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疾病的诊断和医疗质量。开展质量控制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发现产生误差的原因和程度,进而将之减少和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现将我科在开展生化室内质控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I.领导重视,召开会议,反复强调质控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举办了生化室内质控的专题讲座,成立了质控小组,强化了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使质控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得到了保证。2.定期检查各种检验仪器的准确度,校正分光光度计的波长和天平的灵敏度,清洗比色…  相似文献   

2.
夏克明 《贵州医药》2005,29(7):646-647
在临床生化项目测定中,由于现在生产质控血清和生化分析仪的厂家较多,而各医院使用的仪器、试剂、质控血清不尽相同,使得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有时不尽人意。我科在Dimension AR型生化分析仪上做室内质控时发现,各质控血清厂家不同,室内质控值与其标定值相比,在控和失控项目差别较大。故我们用同一仪器及其配套试剂和定标液,对不同厂家生产的质控血清进行测定作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护理人员最常用的一项操作。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操作者等因素常导致静脉损伤。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静脉,提高血管利用率及患者对输液服务的满意率,减少护患纠纷,我科对静脉输液进行科学、规范、专业化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静脉输液的质量控制1.1成立科室输液质控小组2013年6月我科成立输液质控小组。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我科结合护理部最新质控方案,于2004年8月建立并推行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将原来的护理质量控制由护士长一人把关,转变为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相应的质控小组,形成护士长--质控组长--质控员共同参与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对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质控指标达标率明显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1].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科四年来参加成都市生化质控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浅析。以WHO评价标准为准,分析了血清钠、钾、氯、尿素氮、血红蛋白等14个项目4年间的成绩及与全市VIS值的差异。讨论了可能导致这些差异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参加全省临床细菌室间质评,客观地反映实验室的水平,对保证和监督细菌检验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方法由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发放菌株,本室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结果细菌室间质控符合率逐年提高。结论通过室间质评工作,促进了我科临床细菌室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我科现使用的KX-21N血球分析仪为三分类全自动血球分析仪,通过一段时间使用情况来看,该仪器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但临床经常反映血小板结果偏低,我科就这一信息进行了专题讨论。临检组反映血小板室内质控结果未出现明显的误差,参加湖北省临检中心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前质控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而检验信息的有效性是检验工作的目的,也是检验质量的内涵之一.自2002年以来,我科相继购置了一台DIAGNOSTICASTAGO的STA Compact血凝仪和一台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工作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分析前质控的重要性,现将在凝血功能检查中分析前质控工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追踪检查法在妇产科护理质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妇产科护理为试点进行护理质控追踪检查,将发现的问题通过个案追踪检查法和系统追踪检查法追踪到根源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结果 应用追踪检查法后我科病区管理、消毒隔离情况、安全管理、基础护理和患者满意度均提高.结论 追踪检查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马骏  赵国兵 《贵州医药》2005,29(12):1137-1138
输血的安全与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息息相关,建立适当的质量控制方法是实验室检验结果可靠性的根本保证。我室结合“即刻法”室内质控与X-质控图的优点,建立了ELISA检验的室内质控方法,现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全方位整体护理是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传统的护理质量管理和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科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两年来,通过分析总结,不断探 索和完善整体护理的质控管理,实行了三级质控与评价,并督促护理程序的切实应用,做到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不拘泥于形式,求真务实,以达到使所有病人得到全身心高质量护理之目标。  相似文献   

12.
唐春蓉 《成都医药》2000,26(1):39-41
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全方位整体护理是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传统的护理质量管理和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科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两年来,通过分析总结,不断探索和完善整体护理的质控管理,实行了三级质控与评价,并督促护理程序的切实应用,做到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不泥于形式,求真务实,以达到使所有病人得到全身心高质量护理之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这种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业务和护理管理系统化的护理模式成为我国护理学科与国际护理学科发展相接轨的新的工作模式。我院从1998年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至2003年10月全院推广实行整体护理,探索出一种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建立了良好的质控系统。现将整体护理在我院推广后的管理技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丽  丁祖悦 《淮海医药》1997,15(4):27-27
室间质控是对实验室检测水平的评价,是对包括检测索质、检测方法、仪器设备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估。为此我室积极参加省检验中心的生化室间质控活动多年。经历了手工操作、半自动手工到全自动分析的过程。随着检测的总体实力提高.质控成绩已较理想。现将1993~1995年的质控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在胃肠减压过程中,经常有胃管脱出及意外拔管的情况发生,因此我科自2009年3月将科室质控小组内增设了管路护理小组,通过在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大大减少了意外拔(脱)管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实施质量保证工作对于持续提高结核病实验室痰涂片检查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非常重要。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采用双盲法开展室间质控,也是对痰检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延伸,现就将我中心结防科2009-2010年痰检质量控  相似文献   

17.
<正>护理质量是医院医疗质量的核心,护理质量的高低对医疗安全、诊疗技术的发挥及整个医疗行业的声誉有着深远影响,护理质量控制一直被护理管理者视为核心工作[1]。为了提升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建立了三级质控体系,即病区督导组(一级质控)、科护士长(二级质控)、护理部(三级质控)。其中,一级质控由病区督导组组长负责,二级质控由科室护士长总负责,三级质控由护理部总负责,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对于高频次出错内  相似文献   

18.
我院骨科自2011年6月开始,用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和护理质控,控制无效住院日,减少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1-2],提高住院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现将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护理质控,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邓光权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915-916
目的:探讨Sysmex-CA7000与SF8000两款凝血分析仪对正常值质控及异常质控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以广东省室内质控(包含正常质控及异常质控标本)作为检测对象,以Sysmex-CA7000与SF8000两款凝血分析仪同时进行1个月的常规质控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并对其各个相对应的指标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ysmex-CA7000与SF8000两款凝血仪对凝血参数PT,APTT的检测,正常值质控标本及异常值质控标本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的检测,正常值质控标本及异常值质控标本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果科室内同时使用Sysmex-CA7000与SF8000两款凝血分析仪,应区分并注明其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施结构-过程-结果模式质控提高护士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患者口服水化疗法执行率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科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9月-2015年8月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开始实施口服水化质控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对照组没有对护士进行结构-过程-结果模式质控,是靠当班护士的自觉性给患者口服水化疗法;实验组则对护士进行结构-过程-结果模式质控;比较两组患者术毕安返CCU后口服水化(术后6h不少于2000ml)的执行率。结果:实验组实施质控后护士对患者的口服水化疗法执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4)。结论:实施结构-过程-结果模式质控确定了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口服水化疗法的标准,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不但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