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附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0例11侧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术前9例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3例行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BO);10例10侧行颈动脉压迫训练(Matas试验)。术中9例9侧先在局麻下阻断颈总动脉30min,边手术边观察患者反应,再改为全麻下手术;单纯瘤体剥除5侧,行瘤体合并颈动脉分权切除的6侧中,颈动脉修补1例、颈动脉重建2例、结扎颈总和颈内动脉3例。结果:随访1~20a,无复发和死亡病例。1例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右侧术后当天出现左侧偏瘫,1a内恢复;左侧肿瘤术后,患者血压、心率波动过大,给予可乐定等药物治疗.2周后趋于稳定。其余病例术后经过平稳。结论:术前对大脑侧支循环进行综合评估,合理运用Matas试验,尽量选择单纯瘤体剥除,颈动脉缺损时尽可能即刻行修补或重建,术后采取针对防治脑梗死的措施等.是围术期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6例,女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分别进行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术前行Matas试验2例,7例颈动脉体瘤被单纯剥离切除,2例行包括颈外动脉在内的瘤体切除术,1例行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受累,1例交感神经受累,2例迷走神经受累,3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无偏瘫和死亡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完善检查和准备非常重要,CTA在诊断中具有良好作用。较小的肿瘤可以完整剥除;与颈外动脉包绕紧密的一并切除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包绕紧密难以剥离的可以行人工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3.
25例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25例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探讨并评估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研究1983.1.~2003.1.收治的25例颈动脉体瘤的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预后效果。结果 25例中26次手术治疗,3例行肿瘤摘除术,9例将肿瘤从颈动脉窦区完整剥离;7例连同颈外动脉切除,对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部的破口施行修补;7例术中同肿瘤一起切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其中1例进行颈内外动脉吻合。1例术前施行了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球囊栓塞,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未发生严重颅脑并发症。结论 综合性检测有利于术前的确诊,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对术前确诊意义重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应尽力争取保留颈内动脉;颈动脉压迫训练效果是肯定的和有效的,颈动脉造影对大脑侧枝循环建立的检查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动脉体瘤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应用。方法  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 ,行DSA瘤体造影 ,术前再次利用DSA行颈动脉体瘤滋养血管栓塞 ,并行健侧颈内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 ,观察大脑动脉环情况及血流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除颈动脉体瘤常见影像特征外 ,还发现另一种影像特征 :肿瘤将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推向前方 ,使颈动脉呈倒“Z”型 ,颈内、外动脉夹角变小。栓塞后可使术中出血量减少。颈内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 ,综合分析大脑动脉环情况及大脑侧支循环情况 ,可减少肿瘤手术切除的危险性。结论 DSA在颈动脉体瘤术前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10例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经手术治疗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令在13—53岁之间,肿瘤最大体积为7×6×6,肿瘤均发生在一侧,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切除剥离4例,切除肿瘤后血管移植重建颈动脉血运1例,血管端端吻合重建颈内动脉血运1例,部分切除颈外动脉和瘤体1例,瘤体大部切除并结扎颈总动脉3例。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率。文中还较详细的叙述2例典型病例的治疗经过。  相似文献   

6.
李然  卢向阳  曹罡  董震  杨震 《口腔医学》2012,32(6):351-353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技巧。方法 对12例(13侧)采用手术治疗的包裹型颈动脉体瘤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例行肿瘤+颈外动脉切除术,1例肿瘤+颈动脉分叉切除+颈内、颈总动脉吻合,4例(5侧)肿瘤完整从血管表面剥离。结论 充分理解肿瘤生长方式和精湛的手术技巧是将瘤体完整从动脉壁上剥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7—2001年收治的7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例颈动脉体瘤术前均经B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外膜下剥离切除术,2例行颈外动脉结扎,1例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颈部B超、DSA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现代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较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26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手术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上海交通大 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993~2004年收治的26例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病例,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特点、 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2·25,中位年龄为36岁;其中2例为双 侧颈动脉体瘤,1例为恶性颈动脉体瘤。21例患者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暂时性球囊阻断 试验(TBO)评价,其中6例为TBO阳性。11例行多普勒检查,9例行颈部CT,5例行磁共振成像。26例患者均采用 手术治疗,除切除肿瘤外,其中5例还行颈动脉人工血管重建,4例行颈动脉修补术,1例行颈总、颈内动脉吻合术,1 例切除部分迷走神经。所有病例均预后良好,无脑神经并发症发生,无死亡,随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血管造影 和多普勒检查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血管造影及TBO检查,进行系 统全面的颈动脉评价,并做好血管重建准备。确诊为颈动脉体瘤后,应尽早手术,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 宜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和支架植入治疗切除术后继发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按Shamblin分级分别为I级1例、II级1例和III级4例,肿瘤大小为2 cm×3 cm~5 cm×6 cm(平均3.7 cm× 4.7 cm)。