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和(或)18 E6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SCC 30例、CIN 52例和16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HPV16和(或)18 E6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上述各组宫颈脱落细胞中HPV16和(或)18 E6表达阳性率分别76.7%(23/30)、51.9%(27/52)和12.5%(2/16);其中在CSCC宫颈脱落细胞中HPV16和(或)18 E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P<0.01);CINⅡ、Ⅲ组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INⅠ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存在HPV16和(或)18 E6癌基因的表达.宫颈脱落细胞中HPV16和(或)18 E6癌基因的过度表达与CSCC及CINⅡ、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PV16的基因型整合状态及FHIT基因缺失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选取44例宫颈癌、5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20例宫颈正常组织的患者,免疫组化检测宫颈FHIT蛋白的表达;并用多重PCR法检测HPV16 E2/E7表达。结果 122例单一HPV16阳性标本HPV16总整合率为78.69%,在正常宫颈组织、CIN1、CIN2、CIN3和宫颈癌中整合率分别为60.00%、66.67%、75.00%、86.96%和88.63%,随病变加重,整合率增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蛋白的总缺失率为43.44%,FHIT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1、CIN2、CIN3和宫颈癌中的缺失率分别为15.00%、20.00%、25.00%、43.48%和72.73%。FHIT蛋白的缺失率,随病变加重,缺失率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蛋白缺失在不同HPV16整合时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6基因整合和FHIT蛋白缺失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PV16基因整合可能通过诱导FHIT基因低表达从而促使宫颈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常宫颈细胞学患者中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mRN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 681例妇女行宫颈细胞学检查,≥ASC-US行阴道镜活检及病理学诊断;对78例活检患者采用分支链DNA信号放大技术检测HPVE6/E7 mRNA。结果4 681例妇女中,宫颈细胞学阳性78例(1.67%,78/4 681)。78例患者活检病理诊断:慢性宫颈炎14例,CIN1级36例,CIN2/3级23例,鳞癌5例;HPV E6/E7mRNA的总阳性率为80.77%(63/78),其中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CIN2/3组和鳞癌组阳性率分别为42.86%(6/14)、86.11%(31/36)、91.30%(21/23)和5/5,HPV E6/E7 mRNA中位拷贝数分别为1134.81、3788.32、8 943.71和262 662.19。结论 HPV E6/E7mRNA阳性率及拷贝值随宫颈病变级别升高逐渐增高,可作为评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PV E6/E7 mRNA、p16/Ki67检测在宫颈细胞学检查为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结果为ASCUS,并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的患者200例。应用杂交捕获技术(HC2)和支链DNA技术(b DNA)行HPV DNA、HPV E6/E7 mRNA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中p16/Ki67表达。结果:宫颈高级别病变组(包括CIN2,CIN3,宫颈癌,简称CIN2+)中p16/Ki67、HPV E6/E7mRNA的阳性率与炎症/CIN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 952,P=0. 000;χ2=11.231,P=0.001),且p16/Ki67表达与CIN2+具有一致性(kappa=0.400,P=0.000)。炎症/CIN1组中,HPV E6/E7 mRNA检测与p16/Ki67检测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在CIN2+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ROC曲线分析p16/Ki67检测、HPV E6/E7 mRNA检测诊断CIN2+的准确性分别为(AUC=0.800,0.625),均高于HPV DNA检测(AUC=0.579)。结论:HPV E6/E7 mRNA、p16/Ki67表达与宫颈高级别病变密切相关,HPV E6/E7 mRNA检测可望代替HPV DNA成为分流ASCUS的一种有效手段,而p16/Ki67与宫颈高级别病变显著一致,可辅助用于ASCUS患者宫颈组织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FHIT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的基因型整合状态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柳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2例宫颈癌、5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20例宫颈正常组织的患者,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多重PCR法检测HPV16 E2/E7表达。结果:FHIT蛋白的总阳性表达率为57.26%(67/117),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中FHIT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5.00%、80.00%、75.00%、60.00%和26.19%。随着宫颈病变加重,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5;P=0.003)。