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了解宜宾市翠屏区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现况,为农村改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宜宾市翠屏区2007—2008年新打红层水井9 612口进行随机采样,采样量不少于3%;对79所学校的自建井进行全面监测分析;结果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评价。结果宜宾市翠屏区农村分散式供水合格率仅为22.54%,其中"红层找水项目工程"水样合格率为19.32%,农村学校井水合格率为39.2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层找水与学校井水单项指标比较:浑浊度、肉眼可见物、硝酸盐、总大肠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宜宾市翠屏区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较低,农村学校自建井水水质优于"红层找水项目工程"水质,以微生物污染为主,加强饮水消毒是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卫生质量控制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宜宾市翠屏区"红层找水工程"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状况,为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翠屏区修建的9 612口红层水井进行数量不少于3%的抽样检测,按照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测,(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共检测"红层找水工程"生活饮用水水样409份,合格率为19.3%,各项指标中合格率最低的是总大肠菌群,合格率仅为32.5%。各乡镇红层水井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菜坝镇合格率最低。结论宜宾市翠屏区"红层找水工程"井水的水样合格率较低,水质较差,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是以微生物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金堂县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为饮用水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县农村分散式供水、小型集中式供水以及自来水厂的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采用随机抽样检测分析。结果调查采样共242份,合格率为26.86%(65/242);检测25个项目,合格率89.92%(5314/5910)。其中,pH值、氟化物、铜、锌、砷、硒、汞、镉、铬(六价)、铅合格率100%。农村分散式给水水质合格率低于小型集中式供水(P0.05),小型集中式供水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幼儿园、小学校、中学校的小型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堂县生活饮用水的合格率低,尤其是农村分散式给水和小型集中式供水,需特别注重生活饮用水的污染防治和消毒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9-2014年开县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开县的生活饮用水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标准检验方法》进行采样检测,依据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三种供水方式中分散式供水合格率仅18.97%,集中式供水和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合格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标项目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消毒剂和感官性状指标,其中游离余氯、总大肠菌群合格率最低,分别为44.14%、45.31%;三类生活饮用水中自备水合格率最高为45.65%,末梢水和出厂水、自备水合格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县生活饮用水水质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必须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和严格执行生活饮用水消毒制度以改善饮用水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5.
彭山县农村红层水井水质卫生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红层找水项目工程所打钻的钢管井水质的基本情况和农村居民对饮用水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为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彭山县所修建的12 488口红层水井进行数量不少于3%的抽样检测,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共采样380份,合格153份,合格率40.3%,各乡镇红层水井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2,P<0.05),公义镇合格率最低;菌落总数超标率与总大肠菌群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32,P<0.05),主要为总大肠菌群超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较强,但卫生习惯较差.[结论]红层水井水质优干一般浅层水井水质,但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居民需要继续培养良好的安全饮用水习惯.  相似文献   

6.
梁军 《职业与健康》2015,(6):826-828
目的 了解江西铁路沿线分散式供水水质和卫生状况,分析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沿线生活饮用水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样品采集和检测,样品覆盖江西铁路沿线155个分散式给水点,采样于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结果 155件水样中,合格81件,总体合格率52.25%。2010—2013年水质合格率分别为48.27%、52.94%、53.57%、52.78%,各年度水质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枯水期水质合格率为48.00%,丰水期水质合格率为53.0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检项目中超标的有6项,分别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浑浊度、铁、锰,超标率分别为45.16%、25.81%、14.83%、7.74%、3.22%、1.93%。不同水源种类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深井水的合格率比浅井水的高。不同管理单位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供电段水质合格率最高,其次是车务段,工务段最低。结论 江西铁路沿线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不高,主要原因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超标,应加强水井的消毒工作,对破损的水井防护设施及时修复,加大老线的改水工作,同时做好不直接饮用生水的宣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平市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为提高饮用水卫生管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2010年南平市城乡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质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三年共检测样品689份,合格率为68.2%。