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淑琳 《广西医学》1999,21(3):498-500
翼状胬肉(下简称胬肉)是眼科常见的有碍美观及视力的眼病之一,对其临床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手术切除仍是当今治疗消除胬肉的常用方法,但术后复发实令眼科医生头痛,因此关于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并配以术后有效的治疗仍是广大眼科同道不断探讨及关注的焦点。笔者对7...  相似文献   

2.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眼表疾病。治疗方法有保守与手术治疗,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主要包括结膜移植、羊膜移植及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由于其发病机制较多,手术后复发率高仍是人们面临解决的问题。随着胬肉临床研究深入,手术方式的改良,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逐步降低。本文对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是纤维血管组织从结膜向角膜增生的疾病,目前,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是临床存在的最大问题.近来,由于认识到羊膜具有抑制纤维增殖,促进上皮化等作用,已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翼状胬肉的治疗,降低了复发.我院自2003年以来对18例翼状胬肉患者进行胬肉切除,羊膜移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羊膜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静 《陕西医学杂志》2001,30(12):744-745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传统手术以单纯切除翼状胬肉为主 ,虽然也有头扭转、头切除等方法 ,但其复发率仍居高不下。为了进一步寻求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降低其复发率 ,我们对收治的 2 2例翼状胬肉采用了羊膜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对 象 选择 1 999年 3月~ 2 0 0 1年 2月收治的 2 2例翼状胬肉 ,其中原发 1 9例 ,复发 3例 ;年龄 3 8~ 5 1岁 ,平均年龄 44.5岁 ,男 1 4例 ,女 8例 ,眼局部无活动性炎症 ,无其它眼手术史 ,术前翼状胬肉均肥大而充血 ,达角…  相似文献   

5.
邢清曼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395-1395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与农民发病率较高。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长期受日光、风尘或其他刺激有关。海南为热带,夏天天气炎热,翼状胬肉的发病率较高。目前手术仍是治疗胬肉最常用的方法。对于单纯的胬肉切除术,普遍认为其复发率高,尤其是复发性胬肉,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更高。海南省人民医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83例92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之一,在胬肉向角膜生长的过程中,由于牵拉产生散光,或因胬肉生长遮蔽瞳孔,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此外由于充血肥厚的胬肉组织位于睑裂部,还影响患者的美容及身心健康.其治疗手术方法虽做了多次改进,但复发率仍高达30%~69%[1].我们自1997年对31例患者(31只眼)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进行性胬肉,随访观察2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目前病因仍不清楚,临床上容易复发。治疗翼状胬肉方法很多.我科2001年3月-003年5月应用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5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纤维血管组织从结膜向角膜增生的疾病,其对美观和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可致失明。尽管对翼状胬肉有许多研究,但术后复发率仍达20%~30%,是目前治疗的难点。我科对翼状胬肉患者208例(220眼),其中初发180眼,复发伴不同程度睑球粘连患者40眼行改良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芬 《河北医学》2007,13(1):108-108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种类繁多,但术后复发率仍很高,自1994年以来,我院采用翼状胬肉539例706眼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吴良成  刘琦 《当代医学》2009,15(27):141-14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手术仍是治疗翼状胬肉最常用的方法,对于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可高达89%,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可使复发率降至24%左右,但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更高,多年来出现了许多辅助方法,如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细胞移植,丝裂霉素C(MMC)应用等,均不同程度地抑制翼状胬肉的复发,笔者使用丝裂霉素C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以降低再次复发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廖莺 《四川医学》2010,31(8):1132-1134
目的比较单纯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加巩膜暴露法,带蒂结膜瓣转移术,翼状胬肉头部转位埋入法,三种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行翼状胬肉的68例80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3个月~4年,比较其复发率。结果显微镜下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加巩膜暴露法42只眼,术后复发6眼,复发率15%;带蒂结膜瓣转移术29只眼,无1例复发;胬肉头部转位埋入法9眼2眼复发,复发率23%。结论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疗效确切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角巩膜双裸联合干细胞植入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法。方法 将1999-2004年住院的翼状胬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分别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干细胞植入手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植入,观察三组之间术后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三组间术后复发率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角巩膜双裸联合干细胞植入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平阳霉素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局部注射法治疗36例58只眼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用平阳霉素、醋酸泼尼松龙、利多卡因混悬液0.4ml,局部注射于胬肉体部。结果胬肉逐渐变薄、变白、血管消失。结论该方法可免除手术治疗,操作简单,见效快,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4.
董康敏 《四川医学》2009,30(7):1083-1084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方法治疗的临床优势。方法对我院眼科于2004年2月~2008年2月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3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约为1C)个月~3年,30例患者皆痊愈,无1例胬肉复发。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的翼状胬肉64例患者,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46例翼状胬肉患者接受了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18例接受了翼状胬肉切除加丝裂霉素治疗。结果:接受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的46例患者中,术后2例翼状胬肉复发;18例接受翼状胬肉切除加丝裂霉素治疗的患者中有4例复发。结论:接受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后复发率低,术后刺激症状较轻,是治疗翼状胬肉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春林 《中外医疗》2011,30(15):17-18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联合塞替哌应用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135例153只眼行胬肉切除,将羊膜移植到胬肉处的巩膜上,术后联合应用1:2000塞替哌治疗。结果术后反应轻,移植片平整,7只眼复发,复发率为3.9%。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塞替哌应用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移植联用羊膜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努肉30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胬肉复发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无复发及睑球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逆行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翻转、桥状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探讨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的方法。方法原发性翼状胬内6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逆行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翻转、桥状结膜瓣移植术(30眼)。B组行单纯胬肉切除术(30眼),术后随访6~12月。术后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采用逆行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翻转、桥状结膜瓣移植术者,2眼复发;采用单纯胬肉切除术者,8眼复发。两组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翻转、桥状结膜瓣移植术能有效治疗、预防翼状胬肉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按常规方法切除翼状胬肉组织,巩膜暴露区移植同样大小的自体角膜缘结膜。结果随访1a,角膜上皮1周内愈合,160只眼角膜透明,无新生血管及结膜样组织增生,巩膜暴露区结膜覆盖良好,充血消失,术后翼状胬肉无复发。结论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简便而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A total of 60 eyes with primary progressive pterygium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e, group A and group B each consisting of 30 eyes. Group A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teryglum excision with ipsilateral conjunctival-limbal autografting. Group B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terygium excision followed by mitomycin C 0.02% for two minutes. Both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to document recurrence rate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group A recurrence rate was 3.0% with minimal ocular complication after one year follow-up. But in group B recurrence rate was high as 10.0% and ocular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 after the same period of postoperative follow-up. Both conjunctival-limbal autograft and intra-operative mitomycin use are effective method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pterygium but considering the rate of recurrence and other postoperative ocular morbidity conjunctival-limbal autografting seems to be the best method of pterygium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