117例单纯HPV16阳性标本HPV16总整合率为81.20%,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中整合率分别为60.00%、66.67%、75.00%、95.00%和92.86%;随病变加重,整合率增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3,P=0.003);FHIT蛋白阳性表达在不同HPV16整合时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9,P=0.000)。结论:HPV16基因整合可能通过诱导FHIT基因低表达从而促使宫颈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鳞癌(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SCC)组织中p16INK4A蛋白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状况,探讨p16INK4A蛋白和HPV感染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方法检测114例宫颈组织标本的p16INK4A表达,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检测21种HPV DNA。结果:(1)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SCC组织中p16INK4A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45.83%、72.73%、84.00%、91.30%,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p16INK4A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表达强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宫颈炎、CINI、CINⅡ、CINⅢ、SCC中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0.00%、37.50%、54.55%、56.00%、73.91%,HPV感染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HPV阳性率呈递增趋势,不同病变组织中位于前3位的HPV感染型别分别为:CINⅠ组,HPV16、18、58;CINⅡ~Ⅲ组,HPV16、33、52;宫颈鳞癌组,HPV16、18,52。(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组织中p16INK4A蛋白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0.268,P<0.05)。结论:p16INK4A蛋白表达与宫颈病变程度有关,p16INK4A可能参与了HPV相关的宫颈癌发生。二者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意义及其作为病情监测方法和预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结局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TRAP)方法检测了64例CIN患者、21例宫颈癌患者、2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及15例正常宫颈妇女宫颈脱落细胞、宫颈活组织检查(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Ⅰ)、CINⅡ级(CINⅡ)、CINⅢ级(CINⅢ)及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25.0%、62.5%、60.0%、82.4%及61.9%;对应的活检组织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30.0%、50.0%、45.0%、96.4%及95.2%;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高趋势(X2细胞=16.28、X2组织=36.98,P均<0.05).CINⅠ、CINⅡ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细胞=0.24、P组织=0.25);CINⅢ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高于CINⅠ、CINⅡ(P细胞=0.03、P组织=0.000012);CINⅢ与宫颈癌活检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宫颈脱落细胞与宫颈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检测结果的对应性良好(X2=46.4,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宫颈癌变的进程有关,宫颈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CIN病情检测、处理及预后估计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PV L1壳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409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PV L1壳蛋白的表达。结果 HPV L1壳蛋白在NILM、ASCUS、ASC-H、LSIL、HSIL和AG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54%、49.24%、18.18%、43.90%、18.18%、0%,ASCUS/LSIL组和ASC-H/HSIL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L1壳蛋白在慢性宫颈炎、CIN1、CIN2、CIN3、SCC和宫颈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11%、42.19%、30.23%、26.09%、0%、0%,CIN1组、CIN2/3组、SC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L1壳蛋白在HR-HPV DNA负荷量0~9.9、10~99.9、100~999.9、1000~pg/m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17.24%、36.72%、51.77%,除0~9.9与10~99.9pg/ml组比较,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 L1壳蛋白阴性表达对高级别CIN(≥CIN2)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62%、37.98%、54.09%、61.72%。结论 HPV L1壳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呈下降趋势,随病毒负荷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为CINⅠ42例、CINⅡ40例、CINⅢ29例、宫颈湿疣40例、慢性宫颈炎90例,从液基薄片检测剩余的保存液中提取宫颈脱落细胞学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及HLA试剂盒进行HPV16/18及HLA分型检测。