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对肺小细胞癌的患者在确诊早期进行核素骨显像 ,以观察其骨转移的发生率。方法 对确诊为肺小细胞癌的患者 ,4天~ 3个月内用SPECT进行全身骨显像 ,用计算机处理成前后位和后前位两幅全身骨骼图像。显像剂为99mTc -MDP。结果  38例肺小细胞癌患者中 ,有 9例已发生多发性骨转移 ,总转移率为 2 3 1%。其中 ,男 7例 ,占男性患者的 2 4 1% ,女 2例 ,占女性患者的2 2 2 %。结论 一旦确诊为肺小细胞癌患者 ,做核素全身显骨像检查 ,对病变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远玲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8):1551-1552
目的:提高^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早期探测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性和确定诊断率。方法:疑诊或确诊有原发癌症者均常规术前、术后或治疗前、治疗后用^99Tc^m-MDP进行全身骨显像及局部放大显像。结果:179例不能确定诊断者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或经复查显像,X线、CT、MRI等证实,确定诊断为骨转移瘤87例(49%),确定诊断为良性骨病的包括有骨关节病57例(32%),骨创伤27例(15%),骨结核3例(2%),骨炎症5例(3%)。87例骨转移瘤中孤立单发灶52例(29.1%),良性骨病中孤立单发灶21例(11.7%)。结论:全身骨显像表现不典型者一个或两个病灶时仍以骨肿瘤可能最多,应作为第一考虑,骨关节病病灶多发生在颈、腰椎和膝关节处,有创伤史者考虑骨创伤可能,骨结核和炎症虽为少数也需要与骨肿瘤鉴别。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提高全身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和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时乳腺肿物摄取显像剂显影的临床意义。方法:84例乳腺肿物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后2—3小时行全身骨显像,乳腺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99mTc—MDP放射性浓聚为异常,所有肿物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84例全身骨显像患者中69例乳腺肿物局灶性摄取99mTc—MDP,其中62例为恶性;15例乳腺弥漫性摄取者中3例为恶性。结论:99mTc—MDP全身骨显像乳腺肿物异常显影对乳腺肿物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祝安惠  王荣福 《肿瘤学杂志》2014,20(11):881-888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临床证实的50例骨转移瘤患者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MR成像结果。对比分析全身骨显像、MR成像、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采用McNemar检验分析全身骨显像与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结果]50例患者中,MR检查阳性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50/50);全身骨显像检查阳性48例,诊断灵敏度为96%(48/50),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检查阳性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50/50)。MR、全身骨显像对相同的受检部位共检出病变194处,其中经临床确诊的转移灶共182处,良性病灶12处。MR共检出转移性病变182处;全身骨显像共检出转移性病变122处.假阴性病变60处,假阳性病变12处。MR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82/182)、100%(194/1941、93.81%(182/194);全身骨显像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03%(122/182)、62.89%(122/194)、91.04%(122/134);MR联合全身骨显像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与MR检查结果相同。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与全身骨显像相比,两者的诊断效能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R对各型骨转移瘤均有异常表现,且对早期骨髓浸润转移具有明显优势.而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全身骨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时乳腺肿物摄取显像剂显影的临床意义.方法:84例乳腺肿物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后2-3小时行全身骨显像,乳腺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99mTc-MDP放射性浓聚为异常,所有肿物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84例全身骨显像患者中69例乳腺肿物局灶性摄取99mTc-MDP,其中62例为恶性;15例乳腺弥漫性摄取者中3例为恶性.结论: 99mTc-MDP全身骨显像乳腺肿物异常显影对乳腺肿物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全身骨显像患者注射显像剂后对医院人群的辐射安全影响。方法:全身骨显像患者50例注射骨显像剂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922MBq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和4小时,使用剂量测量仪距离患者0.5米、1米、2米分别测量头部、腹部辐射剂量值。结果:平均辐射剂量值(μSv/h)在注射显像剂0.5小时后距离0.5米处最高,其中头部(37.69±0.67)μSv/h、腹部(43.40±0.78)μSv/h。在距离一定时,注射后0.5小时较1小时、2小时、4小时平均辐射剂量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间一定时,距离患者0.5米处测量平均辐射剂量值较距离1米、2米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距离增加,测量值迅速降低。结论:全身骨显像患者对医院人群的辐射测量值在相对安全范围以内(≤20mSv,职业工作人员的年当量剂量)。  相似文献   

7.