其中直接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2例,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并结扎颈外动脉2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造血管重建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及卒中,出血量为250~650 mL(平均455 mL)。2例患者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和声带麻痹,经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和药物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效果良好、安全可靠;直接手术切除可能继发假性动脉瘤,而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手术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35例颈动脉手术,探讨其术前评价方法、手术方式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2月,共进行各类颈动脉手术35例,其中颈动脉体瘤16例、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恶性肿瘤累及颈动脉17例、外伤性动-静脉瘘1例。手术包括颈动脉修补术(7例)、颈动脉结扎或切除术(17例)、颈动脉切除重建术(11例)。术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DSA+暂时性球囊导管阻断(TBO)+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方法评价脑侧支循环状况,术后随访4个月一4年,评价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27例接受颈动脉阻断试验,10例阳性(不能耐受),17例阴性(可耐受)。7例行颈动脉修补,其中1例术后大出血死亡。17例行单侧颈动脉结扎或切除,术后2周内,4例出现脑血管并发症;3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1例颈动脉体瘤术后言语不清,1例术后同侧上肢无力,运动受限,5例自觉头晕。11例行颈动脉切除、重建,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颈动脉体瘤对侧肢体运动不便、言语不清。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移植血管均畅通。结论TBO+SPECT是目前比较可靠的脑侧支循环评价方法。颈动脉结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条件具备时,提倡对颈动脉体瘤或累及颈动脉的恶性肿瘤患者行颈动脉切除重建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颈动脉体瘤(CBT)诊断,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防治的经验与教训。方法:对安徽省立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1990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27例CBT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全部病例术前均经影像学证实(B超,DSA和CTA)。采用颈动脉体瘤钝性剥离式切除11例,颈动脉体瘤与颈外动脉合并切除5例,颈动脉体瘤剥离式切除和颈内动脉部分切除6例,颈动脉体瘤剥离式切除和颈总动脉结扎5例。结果: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且无恶变。无围手术期死亡,有3例在术后16~24h内出现偏瘫,3~4d后逐渐好转,并分别于16、22和47d后恢复正常,肌张力达到Ⅱ级以上,经平均随访5年以上,除1例死于2年以后的脑卒中外余均无瘤生存。结论:术前选择性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当方案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头颈肿瘤累及颈动脉近颅段的外科根治中术前应用永久性球囊阻断技术的价值。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0例术前成功耐受暂时性球囊阻断(TBO)试验的头颈部肿瘤侵犯高位颈动脉患者,行颈内动脉永久球囊阻断(PBO),并于PBO术后2~14d内行颅颌联合根治术(3例)、颅外扩大根治术(7例);术后缺损区行远位或邻近组织瓣修复,其中游离背阔肌皮瓣4例、带蒂胸大肌皮瓣3例、颞肌筋膜组织瓣1例、邻近组织瓣2例。结果:10例患者术前均成功耐受TBO,其残端动脉压(SP)≥50mmHg,均值为61.4mmHg。10例患者行颈内动脉PBO术后,1例于阻断后24h内出现脑梗死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于阻断后24~48h内出现短暂脑缺血症状;其余7例患者阻断后均无脑供血不足表现。10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所有移植组织瓣移植均存活,伤口一期愈合。10例患者手术后非阻断侧上、下肢体肌力评价9例均为5级;另1例上肢为4级,下肢为5级。10例患者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无颅神经症状。结论:对于头颈肿瘤累及高位颈动脉的患者,采用颈内动脉颅内段永久性球囊阻断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出血,而且能简化手术,降低风险,并安全地实施肿瘤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3.
恶性颈动脉体瘤临床罕见,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病例仅100余例。其特征是肿瘤侵犯包膜及周围组织,颈部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组织学表现为异型性。我科1993—2004年间收治颈动脉体瘤患者28例。恶性仅1例,且为术后5年复发患者。该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伴同侧颈淋巴结转移,行肿瘤扩大切除及受累颈动脉切除,颈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后无脑神经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对1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9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确诊。19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行Matas试验7例,术中监测残端动脉压19例,术前、术中行脑血管多普勒(TCD)监测11例,5例采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转流。术后4例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受累,1例迷走神经受累,4~8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无偏瘫死亡病例。结论:DSA、CTA、MRI均具有诊断价值。麻醉可采用先清醒局部麻醉,然后改用全身麻醉。术前、术中行TCD监测,术中监测残端动脉压以及采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转流术,可确保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5.
颈总动脉间断阻断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在局麻下行颈总动脉阻断脑缺血试验。全麻下采用间断阻断颈总动脉下的颈动脉体瘤切除治疗术.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栓塞,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所有病例均未行内转流术。术中阻断颈动脉2.4次,每次阻断时间最长达28min,平均22min。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3例。未行供血动脉栓塞者平均失血1100ml,行栓塞者平均失血480ml。术中间断性动脉阻断试验对于判断是否需行内转流术、方便手术操作、减少失血及神经并发症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晚期口腔及口咽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鳞癌)的挽救性手术及颈动脉处理的效果。方法:对18例侵犯颈总动脉的复发晚期口腔鳞癌及口咽鳞癌的患者行挽救性手术治疗,包括复发灶扩大切除术、颈总动脉结扎术、颈总动脉重建术、颈总动脉解剖术、颈总动脉包裹术,并用复合组织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结果:1例患者术后暂时性偏瘫,2例患者受区创口开裂,2例患者颈动脉爆裂,1例颈总动脉重建患者术后发生颈动脉栓塞。随访5~42个月,12例无复发,2例带瘤生存,4例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挽救性手术可有效治疗侵犯颈总动脉的复发晚期口腔鳞癌和口咽鳞癌。根据术前评估处理受肿瘤累及的颈动脉,术式包括颈总动脉结扎术、颈总动脉重建术、颈总动脉解剖术、颈总动脉包裹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