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简称肝活检,可以明确肝病病因和肝脏病变程度(肝脏病理变化),有以下几点: ①有利于多种肝病的鉴别诊断:许多临床上诊断起来比较困难的慢性肝病,如各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结核、肝肉芽肿、血吸虫病、肝肿瘤、脂肪肝、肝脓肿、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及各种代谢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肝糖原累积病、肝脏淀粉样变性)等,往往需要通过肝穿刺来了解病人的肝脏病变,为明确诊断提供重要的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标志物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肝纤维化标志物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和层粘连蛋白(LN)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临床意义, 采用RIA对52例慢性肝病患者, 42名健康对照者, 38例慢性肝病患者经保肝抗纤维化治疗后血清中的PCⅢ、HA、C-Ⅳ和LN进行检测, 同时与对照组和治疗后进行对比分析.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CⅢ、HA、C-Ⅳ和LN有不同程度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8例慢性肝病治疗后血清PCⅢ、HA、C-Ⅳ和LN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清PCⅢ、HA、C-Ⅳ和LN的测定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检测134例各期乙型肝炎、12例乙肝性肝硬化、15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10例SLE、11例非原发性肝癌的恶性肿瘤病人,以及42例健康成人血清标本的HBsAg、抗HBs、抗HBc和抗LSP以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表明乙肝性肝硬化和慢活肝组的抗LSP阳性率和平均滴度较高,且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呈平行关系。如果急肝病人的抗LSP出现早,滴度高和持续时间长,则容易转变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实验还证明了LSP是一种具有肝病特异性和不完全性种系交叉反应的自身抗原。  相似文献   

4.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过度造成肝组织损伤,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症状体征的一组慢性肝脏疾病,包括由肝细胞受累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和主要因肝内、肝外胆管细胞受累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三种疾病均可表现为严重的肝脏病变,并可进展至肝硬化。过去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病比较少见,近年来由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验诊断技术的进步,我国人群中此类疾病逐渐增多。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三种疾病共同特点是在肝脏出现病理性炎症损伤的同时,血中伴有特征性与肝脏相关的循环自身抗体。因此,检测自身抗体已成为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研究致病机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检测层黏连蛋白双mAb夹心ELISA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病通常发展为肝纤维化,常规实验室检查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几乎毫无参考价值。肝组织活检对肝纤维化诊断是金标准,但因其具有创伤性,很难作为临床常规检查和动态观察。最近十几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慢性肝病的血清学研究,希望能找到良好的无创伤性血清学指标来替代肝组织活检。血清层黏连蛋白(laminin,LN)的水平与肝纤维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并可作为肝纤维化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出现的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 500例肝功能反复异常的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并对AMAM2型及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抗LKM-1)和抗肝特异性胞浆抗原Ⅰ型抗体(抗LC-1)等肝脏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3 500例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29例,检出率为0.83%,其中符合Ⅰ型、Ⅱ型、Ⅲ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比例占72.4%、10.3%和17.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58例,检出率为1.65%,血清中AMAM2型抗体阳性率为93.1%,其中19例AMAM2阳性患者进行肝穿病理检查时12例(63.7%)患者病理提示符合PBC诊断.结论 每种自身免疫性肝病都具有特征性自身抗体谱,注重自身抗体检测对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重祥 《医学信息》2019,(12):50-52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胆汁淤积为特点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可发展至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早期诊断PBC十分重要。PBC患者多数合并自身免疫性相关肝外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甲状腺疾病等。本文总结了PBC相关抗体及相关肝外疾病的研究,帮助临床医生对PBC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程度是评估慢性肝病演变过程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管理十分重要。肝活检被认为是评估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一些非侵入性评估方法检测结果因与肝活检符合度较高已被纳入慢性肝病诊疗管理的相关指南中,但这些无创性检测方法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其准确性、重复性和可比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对近年有关肝纤维化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前尚无阻止慢性肝病进行性纤维化的方法。秋水仙碱、熊脱氧胆酸及氨甲蝶呤等能使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病情减轻,因而人们研究评价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秋水仙碱使用安全、便宜,它能改善肝功能,提高生存率,但对组织学的改善尚未证实。熊脱氧胆酸可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氨甲蝶呤长期使用,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早期的肝组织学有益。  相似文献   

