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跖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例南海市九江医院(528203)刘文庚患者男,23岁。左足跟部被钢板砸伤,致跟腱及其表面皮肤缺损,伤口感染1月,创面4×3cm。于1993年11月20日行左跖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左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术中彻底清创左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3例皮瓣移植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足跟软组织缺损13例皮瓣修复术后创面I期愈合。结论足底内侧岛状皮瓣有感觉,耐磨及稳定性能好,易于解剖操作,成活率高,是较理想的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跖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创面,因其与足跟相邻,术后皮瓣色泽、质地及耐磨程度优于其它皮瓣,且皮瓣内可包含跖内侧皮神经,术后皮瓣感觉存在,不影响足趾感觉及足弓的正常生理结构,病人易于接受,通过临床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例病人均为男性,30~60岁,病史最长2年,均为外伤致足跟创面经久不愈,创面最大面积10cm×7cm,最小面积6cm×5cm皮瓣的范围不超过足底非负重区,通过行跖内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创面,供皮区植皮,均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术后行走自如。12 手术方法:根据创面大小,设计以跖内、外动脉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带蒂皮瓣对足跟部皮肤缺损修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2009年问我院收治的28例足部皮肤缺损患者,分别进行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及跖内侧岛状展肌皮瓣转位修复。结果28例皮瓣全部成活,外观良好行走无疼痛。15例行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术患者,1例因足跟部臃肿,术后1年行皮瓣成形术。13例行跖内侧岛状展肌皮瓣转位修复术患者,1例植皮后皮肤部分边缘坏死,经换药1个月愈合。结论两种带蒂皮瓣质地良好,神经重建后可恢复部分感觉。其中足底内侧皮瓣更适用于修复足跟底部及足跟前内侧软组织缺损;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跟部较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运用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创面12例。皮瓣面积最小5cm×7cm,最大9cm×14cm,皮瓣移植后均成活。随访8个月至2年效果较好。对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创面的临床实用价值,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进行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6.
足跟部是人体负重区域,组织结构严密,要求耐磨损,有感觉。创伤致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和足跟恢复较困难。1997-2005年,我院应用跖内侧岛状皮瓣治疗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2例,术后经过1-8年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我科于1982年4月至1989年6月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足背岛状皮瓣及带跖内侧动脉深支的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0例,经随访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足跟部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及临床观察,小腿内侧皮瓣是以胫后动脉皮支为血供的皮瓣,逆行转移形成以胫后动静脉为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结果,本组6例皮瓣全部成活,且创面覆盖完整。认为应用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崔邦胜  陈棉智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1-111,134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跟、踝部肌腱、骨外露创面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法21例足跟、踝部软组织缺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的方法进行创面修复。结果本组21例术后皮瓣血运良好,19例成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诊6个月-1年,皮瓣质地、肤色良好,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踝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岛状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邦敏  徐健  李恒 《河北医学》2008,14(7):779-781
目的:探讨和评价岛状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深度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6月至2007年12月,对18例损伤深度达跟骨的软组织缺损病人,采用岛状足底内侧皮瓣移植修复。结果:所有皮瓣完全成活,均未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所有病人随访3~12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感觉功能好,耐磨、承重性能好,均未出现皮肤溃疡。结论:岛状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深度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确切,是修复足跟部深度创面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1.
治疗足跟部慢性溃疡以往多采用交腿皮瓣或皮管转移,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开展,有些学者报道用游离皮瓣或游离肌皮瓣进行修复。自1979年Shanaha报道一例应用足底内侧感觉皮瓣修复足底皮肤缺损取得良好的效果以来,国内相继有应用跖弓区岛状皮瓣修复足底部软组织缺损的报告,我们在进行尸体解剖复习的基础上,从1984年起先后为2例足跟部慢性溃疡患者及2例足底内侧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行溃疡及肿瘤大块切除,足底内侧岛状皮膀筋膜瓣Ⅰ期修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最佳方法。方法比较32例8种不同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结果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以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转移和足底内侧组合皮瓣转移的效果最为理想。结论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转移和足底内侧组合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外观及功能恢复最佳,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足跟、足背、内外踝等处瘢痕及溃疡,本文报告了取小退带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一期修复14例,均获得成功。该筋膜皮瓣血运丰富,愈合力强、不受创面位置限制,可直接旋转180°,通过皮下隧道到达创面;不牺牲知名血管,手术简单易行;且皮瓣耐磨损;是修复足部创面较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14.
1 9 87 年~1 9 96 年6 月我科共收治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病人21 例23 足2 例为双足跟软组织同时缺损经皮肤移植局部皮瓣转移,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创面痊愈出院随访6 个月~2 年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 例女4 例年龄17 ~51岁病因为外伤18 例褥疮1 例冻伤后足跟组织坏死2 例病程1h ~7 个月创面10cm 6 .5 cm ~5 cm5 cm 13 例跟骨外露修复方法1 用中厚皮移植修复7 足2 用吻合血管的肩胛部皮瓣修复3 足3 用吻合血管的前臂皮瓣修复3 足4 用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 足5 用足外侧岛状皮瓣修复2 足6 用足底外侧岛状逆行皮瓣修…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1993年2月~1995年1月,应用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外露2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分别为11cm×10cm及11cm×9cm,经随访4~18个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男,21岁。右足跟部被重钢板砸伤致右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粉碎性骨折,创面11cm×10cm。于1993年11月行右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切取皮瓣11.5cm×10.5cm,取皮创面采用  相似文献   

16.
跖内侧岛状拇外展肌皮瓣移位修复足跟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贵  袁海涛  戴海 《广西医学》2004,26(6):860-861
足跟溃疡常是由于糖尿病、脊髓损伤、跟骨骨髓炎等所引起,其修复已不十分困难,但容易复发,因为足跟是足底的主要负重区,如果所转移的皮瓣无感觉或厚度不够,皮瓣将容易磨损、坏死而复发。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跖内侧岛状拇外展肌皮瓣移位修复足跟溃疡5例,随访1~6年,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足跟底部皮肤缺损致跟骨外露,临床修复有一定难度。作者用足底内侧跖弓区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外露之跟骨获得成功,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女,12岁。因摩托车辗伤致右足跟部皮肤及软组织撕脱骨质外露。在院外处理后,创面严重感染。皮肤缺损面积达5cm×4cm。入院后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跟黑色素瘤的扩大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观察收治的足跟黑色素瘤9例,其中男5例,女4例。行扩大切除术,并根据足跟皮肤的缺损大小,分别选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足外侧皮瓣、足底内侧岛状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移位修复皮肤缺损区,手术前后均应用干扰素治疗。结果: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5年,1例患者因黑色素瘤全身转移死亡,其余8例患者足跟部皮瓣形态、感觉、色泽、耐磨性、痛觉及功能均满意。其中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在功能方面最佳。结论:足跟部的恶性黑色素瘤采用扩大切除术,在切缘阴性的基础上进行修复重建,根据创面大小分别选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足外侧皮瓣、足底内侧岛状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移位修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及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软组织缺损10例。结果10例皮瓣全部存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运可靠,皮瓣切取方便,为修复足跟、踝周及小腿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强 《浙江医学》2007,29(6):595-596
踝关节、足跟、足背近端的软组织因其解剖结构特殊,外伤后易发生缺损而难以直接缝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已成为修复上述创面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我科2002年6月至2005年3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