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肿瘤骨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肢体骨肿瘤保肢手术治疗不仅要彻底切除病灶,而且要保留肢体功能,临床上已有用于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异体骨保存方法。有:新解冷冻骨、冷冻干燥骨和脱钙骨等。深低温及深低温脱水后保存的异体骨有抗原性弱,易与宿主骨结合,新骨形成等优点现对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半关节移植治疗股骨远端肿瘤的保肢手术及其愈后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大段同种异体骨修复股骨远端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6例,术后用X线片与核素^99Tc^m-MDP(亚甲基二磷酸)骨骼显像比较评定骨愈合,并评估其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3~6个月在X线片显示牢固的生物固定(坚强的外骨痂或已骨性连接),核素^99Tc^m-MDP骨骼显像在骨移植后1个月就显示骨结合部代谢活跃,术后4月局部骨代谢趋于稳定,2年后逐渐恢复正常一本组优2例,良2例,中1例,差1例。结论:深低温保存同种异体骨的半关节移植治疗股骨远端肿瘤,术后移植骨与自体骨愈合良好,核素^99Tc^m-MDP骨骼显像显示移植骨早期骨存活较X线片敏感,关节功能重建方面到达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双探头带符合线路SPECT仪^18F-脱氧葡萄糖(FDG)显像和^99m 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的探测效果。方法各种恶性肿瘤患者37例,分别行^18F—FDG胸腹部显像和^99m Tc—MDP全身骨显像。比较脊柱、肋骨和骨盆等部位骨骼的病变情况。结果^18F-FDG显像和^99mTc—MDP显像共发现骨骼病灶130处,其中^18F—FDG显像共发现121处(93.1%),^99mTc—MDP显像共发现120处(92.3%),两者共同发现114处(87.7%);仅^18F—FDG显像发现而^99mTc—MDP显像未发现有11处,仅^99mTc—MDP显像发现而^18F—FDG显像未发现有10处。37例患者中,两种方法共检出有骨转移者24例,其中^18F—FDG显像发现23例,^99mTc—MDP显像发现2z例,^18F-FDG显像和^99mTc—MDP显像完全相符有15例,不符有9例。^18F—FDG显像发现有远处转移者32例。结论^18F—FDG双探头符合显像与^99mTc-MDP显像在探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上具有相同的敏感性,但两者在某些病灶的探查上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84例原发性骨肿瘤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原发性骨肿瘤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84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观察原发性骨肿瘤的显像特征,并对术前远处转移情况、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进行分析,部分患者联合应用^99Tc^m(V)-二巯基丁二酸钠(DMSA)肿瘤阳性显像判断是否复发。[结果] 84例原发性骨肿瘤单发病灶的^99Tc^m-MDP显像特征为病灶部位的高摄取,在放射性浓集的热区病灶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减低区,伴或不伴有软组织浓集。29例HIFU治疗前病灶部位呈异常放射性浓聚,治疗后呈放射性减低或缺损,病灶范围缩小;有部分病例治疗后病灶周围正常骨组织放射性较治疗前增高。[结论] 对原发性骨肿瘤,^99Tc^m-MDP全身骨显像可灵敏地显示原发病灶,检测是否出现多处病灶,有无其他部位骨骼转移.且可供评估骨肿瘤活性,并可用于治疗后疗效评估和监测复发及转移,联合应用^99Tc^m(V)-DMSA阳性显像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mu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 2 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多数患者初次并非于血液科就诊,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差,确诊需要骨髓活检及血清免疫电泳等,易误诊,目前仍无法治愈。若遇及原因不明的全身骨痛、骨质疏松、骨折等临床表现且 CT 等影像学无法确诊时,可行全身骨骼显像,骨骼显像表现为骨外软组织弥漫性摄取骨骼显像剂且存在骨质疏松征改变、骨折等时有利于 MM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误诊为其他疾病的 2 例 MM 患者诊疗过程及其核素全身骨骼显像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文献讨论核素全身骨骼显像的影像特征,分析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确诊 MM 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多发性骨髓瘤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全身低剂量CT的影像表现,探讨和比较两者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MM SPECT全身骨显像和全身低剂量CT的影像表现。结果: 37例MM患者同时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及全身低剂量CT检查,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1.9%(34/37)、83.8%(3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CT联合全身低剂量CT的阳性率为100%(37/37),较单纯SPECT及全身低剂量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总一致性为86.5%。