其中集中式供水水样586份,合格率为80.9%;分散式供水水样103份,合格率为49.2%,集中式供水水样合格率与分散式供水水样合格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水源水、山泉水和井水中合格率最低的是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出厂水和末梢水各项目的合格率均在93.9%以上。结论:集中式供水水样合格率明显高于分散式供水水样的合格率;水源水、山泉水、井水是影响我市城乡饮用水合格率的主要因素;提高水质净化处理技术,加强水源地管理是保证饮水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宜宾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卫生监测与水性传染病的调查,研究其饮水安全。方法对2009-2010年宜宾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按GB/T5750-2006进行检测,并按GB5749-2006进行评价,达到标准值为合格。结果共检测水样812份,合格率为25.5%。2009年合格率为17.3%,2010年合格率为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63,P=0.000)。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浑浊度,肉眼可见物。枯水期合格率为30.8%,丰水期合格率为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9,P=0.001);全市水性传染病占各类传染病2009年为24.8%,2010年为21.9%。结论宜宾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较低,细菌学指标污染严重,这与水性传染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全州县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2010—2013年连续对全州县生活饮用水水质的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进行监测,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测水样1 350份,水质微生物指标合格540份,合格率40.0%。2010年至2013年水质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从29.8%上升到47.5%,各年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县城水厂、乡镇级水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分散式供水(井水、地表水)的水质合格率分别为93.0%、72.5%、42.5%和23.6%,大型集中式供水(县城水厂、乡镇级水厂)优于小型集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分散式供水(P=0.002);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8);出厂水合格率55.7%高于末梢水45.7%(P=0.009)。结论通过多年改水,全州县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还比较严重,需进一步扩大集中式供水范围和加强水质消毒及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梅州市城乡居民饮用水源水质卫生现状,为农村改水防病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月采取水源普查和水质抽查相结合方法,全市以村为单位抽查2个饮用水源,以及6个县城、129个乡镇自来水厂共135个水源,依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及《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对居民饮用水源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全市(含乡镇)共有各类水源205102个,41.6%的人口饮用集中式供水(简易自来水),58.4%的人口饮用分散式供水。共抽查各类水源4183个,69.9%水源水质符合农村饮水Ⅰ、Ⅱ级标准,其中手摇井水合格率为83.1%(365/439)、井水合格率为70.2%(848/1207)、泉水合格率为69.7%(1478/2122)、河水合格率为69.6%(103/148)、库水合格率为53.9%(61/113)、沟水合格率为47.8%(64/134)、塘水合格率为30.0%(6/20),各类水源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为59.0%(869/1472),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为75.8%(2056/27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梅州市城乡居民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源选择、卫生防护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潍坊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状况。方法对全市已建成运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状况进行采样检测,集中式供水工程检测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末梢水按照供水2万人设1个监测点,不足2万人口至少设1个监测点。联村和单村供水工程只检测末梢水。检测项目为常规指标。结果共采集水样992份,水质检测合格率为81.05%,集中式供水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9.80%和72.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 7,P〈0.05);联村和单村供水水质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8.3 7%和82.77%。结论集中式供水的管网末梢水和单村供水工程所供水质存在卫生安全隐患较多。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某区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现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区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总体卫生状况及水质达标情况,为今后该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相关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该区农村地区全部自建集中式供水(11户)和全部分散式供水(208户)的卫生状况开展调查,并进行水质检测。结果自建集中式供水户多数已取得卫生许可证,水质消毒器运行正常,卫生防护设施完善,其总体卫生状况明显好于分散式供水;219件水样水质总合格率为76.71%,其中理化指标合格率为79.45%,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95.43%。自建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为54.55%,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为77.88%。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氟化物、浑浊度、硫酸盐、硝酸盐氮、肉眼可见物、铁、总硬度合格率分别为99.54%、95.43%、96.35%、90.87%、98.63%、91.78%、95.89%、99.09%、99.54%,其余18项检验指标均全部合格。使用含氯制剂水质消毒器、臭氧水质消毒器和紫外线水质消毒器的供水设施水质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8.36%、83.33%和94.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0,P<0.05)。