结果:HPV16/18检出率CINⅠ组为21.4%,CINⅡ组为47.5%,CINⅢ组为55.2%,湿疣组为32.5%,宫颈炎组为1.1%。HLA分型表明,DR15(2)、DQ6(1)、DQ4在CIN组中阳性率分别为37.0%、44.0%、12.0%,明显高于宫颈炎组的17.5%、18.8%、3.8%(P<0.05),并且DR4阳性率随着CIN级别增高而增高(CINⅠ5.6%,CINⅡ13.9%、CINⅢ28.6%)。结论:HPV16/18感染和HLA分型与CIN及其分级密切相关,提示HLA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Liu FY  Xu XM  Liu YZ  Wu YL  Wu DW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9):627-630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mRNA表达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共148例患者宫颈组织中HPV16E6mRNA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148例患者中,HPV16阳性共37例,其中慢性宫颈炎5例、CINⅠ6例、CINⅡ~Ⅲ11例及宫颈癌15例。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0.4、0.6±0.4、1.8±0.6及2.4±0.6;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63%及84%。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及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及CINⅠ组织,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γs=0.62,P<0.05)。结论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关,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活化与人乳头瘤病毒(HPV)16存在状态的关系及其与HPV16整合状态的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2012年1-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采用多重实时PCR技术对HPV16阳性的17例正常宫颈组织、6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60例宫颈鳞癌(CC)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检测E2和E6基因,通过E2/E6比值法评估HPV16 DNA的体内存在状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应宫颈组织中叉头状/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结果 Foxp3阳性积分光密度值在HPV16游离状态、整合状态宫颈组织中,均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呈正比,在CC与CIN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一病变中,HPV16整合型组Foxp3阳性表达均高于游离型组,在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5,P<0.05)。Foxp3阳性在HPV16整合状态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与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 Treg与HPV存在状态密切相关,Treg在HPV持续感染所致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颈脱落细胞HPV L1蛋白检测在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LSIL/CINⅠ)转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初次就诊的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LSIL且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并经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LSIL/CINⅠ患者298例,对所有病例每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24个月。根据子宫颈脱落细胞HPV L1蛋白表达结果的不同分组:HPV L1蛋白阳性表达组194例,阴性表达组10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病变的转归,并评估子宫颈脱落细胞HPV L1蛋白检测在预测LSIL/CINⅠ转归中的临床意义。结果:(1)对所有LSIL/CINⅠ患者随访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病变消退率分别为21.8%(65/298)、49.3%(147/298)、56.4%(168/298)和61.7%(184/298),其中79.9%(147/184)的消退病例发生在12个月内;病变进展率分别为4.4%(13/298)、9.7%(29/298)、13.1%(39/298)和14.1%(42/298),无子宫颈浸润癌发生,其中69.0%(29/42)的进展病例发生在12个月内。(2)随访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时,HPV L1蛋白阳性表达组病变消退率(分别为26.3%、59.8%、68.0%和73.7%)明显高于HPV L1蛋白阴性表达组(分别为13.5%、29.8%、34.6%和39.4%)(P0.05)。(3)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HPV L1蛋白阴性表达组进展率(分别为9.6%和16.3%)明显高于HPV L1蛋白阳性表达组(分别为1.5%和6.2%)(P0.05);而随访第18个月、24个月时,HPV L1蛋白阴性表达组进展率略高于HPV L1蛋白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子宫颈脱落细胞HPV L1蛋白检测在预测LSIL/CINⅠ转归具有一定的价值,可用于分流初次就诊的TCT≤LSIL且HR-HPV阳性的LSIL/CINⅠ患者。对HPV L1蛋白阴性表达的LSIL/CINⅠ患者需进行重点随访,警惕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3.
