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加强护理干预。将两组CSS评分、AD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C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ADL评分、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加强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以及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并发症减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28-2829
观察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纳入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76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拜阿司匹林方案治疗,观察组应用rt-PA静脉溶栓方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35/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2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4/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58%(12/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理想,降低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6月于我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静脉溶栓护理,选择2016年7~12月于我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试验组,以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模式开展静脉溶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疗效、安全护理评价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试验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干预后疗效、安全护理评价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模式开展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护理,可提高该类患者的溶栓安全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溶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54)与对照组(n=54)。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溶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及治疗后21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59%VS 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干预组治疗后7d、治疗后14d及治疗后21d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41%VS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穴位按摩结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溶栓治疗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措施联合穴位按摩。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高,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与护理干预联合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各48例。均给予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 17%低于对照组29.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流程对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间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医护一体化护理流程,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HISS)、Bathel指数(BI)、静脉溶栓疗效、治疗前后精神状态(MMSE)变化情况及流行病抑郁指标(CES-D)。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HISS、BI、MMSE、CES-D评分及静脉溶栓效果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流程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促使施护流程整体性、连续性及高效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病人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病人56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行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病人56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神经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同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溶栓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120例经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相关指标(包括股静脉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静脉管径、下肢静脉通畅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股静脉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静脉管径、下肢静脉通畅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PT、APTT、INR、D-D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NIHSS、Barthel指数、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预防VTE效果满意,特别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提升溶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在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2020年5月31日就诊的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节点线性引导法;比较两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探讨适当的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概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概率分别为23.08%和10.26%,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心率失常发生的概率,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的作用。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2月~2017年6月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管理的方法对静脉溶栓治疗的全过程进行监管。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肌力、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患肢肌力恢复、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给予规范的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激酶(UK)与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2年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溶栓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Rt-PA治疗,对照组采用UK治疗,采用NIHSS评分系统、Bae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e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颅内出血、脑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和UK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相似,但Rt-PA的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转归及舒适护理。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7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超早期溶栓治疗,根据采用的护理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每组5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情况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超早期溶栓治疗辅助舒适护理干预,可以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压(ICP)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组给予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ICP、MDA、SOD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水平高于对照组,ICP、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可减低颅内压,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平均溶栓等待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Barthel指数、平均溶栓等待时间及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采取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还可以改善患者康复及生活能力,有利于节省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将59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按照制订的护理流程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从就诊至静脉溶栓前所需的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从就诊至静脉溶栓前所需的时间分别为(97.4±13.6)min、(45.2±15.9)min(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3.0%、87.5%(P〈0.05)。结论:实施护理流程可以减少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在诊断、治疗、护理、转运过程中的时间,使脑梗死患者尽早得到静脉溶栓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疗法的护理方法。方法 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前、后病情变化。结果本组有14例溶栓成功,5例病情明显减轻,1例患者频发TIA溶栓治疗无效,总有效率86.7%。结论护士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较佳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