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绍容  杜林 《华西医学》2006,21(2):349-350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和脑梗塞发生的关系。方法将487例脑梗塞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心房纤颤组和非心房纤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7例脑梗塞患者中,心房纤颤组64例,非心房纤颤组423例。心房纤颤组意识障碍发生率73.4%,运动障碍发生率91.1%,P<0.01,均显著高于非心房纤颤组。心房纤颤组反应性高血糖、上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率也均高于非心房纤颤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失语、偏盲在两组没有差异。结论心房纤颤是脑梗塞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脑梗塞合并心房纤颤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病因导致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可引起心脏结构改变,心律失常发生也随之升高。心房纤颤是临床上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老年心房纤颤与心脏结构改变与及心功能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心房纤颤组:选择2003—01/2008—12在我院老年科住院心房纤颤患者,共86例,男80例,女6例;年龄72~90平均(78.3)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60例(69.8%),高血压及高心病54例(62.8o.4),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44例(51.2%),  相似文献   

3.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食管癌术后合并心房纤颤特点的总结,使护士更准确、仔细地执行护理工作程序.方法以南山医院1993~2002年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表现及护理体会.结果本组病例中9例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经适当的护理及药物治疗后,心房纤颤消失,心律恢复正常,无1例死亡.结论要以"防重于治"的态度积极对待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发生,当出现问题要保持镇静,护理观察要全面细致.  相似文献   

4.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中仅次于室性心律失常及期前收缩,居第三位。人群中心房纤颤的发生率是0.3%~0.4%,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纤颤发生率呈直线上升,60岁以上者发生率达4%,75岁以上者发生率可高达10%以上,男性为女性2倍,60岁以上老年患者如有器质性心脏病,则心房纤颤的发生率可高达40%[1,2]。心房纤颤发生时由于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不能承担起增加心室舒张末容量的功能,尤其是伴有快速心律失常时,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并可致血栓栓塞的危险。研究证明心房纤颤死亡危险较无心房纤颤者高2倍…  相似文献   