37例MM患者行SPECT检查,发现骨损害总病灶数379个,同期行全身低剂量CT检查,发现骨损害总病灶数189个,全身骨显像显示肋骨病灶的阳性率高于全身低剂量CT(P<0.05),全身低剂量CT发现颅骨(P<0.05)、四肢骨(P<0.05)和锁骨(P<0.05)病灶阳性率高于全身骨显像;而脊椎骨、骨盆、胸骨、肩胛骨在全身骨显像和全身低剂量CT上显示的病灶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和全身低剂量CT对MM的诊断各有优势,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MM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陈明  刘纯  王宏 《肿瘤学杂志》2013,19(8):657-659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显像的特点、规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0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 740~925 MBq后行SPECT全身骨显像。[结果]21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135例骨骼显像异常,结合临床诊断为乳腺癌骨转移瘤,骨转移发生率为64.3%。年龄≤40岁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45.4%,年龄>40岁的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病灶119例(88.1%),单发病灶16例(11.9%)。骨转移的部位以肋骨、胸骨为多见,依次为脊柱、骨盆、颅骨等其他骨骼。[结论]核素全身骨显像可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对于临床诊断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核素骨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DTC骨转移患者资料。结果 多发骨转移率为82.86 %(29/35),高于单发骨转移率17.14 %(6/35);转移灶的分布规律是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多数患者有骨痛症状。结论 核素骨显像对DTC骨转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磁共振成像(MRI)、CT及X线平片检查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骨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16例未经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的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均分别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核素骨显像、骨X线平片、骨CT检查。核素骨显像于静脉注射^99Tc^m二甲基磷酸盐(^99Tc^m-MDP),3~4h后进行:结果116例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中有26例最后经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SPECT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2-2%,假阳性率为17.7%,假阴性率1514%。病灶主要集中于脊椎、肋骨和骨盆。骨显像与X线、CT检查对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4.6%、61.5%和69.2%,核素骨显像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平片和CT(P〈0.05)。患者有疼痛主诉者骨显像的阳性率高。结论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前列腺癌Ⅳ期初诊患者有无骨转移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骨显像阳性率的高低与疼痛主诉密切相关,在病例筛选中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YFRA21-1)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骨转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185例首诊且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NSCLC患者的全身骨显像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YFRA21-1)检测结果,计算单项检查与联合检查诊断骨转移效能。参照Soloway分级标准将NSCLC骨转移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结果进行分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全身骨显像分级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185例NSCLC患者中78例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发生率为42.16%(78/185);全身骨显像诊断NSCLC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02%(71/78)、85.98%(92/107)。NSCLC骨转移组CEA、CA125及CYFRA21-1水平高于NSCLC无骨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8例NSCLC骨转移患者中,EOD 0:8.98%(7/78),EOD 1:50.00%(39/78),EOD 2:21.79%(17/78),EOD 3:19.23%(15/78)。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全身骨显像分级与CEA、CA125及CYFRA21-1水平存在相关性(rs=0.579、0.274、0.327,均P < 0.05)。全身骨显像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NSCLC骨转移诊断效能高于各项单项检测效能(AUC=0.922),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提高(分别为92.30%、86.00%)。  