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通道拮抗药及阿司匹林;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5ml,静脉滴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加舒血宁注射液20ml。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程度及心电图变化情况,1周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改善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无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 (n =5 1) (低分子肝素 2 5 0 0U皮下注射 ,2次 /天 ,连用 7天 )、普通肝素组 (n=5 1) (肝素 12 5 0 0U ,加入 2 5 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连用 7天 )和对照组 (n =5 1)。观察治疗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在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差异不显著(P >0 0 5 )。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 ,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少 ,应用时不须持续监测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06~2012-04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L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42例 ,男 2 8例 ,女 1 4例。年龄(68.2 8± 6.0 3 )岁。低分子肝素钙 5 0 0 0 IU,皮下注射 ,1次 /d,连用 1 4d。结果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为 73 .3 1 %。低分子肝素钙能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硝酸甘油的用量 ,缩短心绞痛发作时间 ,减轻心肌缺血的程度。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安全药物。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将61组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硝酸盐,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疗程为7-10d,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8%,对照组有效率6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小于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  相似文献   

6.
王青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4):949-950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加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红花黄色素加低分子肝素组(观察组)30例和红花黄色素组(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及对心绞痛的疗效。结果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加低分子肝素对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93%,单纯红花黄色素为87%(P>0.05),红花黄色素加低分子肝素对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7%,单纯红花黄色素组为67%(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加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优于红花黄色素注射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UAP患者,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29例,给予硝酸甘油、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舒血宁组31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疗程10 d.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血流变学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舒血宁治疗组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血宁治疗组血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P<0.05).结论 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治疗UA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05~201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1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 000 IU腹壁皮下注射,2次/d,连续应用7 d;同时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应用7 d。两组患者均以7 d为一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4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2 3例 )和对照组 (2 0例 )。对照组常规应用二硝酸异山梨醇 (消心痛 )、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5 .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80 .0 %。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低分子肝素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1周、2周、8周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情况均显著少于治疗前,观察组ST段压低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王璐 《临床军医杂志》2005,33(2):175-176
目的比较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8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为噻氯匹定组,共22例;对照组为阿司匹林组,共26例。试验组予噻氯匹定250mg,2次/d口服,1周后改为250mg,1次/d口服,再服1周后改为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300mg,1次/d口服,3d后改为100mg,1次/d口服。对比治疗1周及4周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及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噻氯匹定组在近期AMI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噻氯匹定组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噻氯匹定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32例,与常规治疗组3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前者急性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明显减少急性事件发生,更少发生出血事件,应用较为方便,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对UAP患者16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98例和正常对照组54例,分别测定空腹静脉血清Hcy浓度,按照文献[1]的分层,将UAP分为低、中、高危险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UAP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低、中、高危险组的Hcy水平逐步升高(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是UAP患者危险度分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随机单盲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及常规+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治疗组)组。分别于治疗后1、2周根据心绞痛分级变化及心电图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周显效率为41.5%,总有效率为70.8%,2周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P<0.05);2周显效率对照组5.8%(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与常规药物并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迅速控制症状,对降低心肌梗死发生及死亡率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2009年7月~2010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9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另选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和血浆丙二醛(MDA)浓度。结果 (1)血清hs-CRP变化:SAP组为(1.55±1.05)mg/L,UAP组为(3.81±3.23)mg/L,AMI组为(9.97±4.32)mg/L,对照组浓度为(0.85±0.91)mg/L。SAP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P组与对照组和SAP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MI组与对照组、SAP及U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浆MDA变化:SAP组为(9.55±2.12)μM,UAP组为(13.34±3.14)μM,AMI组为(15.54±4.57)μM,对照组为(7.12±4.82)μM;SAP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P组与对照组及S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血中hs-CRP和MDA从SAP组到UAP组及AMI组逐渐升高,提示两者与斑块稳定性及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心绞痛斑块性质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绞痛分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50)和非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89)。所有患者均行CTA,比较2组患者的斑块性质情况并分析斑块性质与预后的关系。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UAP组患者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患者[41.99%(152/362)对18.24%(31/170),χ2=28.92,P<0.01],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SAP组患者[38.12%(138/362)对61.76%(105/170),χ2=26.06,P<0.01]。UAP组的89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心力衰竭5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UAP反复发作15例;预后不良患者的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72.73%(80/110)对28.57%(72/252),χ2=61.29,P<0.05],而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的患者[7.27%(8/110)对51.59%(130/252),χ2=63.75,P<0.05]。SAP组的5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例、发展为UAP4例;预后不良患者的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57.89%(11/19)对13.25%(20/151),χ2=22.57,P<0.05],而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21.05%(4/19)对66.89%(101/151),χ2=15.01,P<0.05]。 结论 冠状动脉CTA能有效评估斑块性质,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CT特征的差异。方法搜集UAP和SAP各32例患者的MSCT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UAP组和SAP组正性重构的发生率(26/45和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点状钙化的发生率(10/17和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性斑块的发生率(39/45和3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块的平均CT值[(34.0±13.7)HU和(68.7±29.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CT特征包括正性血管重构、斑块密度低和点状钙化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这43例处于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与6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SAP、UAP、AMI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依次逐渐升高。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同AMI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4组患者hs—CRP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而且与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