(38):55-56
采用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47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18个月,未发生新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无再狭窄.术中出现一过性心率缓慢、血压下降4例,颅内动脉远端血管痉挛2例;术后第2天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例,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提示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技术要领和效果。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5%。7例患者随访6个月,愈合Malek评分为1分者4例,2分者2例,4分者1例。1例MoriC型患者术中并发脑干梗死。结论我们的初步经验认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预防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