10.
IL 10是目前发现的一种重要抗炎症作用细胞因子之一。最近研究IL 10与慢性肝病变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着重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L 10在抑制炎症细胞、HSC ,减少细胞因子TNFα、IL 6等产生 ,影响核因子NF κB活性 ,调节肝再生反应和对ECM胶原酶表达改变等方面均可能参与抗肝纤维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B型超声波诊断仪(简称B超)对消化道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已肯定,而对慢性肝病的诊断意义却很不明确。包括CT在内的多种检查手段,均以测量肝的容积为目的,这对于早期慢性肝病并没有诊断价值。作者首创用B超分别求算肝左·右叶的容积,然后用他们建立的公式估算出肝容积和左·右叶容积比,同时观察肝静脉显示程度。结果表明,对于慢性肝病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特别是测算肝左右叶容积比,对于诊断、判定肝病的预后发展意义更大。为建立右叶、左叶的肝容积公式,作者以门脉  相似文献   

12.
IL—10在慢性肝病中的抗纤维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L-10是目前发现的一种重要抗炎症作用细胞因子之一。最近研究IL-10与慢性肝病变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着重综述近来国内外关于IL-10在抑制炎症细胞、HSC,减少细胞因子TNFα、IL-6等产生,影响核因子NF-kB活性,调节肝再生反应和对ECM胶原酶表达改变等方面均可能参与抗肝纤维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据报导,慢性肝病病人血清中出现有多种自身抗体,有些是特异性的(如针对肝特异性蛋白,肝膜抗原),而有些是非特异性的。自身抗体的出现启发了观察家们认为某些慢性肝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病理生理改变只是推测性的。以往的研究还发现,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抗-DNA抗体中获得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HGV-Ag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迄今为止,对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在慢性肝病肝组织中HGVAg的定位研究报道较少。本项研究应用抗HGVNS5单克隆抗体(McAb)以过氧化物酶与抗过氧化物酶(PAP)法检测了166例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HGVAg,旨在探讨HGV感染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定位...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肝纤维化是一个慢性的渐进性的过程 ,其改变程度对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选择抗肝纤维化药物及快捷方便地对其疗效进行科学评价有重要意义 ,目前采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诊断、病理诊断和血清学诊断三种。影像学诊断 ,主要是B超和CT ,在临床应用广泛 ,但只能在肝纤维化晚期 ,发生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症时才能出现异常图象 ,不能作出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诊断金指标虽是肝组织活检 ,但其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肝穿刺的盲目性 ,取材不够 ,肝脏病变的不均一性而导致的取样误差 ;虽属于微创检查 ,但多数患者仍有顾虑不愿接受 ,且不能反复取…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通常发展为肝纤维化,常规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敏感性差,且特异性不强.因此,建立一种可定量分析肝纤维化的方法尤为重要.血清Ⅳ型胶原蛋白(COL Ⅳ)的水平与肝纤维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并可作为肝纤维化早期诊断指标之一[1,2] .因此,我们采用两株抗COL Ⅳ的单克隆抗体(mAb),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于临床检测血清COL Ⅳ水平的双mAb夹心ELISA法.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演变的必经阶段。目前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由于肝穿刺取样的局限性和创伤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文报道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腺苷脱氨酶(ADA)在几种慢性肝病中的浓度变化,并分析其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群 《医学信息》2010,23(16):2645-2646
肝性脊髓病变是慢性肝病晚期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瘫痪。现将我院2002~2009年收治的肝硬化和肝癌病人1062例,其中诊断并发有肝性脊髓病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Ⅳ-C和LN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血清HA、PC—III、IV-C及LN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关系,用RIA法检测578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PC—III、IV-C和LN水平。结果表明,血清HA、PC—III、IV—C和LN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发展呈正相关,且在肝纤维化阶段处于最高水平(P〈0.05)。结论:血清HA、PC—III、IV—C和LN水平可反映慢性肝病的病情轻重,动态观察其变化可掌握病情演变,并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血清HA、PⅢNP、LN、Ⅳ-C及PLD测定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病理基础,目前临床上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是以肝穿刺为“金标准”。因此,如何寻找一种非损伤性诊断途径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颇为活跃的一个课题。本文根据近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分析了164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尾肽(PⅢNP)、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及脯肽酶(PLD)的测定结果,目的在于比较、探讨这些指标在诊断肝纤维化时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