多重实时PCR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HPV-16病毒整合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检测HPV存在状态的理想方法,了解HPV-16整合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多重实时PCR同管定量检测HPV-16的E2和E6基因,根据E2/E6判定HPV-16的存在状态;与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检测HPV-16阳性的宫颈鳞癌51例和宫颈上皮内瘤病变49例的石蜡标本。结果(1)多重实时PCR所得HPV-16E2、E6标准曲线的相关性好,扩增效率均高于95%;(2)确定多重实时PCR以E2/E6比值为0.81作为区分游离型和混合型HPV-16的界值;(3)多重实时PCR与Southern杂交检测的符合率为81.5%(Kappa值为0.844,P<0·001);(4)HPV-16整合发生率与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有关,CINⅠ、CINⅡ、CINⅢ和SCC中HPV-16整合发生率分别为42.9%、76.5%、83.3%和90.2%;(5)Ⅱ+Ⅲ期宫颈癌中整合型HPV-16所占比例(88.0%)显著高于Ⅰ期宫颈癌(33.3%)。结论多重实时定量PCR是检测HPV-16病毒存在状态的可靠方法,有准确、省时、简便快速及高通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E6/E7 m RNA及HPV DNA检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妇科门诊行宫颈癌联合筛查的两组女性:LCT+HRHPV DNA(HC2组,n=2 417);LCT+HR-HPV E6/E7 m RNA(E6/E7组,n=2 906)。细胞学ASCUS+或HPV阳性转诊阴道镜行宫颈活检。计算HPV m RNA E6/E7与HPV DNA在不同病理结果中的阳性率、病毒载量及在CIN2+中的一致率。结果 (1)在病理正常、CIN1、CIN2、CIN3和ICC中E6/E7 m RNA阳性率分别为61.36%、76.00%、92.11%、96.00%和100.00%,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正常病理结果中E6/E7组HPV的阳性率低于HC2组(χ2=7.764,P=0.005)。(2)E6/E7组病毒载量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在不同病理结果中分别为629.72(339.31,2 122.94),1117.33(319.17,3 101.88),1 537.12(422.19,4 219.05),3 396.59(1 217.32,6 316.81),10 860.43(3 473.19,29 662.29),随着病变程度加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CIN2+患者中,E6/E7组和HC2组的一致率为82.64%,Kappa值=0.69。结论 HPV E6/E7阳性率与HC2一样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HPVE6/E7 m RNA与HPV DNA诊断CIN2+的一致性较好。HPV E6/E7载量可能反映病变程度,但还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 RNA检测在女性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HPV阳性感染者287例,其中宫颈疾病患者267例[包括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Ⅲ、宫颈癌],阳性感染者中体检无疾病表现及病理学检查无宫颈病变者20例。取患者宫颈脱落细胞用支链DNA技术(简称b-DNA技术)检测高危HPV E6/E7 m RNA,患者同时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和HPV分型检测,对不同年龄、HPV分型、阴道细胞学分型(简称TBS分型)及疾病分级的HPV E6/E7 m RNA的诊断价值进行效能分析。结果在不同年龄段内E6/E7阳性和阴性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组≤30岁组和50~60岁组,E6/E7阳性者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85.40%和84.40%;而HPV E6/E7m RNA拷贝数在不同年龄组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E6/E7结果在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以及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感染型别中,只有HPV 16型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其感染率呈递增趋势(P0.05),其余HPV型与病变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疾病分组间,E6/E7阳性率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无宫颈病变组(0)宫颈炎(15.60%)CINⅠ(86.20%)CINⅡ(93.00%)CINⅢ(96.50%)宫颈癌(100.00%),P0.05;E6/E7拷贝数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宫颈炎1773.89(936.54)CINⅠ4997.74(10 439.75)CINⅡ52 655.02(38 495.10)CINⅢ72 300.12(38 298.57)宫颈癌121 616.68(34 348.59),P0.05。结论在宫颈疾病中检测高危型HPVE6/E7 m RNA的转录对女性宫颈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诊治具有重要的价值,或可作为进一步分流HPV阳性病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两种亚型的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存在状态,探讨其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妇产医院行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结果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以上病变并经快速导流杂交法明确为HPV16/18型感染的宫颈组织共156例。实时定量PCR扩增检测HPV16/18早期基因E2、E6/E7的拷贝数,分析病毒的整合状态。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高,HPV16 E2基因的不完整率逐渐增加,但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0.625,95%CI=0.151~2.586,P>0.05,r=0.113)。HPV18阳性炎症组织中HPV常以游离形式存在(66.7%),全部宫颈癌组织中HPV18均以完全整合状态存在。随着HPV16/18感染的宫颈脱落细胞判读级别的升高,HPV DNA整合率升高(P<0.05)。