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针对气管切开病人应用一次性气管套管配合氧气雾化面罩,以寻找气管切开病人更佳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160例气管切开病人应用一次性气管套管配合氧气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护理。结果病人无堵管发生,痰液易咳出,缩短了带管时间,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论一次性气管套管配合氧气雾化面罩持续湿化气道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利于病人康复,并且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为患者节约费用。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丧失了呼吸道湿化和对吸入气体的加湿作用,加之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作用,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我科应用可调节静脉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法对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法的患者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更有效的湿化方法,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湿化方法,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充分湿化气道对重症肌无力病人气管切开的作用及气管套管护理。方法将74例重症肌无力气管切开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大湿化液剂量,每次滴注为5ml,每日湿化液量为500ml,吸痰管只在气管套口吸痰,同时配合胸壁加压法。对照组每次湿化液滴注1~2ml,每日总量100ml。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拔管时间、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充分湿化气道是气管切开排痰成功的关键,配合相应的气管套管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吸痰,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由于气管切开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对气道湿化不够,将在气管内套管及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措施。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7月共护理气管切开患者50例,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气道湿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有效、细致地气道管理,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气管切开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湿化不良的并发症。在护理工作中目前常用的定时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对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气管内套管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且护理工作量大。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们应用输…  相似文献   

6.
周小梅 《右江医学》2007,35(1):50-51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的排痰效果。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的排痰效果、排痰次数、排痰时间。结果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效果优于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效果好、方法简单、节省人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是抢救呼吸道梗阻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因病情需要,留置导管时间会延长,但由于气管切开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造成管腔内分泌物黏稠,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易导致细菌的侵入,肺部感染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湿化气道,对照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湿化气道。结果:观察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湿化气道法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湿化气道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保持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通畅,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方法 通过对21例患者气管切开营造气道满意湿化环境,保持满意湿化的护理,将体会进行总结.结果 21例患者经过综合湿化护理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提高了疾病康复率.结论 颅脑疾患致昏迷病人气管切开后病人失去湿化功能,容易产生再度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气道满意湿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陈雪真 《吉林医学》2005,26(3):253-25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的两种气道湿化方法,间断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方法:对6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用间断湿化法,B组用持续湿化法,两种湿化方法从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水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湿化法效果优于间断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的两种气道湿化方法(间断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的效果。方法对5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间断湿化法,观察组用持续湿化法。对两种湿化方法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水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O.05)。结论持续湿化法效果好,方法简单,节省人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恒温湿化氧气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氧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吸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无肺部慢性疾病、APACHE Ⅱ评分8分以上。实验组采用恒温湿化氧疗,对照组采用湿化瓶吸氧+间歇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气道湿化效果、痰痂形成、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心率、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湿化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采用恒温湿化氧疗湿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后面罩式吸氧喷雾在气道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的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结 ,阻塞管腔 ,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 ,还易导致细菌的侵入。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3月 ,我科对 4 6例气管切开病人采取面罩式吸氧喷雾湿化液湿化气道 ,代替了传统的气管内定时注射器滴注湿化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3月 ,我科对 4 6例气管切开的病人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76岁 )采取面罩式吸氧喷雾湿化液的方法 (称实验组 ) ,与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2月对 4 6例气管切开的病人 (年龄最小 12岁 ,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深部雾化吸入器进行氧气雾化湿化在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深部雾化吸入器进行氧气雾化湿化。对照组使用喉罩式雾化器进行氧气雾化湿化,辅以气管内滴入湿化液。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的粘稠度、胸部X线、痰培养的结果。结果实验组不同时间痰液粘稠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胸片感染征象少于对照组,痰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深部雾化吸入将更适用于气管切开病人的气道湿化,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方法。方法:将140例脑血管病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对照组采用间断气道滴注。两组病人采用的湿化液相同,均为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量泵持续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间断气道滴注湿化法,气道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精量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8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精量输液器持续湿化气道,通过对痰液黏稠度的观察,及时调整湿化的各个环节。结果精量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后,患者痰液易于咳出,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并发症明显下降。结论精量输液器持续湿化气道是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的气道湿化法,防止气道分泌物淤积,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治呼吸道感染。方法随机将气管切开病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注射用水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持续气管内湿化法,对比两组病人气道内分泌物排出量、病人体温的动态变化、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肺部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病人气道内分泌物较少且稀薄,病人体温较对照组低,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菌落数少,肺部感染率低。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9.26%(16/27)和86.96%(20/23);p〈0.05(x^2=4.726)。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注射用水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对防止分泌物淤积,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治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气道内持续微量注射泵推注湿化液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失去了保持生理湿化的屏障,呼吸道内水分从气管切口处不断大量丢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黏液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细菌侵入。湿化气道问题,一直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为寻求一种安全、准确、简便的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方法。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科对68例气管切开病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代替了传统的气管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是一种急救手术,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气管切开术后选用合适有效的气道湿化,对预防肺部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6年底,对57例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采用了气道内滴液法,持续氧气雾化吸人法,持续气道湿化法3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花琼  杨建国  余杰 《海南医学》2014,(10):1548-1550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的湿化效果,为临床上进一步选择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入住ICU的138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实验组(81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采用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道湿化并发症(痰痂形成、气管黏膜损伤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χ2=7.001,P<0.01),实验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2,P<0.01)。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优于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前者可降低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