结论  全身骨显像对诊断NSCLC骨转移的诊断效能较高,适宜作为NSCLC骨转移的首选筛查方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全身骨显像联合CEA、CA125、CYFRA21-1检测比单项检测有助于提高NSCLC骨转移病灶检出率,临床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99mTc-depreotide受体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7例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随访患者,以甲状腺球蛋白增高阈值〉10ng/ml为标准分为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35),常规行131I全身扫描(WBS),同时以99mTc-depreotide作为显像剂行肿瘤生长抑素受体显像。以核素显像感兴趣区(ROI)技术,测定肿瘤/非肿瘤(T/NT)比值,进行定量分析。比较99mTc-depreotide受体显像及131I全身显像在诊断甲状腺癌转移灶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99mTc-depreotide肿瘤受体显像和131I全身显像T/NT比值分别为4.45±0.44和2.14±0.51;对照组T/NT比值分别为1.13±0.21和1.42±0.16。两种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45%、50.00%、87.04%和81.82%、80.00%、81.48%。结论:99mTc-depreotide肿瘤受体显像可提高诊断分化型甲癌转移灶灵敏性,但特异性低于131I全身显像,99mTc-depreotide肿瘤受体显像可作为Tg、131I全身显像等分化型甲癌随访常规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核素^99Tc^mMIBI肿瘤显像出现假阴性和可疑阳性结果时联合应用^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肺癌患者42例,均同时行^99Tc^m-MIBI肺肿瘤显像与^99Tc^m-MDP全身骨显像,将两种显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42例肺癌患者中,^99Tc^m-MIBI肺肿瘤显像阳性18例,阴性10例,可疑阳性14例,阳性率76.2%。骨显像示,肺癌骨转移者24例,骨转移发生率57.14%。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阳性率为90.48%。结论:肺肿瘤显像与全身骨显像联合应用可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并有助于肺癌的临床分期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Mo HY  Zhang F  Hong MH  Fan W  Zheng L  Min HQ 《癌症》2002,21(3):323-325
背景与目的:核素骨显像结合临床骨痛症状常用于诊断鼻咽癌骨转移,但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核素骨显像阳性率的报道罕见。本文探讨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全身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及对此类患者的处理。方法:对住院的104例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按显像结果分为两组,一组骨显像见异常代谢浓聚灶,并行薄层骨算法CT扫描了解情况20例。另一组未见异常84例。随诊6-30个月。结果:19.2%(20例)患者核素骨显像见异常代谢浓聚灶。薄层骨算法CT扫描1例骨质破坏,2例骨质退行性变,余无异常。但在随诊中本组有11例在6-10个朋内出现骨痛,复查骨显像浓聚灶较前增大。81.8%(84例)核素骨显像阴性的患者有9例在随诊的4-20月内出现骨痛,复查骨显像出现新的代谢浓聚灶。两组患者骨转移30个月内发生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无骨痛初治鼻咽癌患者全身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19.2%。骨转移发生率高于阴性组患者。此类患者的骨显像阳性浓聚灶两段诱导化疗不能减少骨痛的发生。因此对此类患者不需行常规则化疗,可结合临床选择随诊。CT扫描不能鉴别骨显像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99mTc-MDP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12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常规行^99mTc-MDP骨显像检查。91例患者同时行骨显像、CT检查:74例病变部位相符者同时行骨显像、X-rays检查。分别对比观察^99mTc-MDP骨显像与CT、X-rays诊断肺癌骨转移的阳性检查出率,并分析相互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和机制。结果 全部病例中,^99mTc-MDP骨显像阳性检出率为91.4%(117/128),假阳性率为12.0%(16/133),假阴性经8.59%(11/128);对比观察^99mTc-MDP骨显像与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5.7%(78/91)、29.7%(22/74),(P<0.01,已剔除部位不相符因素,但未剔除X线检查部位包括不全因素)。结论 ^99mTc-MDP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辅以CT、X-rays检查可提高阳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所致放射性浓聚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行99m Tc-MDP全身平面骨显像提示放射性浓聚的患者46例,72个脊柱病灶,对其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与平面显像进行比较。所有病灶的最终诊断结果均以磁共振、病理或6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作为标准。结果最终诊断中46例患者共有病灶72个,其中骨转移灶59个,良性病灶13个。 SPECT/CT骨显像诊断脊柱病灶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99mTc-MDP全身平面骨显像(P<0.05),两种方法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骨显像可有效提高脊柱病灶的诊断特异性和准确性,在脊柱良恶性病变所致放射性浓聚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