结论:E2基因的断裂在HPV16/18感染后的早期事件中很常见。HPV16基因整合可能是其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感染导致宫颈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HPV18相关病变常很快的经癌前病变的阶段而直接发展为宫颈癌,推断HPV-18感染更具侵袭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HPV16 DNA E6载量和蛋白表达与宫颈病变病情进展的关系,并比较维、汉之间的差异性。方法:通过收集妇科门诊就诊的HPV16感染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各个级别宫颈病变妇女的宫颈组织和脱离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HPV16 DNA E6载量,免疫组化法检测HPV16 E6蛋白表达。结果:汉族和维吾尔族中,炎症组、CIN1、CIN2~3、鳞癌组4组的HPV16 E6 DNA载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0.33,P=0.001;H=37.37,P=0.001)。CIN2~3组中,维吾尔族的HPV16 E6 DNA载量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6,P=0.023)。汉族和维吾尔族中,炎症组、CIN1、CIN2~3、鳞癌组4组的HPV16 E6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5,P=0.001;χ~2=44.71,P=0.001);HPV16 E6蛋白表达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炎症、CIN1、CIN2~3中,HPV16 E6 DNA载量和蛋白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宫颈癌中HPV16 E6 DNA载量和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维吾尔族CIN2~3患者的HPV16 E6 DNA载量高于汉族CIN2~3患者,E6基因在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生可能有更重要作用,HPV16 E6 DNA载量可成为预测和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在无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 cy virus,HIV)女性携带者和非HIV感染者中的发生率,为宫颈病变的预防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公益行动中106例无症状HIV女性携带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妇产科门诊309例非HIV感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和HPV DNA检测,部分异常者行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TCT异常率分别为32.1%(34/106)和5.8%(18/309),高危型HPV检出率分别为35.7%(30/84)和10.8%(19/176),其中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9.0%(16/84)和7.4%(13/176)。研究组患者中,排在前五位的高危型HPV亚型分别为HPV52(8/32,25.0%)、HPV16(6/32,18.8%)、HPV18(5/32,15.6%)、HPV56(5/32,15.6%)、HPV66(5/32,15.6%),对照组为HPV16(5/23,21.7%)、HPV18(5/23,21.7%)、HPV58(4/23,17.4%)、HPV33(3/23,13.0%)、HPV56(3/23,13.0%)。两组联合HPV和TCT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44.0%(37/84)和15.9%(28/176)。研究组12例宫颈活检结果中,7例CIN1,3例CIN2,1例CIN3,1例宫颈微小浸润癌;对照组5例活检中,4例CIN1,1例CIN2。结论无症状HIV女性携带者感染HPV的风险显著高于非HIV感染者。无症状HIV携带者应视为HPV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以寻求预测CIN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有指征行阴道镜活检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480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PVL1壳蛋白的表达。结果480例患者HPVL1壳蛋白的总阳性率为40.2%(193/480),其中正常/慢性宫颈炎、CIN1、CIN2、CIN3和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17/42)、66.2%(131/198)、26.4%(28/106)、17.3%(17/98)和0(0/36)。其中CIN1组、SCC组与正常/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与CIN2/3组,CIN1、CIN2/3组与SCC组HPVLI壳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提示其有望成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程度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E2、E6、E7基因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根据不同病理结果把标本分为HPV阴性正常组,HPV16阳性正常组,HPV16阳性宫颈内瘤变(CIN)Ⅰ~Ⅱ组,HPV16阳性CINⅢ组以及HPV16阳性宫颈腺癌/鳞状细胞癌(CIS/SCC)组。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各组标本进行TNF-α、E2、E6及E7蛋白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PV E6、E7基因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逐渐升高,且E7的逐级升高趋势更显著,E2升高至CINⅡ后出现下降,而TNF-α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虽呈升高趋势,但在宫颈浸润癌中与CINⅢ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E2/E7的比值来预测或诊断高度宫颈病变程度可能更准确。炎症因子TNF-α的升高可能加重了HPV E2基因的破坏,使得HR-HPV E6、E7癌基因过度表达,从而促进宫颈癌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