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存存斋医话稿》为清代浙江名医赵晴初所著,虽仅有医话七十四则,但为作者数十年心血所萃,深得医中三昧。读之发人深思,拓人胸臆,故试析一二。 1 学习之途,必由博返约 赵氏在治学方面,心得甚多。强调“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  相似文献   

2.
赵晴初(1823~1895年),字彦晖,晚号“存存老人”,会稽(浙江绍兴)人,为清末浙江名医。幼攻举业,20岁为秀才,兼长诗词六法。后因兵乱,家境中落,慈闱衰老,乃绝意进取仕途,务为有用之学,遂潜心精研医理而立身于杏林。赵氏天分过人,生平手不释卷,四方求治者日益众多,继则名噪南北。时与江苏马培之情谊尤深,与同里何廉臣、桐乡陆定圃常同邀会诊,商磋医理。花甲后修持净业,博阐医籍,著有《存存斋医话稿》、《药性辨微》、《医案》等10余种。  相似文献   

3.
名医名言     
《山西中医》2009,25(7):6-6
清·陆以计舌著《冷庐医话》谓:“凡病不能自治,必求治于医者,而其要则有四焉。一日择人必严,医者之品学不同,必取心地诚谨,术业精能者,庶可奏功。一日说症必详,脉理渊微,知之者鲜,惟问可究病情,乃医之自以为是者,往往厌人琐语,而病家亦不能详述,此大误也,故凡求医诊治,必细述病源,勿惮其烦。  相似文献   

4.
赵恩俭老师读书临证五十年,博览群书,治学谨严,每多创论卓识,著述甚多,其治学反对“执一说以敝天下”,今仅择其部分学术见解及治学方法,简述如下.一、兼收并蓄,细大不捐,由博返约,归于实效.赵老治学有法,但不为法构,医有“统系”,有正统之书,有正统之说,如明·王肯堂辑、吴勉学校之《医统正脉全书》、《医统》所录之书虽不能尽洽,但各家所论,《四库全书》所载,大抵类此.赵老以此为基础,读经阅注,扩而之于历代诸家,医著小品,无不浏览;长篇短论,亦靡所遗.进而搜集各民族、民间之所传;缁统、黄冠之所著.  相似文献   

5.
阴虚汗泄精遗,理应固摄,但先哲涩固之药,必佐通滑,以引导涩味,医知斯理者鲜矣。熟地萸肉杜芡实五味子龙骨远志获神用猪脊髓、金樱子青捣和为丸《叶氏医案存真·卷一》  相似文献   

6.
喻嘉言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医门法律·卷一》)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学者欲博不易,求约更难,约而且精,则非博览群书,并有丰富的临证经验不可。清代医家如陈修园、汪昂等,虽在由博反约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修园思想尊经,论述难免偏颇,汪昂从通俗易诵出发,只可登堂,未能入室。还有一部集体编写的《医宗金鉴》,重  相似文献   

7.
赵晴初先生(1822~1895),名彦晖,晚年自号存存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氏。幼习举子业,乡试得中,后因兵乱而无意仕途,潜心医学。旋又执弟子礼于尤怡嫡嗣门下,深得尤氏秘传,能阐兰灵之秘,接长沙之源,是清代一位杰出的医家。生平著述甚丰,有《存存斋医话稿》1~5集、《医学杂记》、《奇偶方选》、《医宗集要》、《本草撷华》等十余种,但刊印行世者,惟《存存斋医话稿》(初集)二卷。是书曾在光绪年间二次木刻付  相似文献   

8.
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医学,不仅在世界医林中独树一帜,且名医辈出。纵观各名家的治学道路,都是先打下广博的基础,然后进行专门研究的,即由博返约之谓。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有《伤寒杂病论》。“既智且仁”的医  相似文献   

9.
一、精为身之本精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本,无精则人形无以成,人生无以存,盖《灵枢.决气篇》曰:“常先身生是谓精”,此乃父母之肾所藏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两精相合,形成胚胎,是为生命之起源,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称。若此先天之精不足,既可导致不孕,也可致使胎儿畸形,若先天之精失之健壮则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得以散发矣。胎儿降生后,则必赖“后天之精”予以养育,此乃来自饮食物之精微及清气之精华,若《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精于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水精四布。”此后天之精的摄纳、敷布主要依赖于脾胃,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0.
傅氏定经汤组方及应用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经汤出自《傅青主女科》,原为“经水先后无定期”而设。傅氏认为“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则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由于肝郁疏泄失常,而“子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则肾主封藏失职,肝肾开阖失司,使冲任功能紊乱,胞宫血海蓄溢无常,此即所谓“经血先后无定期”,傅氏治以定经汤。定经汤由当归、白芍、菟丝子、熟地、山药、茯苓、黑荆芥、柴胡八味药组成。傅氏在方后指出:“此方舒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精,非利水之品也。肝肾之气舒而精通,肝肾  相似文献   