5.
风湿性心脏病的并发症较多,主要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急性肺水肿。由于心力衰竭是凤湿性心脏病的主要致死原因,而心房纤颤既可导致心力衰竭,又可诱发栓塞,死亡率相当高,故这里重点谈谈心力衰竭和心房纤颤这两大并发症。 1.心力衰竭: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心脏功能的分级情况,任何一个心脏病患者只要心脏功能良好,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会受影响,当心功能不好或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并分析心房纤颤的发生机制,探讨C-反应蛋白在心房纤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心房纤颤提供新的启示。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5-12关于C-反应蛋白和心房纤颤与C-反应蛋白及炎症关系的文章,检索词“C—reactive protein,Atrial fibrillation,inflamm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仞审,纳入标准:①关于C-反应蛋白的结构,生物特性及功能。①对心房纤颤发生机制及心房纤颤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③关于炎症与C-反应蛋白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51篇,排除31篇重复性研究。20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4篇关于C-反应蛋白生物特性研究,7篇关于心房纤颤的调查研究.9篇关于炎症与C-反应蛋白的研究。 资料综合:目对前于心房纤颤发生的机制有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两种。炎症可能导致肺静脉放电增加,从而触发,也可能导致心脏机构重塑,而C-反应蛋白的升高和心房纤颤的联系表明一个新的机制,炎症可能导致心房纤颤的持续性。 结论:心房纤颤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炎症可能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而诱发,炎症与心房纤颤可能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所以临床工作当中可以尝试采用降低C一反应蛋白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208例老年人心房纤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玮 《临床医学》1999,19(12):31-32
心房纤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搜集1993年元月至1998年12月住院的264例心房纤颤患者,筛选出60岁以上患者208例,对其心房纤颤的特点加以分析探讨。 1 临床资料 208例心房纤颤患者中,男性98例,女性11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90岁。冠心病房颤154例,风心病房颤36例,扩张型心肌病、老年性退行性钙化性心瓣膜及病窦综合征并房颤18例,持续性房颤166例,阵发性房颤42例,并发心衰110例,左房增大(>33cm)54例,合并体循环栓塞64例,其中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血流变性的变化特点及降血粘度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心房纤颤患者84例,其中持续性心房纤颤(〉3mon)41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3mon)43例,均121服巴米尔(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和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20ml治疗,每日一次,检测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各参数。结果:持续心房纤颤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和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纤颤(P〈0.05);经口服巴米尔片和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后,持续心房纤颤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和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01),而阵发性心房纤颤组血流变学各参数较治疗前也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持续心房纤颤组患者易合并高血粘状态较阵发性心房纤颤组患者;经口服巴米尔片和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后心房纤颤患者血流变学各参数均显著降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行MHD的35例尿毒症同时予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DCG检查提示偶发早搏或轻度ST-T改变8例(22.9%);心律失常、缺血性ST-T改变和T波高耸27例(77.1%),均有1种以上心电图改变,以心律失常和缺血性ST-T改变为主.心律失常包括有临床意义的房性早搏较多11例(31.4%),室性早搏较多10例(28.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3例(37.1%),心房纤颤4例(11.4%);缺血性ST-T改变10例(28.6%);T波高耸9例(25.7%).结论 尿毒症患者DCG异常改变发生率高,且具有多种心律失常和(或)ST-T改变同时存在的特点,高度重视、积极防治是提高尿毒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苟正英 《华西医学》1996,11(1):49-51
本文以60岁以下无肺性脑病的慢性肺心病患者为对照,总结分析了70岁以上慢性肺心病并肺性脑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其发生率为80%,以房性早搏、心房纤颤、室性早搏及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为高,严重低氧血症为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感染、心衰、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为直接诱发因素,冠心病、高血压及营养不良等合并症与部分老年肺性脑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持续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心房纤颤与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才东  孙炽津  邵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2):1208-1208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AF)对脑卒中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8例有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无AF的脑卒中病人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发现AF合并脑卒中患者有如下特点:(1)发生脑栓塞率高;(2)发生大面积脑梗塞者多;(3)易并发心功能衰竭;(4)致残率高;(5)死亡率高。结论:AF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有效替代治疗方式,但目前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国外资料[1]显示,每年MHD患者的病死率高达21%~23%。MHD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23%~76%,而营养不良容易诱发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和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是影响MHD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2]。本研究调查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生命体征、心房纤颤复发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p O2、LVEF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BNP、HR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房纤颤转复率高于对照组,心房纤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或预防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发生,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病人50例,并以同期手术的100例未发心房纤颤的食管癌病人做对照。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食管癌术后并发心房纤颤是多因素引起的,多发生于术后3天以内,房颤组围术期死亡率为4·01%(2/50),对照组围术期死亡率为3·02%(3/100),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要以“防重于治”的态度积极对待术后并发心房纤颤的发生,护理观察要全面细致,及时发现,找出原因,立即处理、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额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国外报道成人发病年为0.3%-0.4%,随年龄增大而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房纤颤的发病率2%~4%。在临床上将心房纤颤分为三种类型:阵发性心房纤颤、持续性心房纤颤、永久性心房纤颤。永久性心房纤颤多合并有心功能不全,临床上常规使用伴地黄制剂控制心室率,但有部分病人效果不佳且易出现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联用或有时单独使用倍他乐克,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的病因,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18.8%,病因分析营养不良7例,心功能不全5例,结核性胸水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治愈10例,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营养不良和心功能不全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针对病因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抗凝方法治疗老年心房纤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心房纤颤并发脑栓塞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行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项凝血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抗凝方法治疗老年心房纤颤并发脑栓塞临床疗效优于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4.心房纤颤心房纤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以是发作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未经治疗的心房纤颤,心律绝对不整而且心脏跳动强弱不一,并且心率大于脉率,这种现象称为脉短拙。听诊检查第一心音的强弱变化不一,有时听不到第二心音。发作性心房纤颤于发作时,病人可突感心慌、胸部扑腾或发闷、气短、无力等;持续性心房纤颤的病人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10例,分为窦性心律组110例和心房纤颤组100例,采用COX回归分析心房纤颤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心房纤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未见明显增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房纤颤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住院期间总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风险RR值为0.648(95%CI 0.569~1.313,P=0.330).结论:心房纤颤未增加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不同剂量地尔硫卓治疗快速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快速心房纤颤患者,设对照组(18例),研究组按地尔硫卓0.05mg/kg(20例)、0.15mg/kg(22例)、0.25mg/kg(22例)、0.35mg/kg(18例)四种不同剂量于3min内静脉注射,观察用药时、后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结果:不同剂量地尔硫卓对快速心房纤颤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可以迅速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疗效以0.25mk/kg为最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