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把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术后4d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联合个人行为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研究时间为10d。结果治疗后10d时试验组的疼痛分数为2.26±0.78、肿胀指数为5.66±2.06、凝血综合指数为2.36±1.0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的疼痛分数为2.98±1.87、肿胀指数为6.98±1.99、凝血综合指数为3.18±1.3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0%。试验组疼痛分数、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期对连续被动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和缓解关节肿胀方面。目的:探讨连续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凝血状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方法,实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土动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24h开始使用CPM机进行患膝关节持续被动屈曲训练。比较置换后2周两组凝血综合指数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2周试验组凝血综合指数为2.66±1.0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凝衄综合指数为3.98±1.3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试验组凝J衄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能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对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患肢肿胀和血栓复发的影响,选择2004-09/2005-07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患者62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肢体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30min/次,1次/d,14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周径,血栓复发率和患肢冷感评分。结果显示经28d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大小腿周径缩小,冷感评分降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实验组血栓复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的减轻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肢体肿胀和预防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及减少肿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科2007年12月~2009年6月6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肢体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30min/次,1次/d,7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周径、血栓发生率和患肢冷感评分。结果经14d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冷感评分降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实验组肢体周径缩小、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减少肿胀,且安全舒适、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360-2361
选取收治的88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比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治疗前后肢围的变化。观察组发生DVT2例,对照组11例,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后减轻疼痛、消除肿胀和提高舒适度方面效果显著。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安全便捷,即促进患肢消肿作用,还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可有效预防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术后联合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和低分子肝素钠。结果试验组共发生1例DVT,发生率2.5%;对照组共发生7例DVT,发生率17.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53)。结论术前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在预防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0月55例住院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设为对照组,术前后实施常规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将2015年11月-2016年11月55例住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24h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治疗,每次治疗30min,2次/d,共治疗7d。比较术前和术后7d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值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提高结直肠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对预防骨科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0例骨科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按摩治疗,观察组使用气压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下肢肿胀程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患肢肿胀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骨科病人术后应用气压治疗仪可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肢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的52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48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使用微波治疗仪。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1周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较对照组为轻;观察组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50例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30例下肢骨折,10例下肢关节镜术后,5例髋关节术后损伤,4例下肢软组织损伤以及1例上肢损伤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结果观察50例患者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治愈率达100%。结论下肢骨折术后以及下肢外伤患者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背景:现中国临床上常用抗凝药物为利伐沙班,但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同时,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具有良好预防效果,但对于能否将其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常规用药至今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比较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324例骨关节炎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于置换后12 h,分别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干预治疗14 d。所有患者均随访4周。 结果与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P0.05)。结果证实,利伐沙班拥有较强抗凝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高。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相比疗效和安全性均无差异。阿司匹林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抗凝治疗的一部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徐卫娟 《全科护理》2013,(29):2695-2696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传统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气压治疗组(20例),两组患者早期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气压治疗组使用气压治疗仪。10 d后评定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气压治疗组患者经气压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气压治疗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郭敏  杨江槐 《中国临床康复》2012,(48):8948-8952
背景:以往研究多为全程止血带技术与骨水泥黏合假体时应用止血带的中途止血带技术作临床比较。目的:观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全程运用止血带和关闭切口前放松止血带电凝及骨蜡止血方法结合自体血回输对置换后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及患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其中30膝应用全程止血带技术(止血带组),30例关闭切口前放松止血带,电凝及骨蜡止血(电凝止血组),置换后两组均安放自体血回输器,通过比较两组的出血量、引流量、置换后临床症状及功能的KSS评分等对两种止血带使用方法的早期临床效果加以评价。结果与结论:两种技术置换中出血量止血带组(50±10)mL少于电凝止血组(180±120)mL(P〈0.05);引流量止血带组(237±83)mL少于电凝止血组(285±215)mL(P〈0.05)。早期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关节血肿发生率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别不显著。结果提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关闭切口前电凝止血较全程止血带技术出血较多,置换后引流量也较多,置换后早期临床症状及患肢功能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疗法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96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仪对下肢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较对照组快,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空气压力疗法对降低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吴正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2,(13):2399-2402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内膜受损、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呈高凝状态3个方面。目的:评价中医药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中医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人工关节置换"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89-01/2011-10相关文章。纳入与中医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纳入26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功能锻炼、梯度压力治疗、溶栓及抗凝药物治疗等。近年中医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显示了良好的功效,主要包括丹参、川芎嗪、黄芪等,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也具有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且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可起到更好的效果。说明中医药无论是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是在其治疗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将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We sought to determine how rates of sonographically detec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correlate with presenting symptoms in cancer patients. We performed venous sonography in 588 cancer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Results were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finding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s diagnosed in 32% of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lower extremity symptoms and in 17% of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symptoms.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symptoms of pain and swelling, swelling alone, or pain alone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at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47%, 31%, and 16%, respectively).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leg symptom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when symptoms were not bilaterally symmetri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并分析开胸术后应用艾灸涌泉穴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开胸手术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开胸术后采取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患者开胸术后在常规预防基础上加以艾灸涌泉穴预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VT发生率为6%,明显低于对照组30%;观察组治疗后膝上15 cm周径差、膝下10 cm周径差较治疗前变化明显,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及双下肢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涌泉穴对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佳,应用较为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