11.
补剂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问之道,必由浅人深,从未有浅近不知而专求怪僻者。况医法一误,必至伤生害命,尤不可不慎也!夫所谓浅近者,如伤风则防风、荆芥,感寒则苏叶、葱头,咳嗽则苏子、杏仁,伤食则山楂、神曲,伤暑则香薷、广藿,疟疾则柴胡汤加减,痢疾则黄芩汤加减,妇人则四物汤加减,小儿则异功散加减。此皆历圣相传之定法,千古不能易也。至于危险疑难之症,则非此等药所能愈,必博考群方,深明经络,实指此病何名,古人以何方主治而随症加减。今则以古圣之法为卑鄙不足道,又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阳虚、阴虚、肝气、肾弱等套语概之,专用温补,以致外邪入里。  相似文献   

12.
谭知 《养生大世界》2008,(11):32-33
汉代大医家张仲景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后世医家极拥护这种观点,并有所发挥。如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品评饮食的营养价值,不管是用于食补还是食疗,都不应从其是否珍、奇、名、责出发,而应着眼于使用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13.
大道至简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相似文献   

14.
李鼎 《医古文知识》2005,22(3):24-27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痉、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可不可篇未载有《痉、湿、喝》之文,而三撰亦未以之次人三阳三阴篇中,  相似文献   

15.
熟读《临证指南》可以看出,叶天士的温病理论有不少创新之处。可是后来有些从学于叶氏的同志,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曲解其说,以致造成很多流弊。为了使叶氏的温热学说能够存真并发扬广大,本文拟就三个问题探讨如下: 一、治春温初起用黄芩汤苦寒直清里热,不尽为“辛凉轻清”叶氏治新感温病常用辛凉轻清以解外,治伏气温病则主以苦寒直清里热。叶氏说:“春夏通热之病,必自内而及外。”又说:“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  相似文献   

16.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本神》又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精之充足与否和神的盛衰关系至大。“精足则神明,精夺则神衰”。《移精变气论》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我们在养生,治疗、预防疾病中要审形察色观神以测精之盈亏。古人在经验总结时说:“存得一分津液,便存得一分生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均是存精保精之要诀。“精为气母”,练功者欲使内气充沛,生机不息,则更应注意保精养精。保健气功以保健治病为目的,在练功过程中更要注意从下面几方面“积精全神”: 1.清心寡欲: 《上古天真论》云:“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  相似文献   

17.
<正>1精气神共同构成形体的物质基础《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各……不可呼以声,而可通以音(意)”。说明了物质原始之精,通过运动结合起来构成了万物。《知此游》“昏然欲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阐明了万物的功能运动(气)的聚胜与物之生灭关系,也明示了神的表现存在,无形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名医名言     
《山西中医》2010,26(7):53-53
清·黄凯钧辑《友渔斋医话》谓:“病当危急时,非峻重之剂,不能救百中之一二。今之医者,皆顾惜名誉,姑以轻平之方,冀其偶中,幸而不死,则日是我之功;不幸而死,则日非我之罪。恐真心救世,不应如此也。真心救世者,必慨然以生死为己任。当寒即寒,当热即热;当补即补,当攻即攻。不可逡巡畏缩,而用不寒不热,不补不攻,如谚所谓不治病,不伤命之药。  相似文献   

19.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痤、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  相似文献   

20.
赵彦晖,字睛初,清·会稽人。“自己冠后,喜读医书”①,师百家,崇仲景,拳拳于轩岐;重实践,勤总结,恭恭于临症.生平著有《奇偶方选》约千余方,方解简明,“《医案》一册,断证确切,方案明通”②,《存存斋医话稿》五集,“活人济世之怀,但蔼然流露于楮墨间”③.然刊版行世者,仅《存存斋医话稿》三卷,“吉光片羽,弥觉可珍”④.现据《珍本医书集成》所辑的《存存斋医话稿》三卷,及门人收藏的未梓散稿,对赵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