结论该区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总体卫生状况尚需完善,供水单位须进一步加强生活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州市农村地区饮水卫生状况,发现存在问题和提出相应改善措施。方法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原则分别在番禺区、花都区、萝岗区、南沙区、白云区、增城市、从化市选择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点和分散式供水监测点,每个集中式供水监测点分别采集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每个分散式供水监测点采集管网末梢水,监测项目为常规24项,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对采集的水样进行检验,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结果进行卫生学评价。结果 2010—2012年共检测水样978份,总合格率为51.43%(503/978),3年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番禺区、萝岗区、南沙区、白云区、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区3年水质总合格率分别为97.50%(156/160)、56.66%(17/30)、50.00%(6/12)、45.83%(33/72)、42.50%(102/240)、41.10%(97/236)、40.35%(92/228),不同地区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枯、丰水期的水质合格率分别为50.31%(246/489)和52.56%(257/48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中式供水的水质合格率为66.05%(428/684),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合格率为25.51%(75/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主要有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浑浊度、氨氮、锰、铁、pH,合格率分别为80.27%、80.98%、82.31%、85.28%、90.18%、93.25%、93.66%、93.87%,其中集中式供水水质的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的合格率分别为93.12%、93.71%、93.27%,而分散式供水分别为50.34%、51.36%、56.80%,明显低于集中式供水的(均P〈0.01)。结论广州市农村地区饮水水质总合格率偏低,分散式供水水质受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明显高于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应进一步全面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和水质消毒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了解江西省农村学校自建设施供水卫生状况,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对2011-2013年纳入监测网的农村学校自建设施供水单位进行水源类型、制水工艺、消毒情况、覆盖人口等调查,分别于枯水期(2-5月)、丰水期(6-9月)采集水样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 2011-2013年水质合格率分别为29.89%,45.73%和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0,P<0.01),水质总合格率为39.85%.水质单项指标合格率最低为总大肠菌群,3 a总合格率为58.30%;其次为菌落总数,总合格率为69.99%.水源类型以浅井为主,占59.17%;其次为深井,占24.69%.制水无任何处理工艺占50.61%.结论 农村学校自建设施供水工艺简单,卫生管理薄弱,水质合格率较低.需完善水质净化工艺,加强学生卫生宣教,强化监管,保障农村学校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乡镇学校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为学校饮水安全管理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1年对高县乡镇学校饮用水进行监测,采样和实验室检测均按国家标准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结果]2009~2011年合计检测水样470份,合格率为58.94%。2009~2011年高县乡镇学校饮水合格率分别为49.66%、57.59%和68.71%,各年间水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合格率分别为66.06%、5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县乡镇学校饮水合格率呈逐年上升。集中式供水水质优于分散式,学校饮用水合格率较低,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梅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卫生安全状况,为进一步农村改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现场采样和水质检测方法,对梅县24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调查。结果梅县24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中,有13个供水工程水质进行完全处理,占52.4%。96份水样水质总合格率为67.7%,以微生物学指标超标为主,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超标率达32.3%。枯水期与丰水期和出厂水与末梢水的水质合格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水质未处理、沉淀过滤、完全处理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卫生状况较差,存在饮水安全隐患,应加强水质消毒和水源地保护措施,提高饮用水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双流县饮用水的卫生状况,以便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今后处理类似突发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对双流县集中式供水、农村分散式供水和灾民安置点的饮用水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集中式供水的出厂水、管网水,部分农村分散式供水的井水进行水质检测,并与地震前和地震恢复期的水质检测结果比较。[结果]地震后,双流县集中式供水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分散式供水设施被破坏,部分水质恶化。集中式供水的管网水、出厂水与农村分散式供水的井水合格率,震后初期分别为91.30%、81.16%、44.56%,地震前分别为95.12%、75.00%、49.18%(P0.05);震后恢复期分别为92.44%、81.82%、51.06%,与地震前无明显变化(P0.05)。水质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耐热大肠菌群、色度、浑浊度、铁、锰、余氯,合格率分别为87.37%、90.78%、93.40%、98.86%、96.36%、93.75%、98.61%、96.93%。[结论]汶川大地震后双流县饮用水水质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农村饮用水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掌握福建省农村饮用水现况,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比例分层随机选择水质调查(监测)点,采集集中式供水末梢水和分散式供水储水器水进行检验.结果 我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占51.29%,分散式供水占48.71%;集中式供水水源以水库为主,占38.06%;分散式供水以浅井为主.占49.49%;以地面水为水源占41.4%,以地下水为水源占58.6%.全年水质监测合格率为54.8%,其中丰水期合格率53.2%,枯水期合格率56.5%;集中式供水合格率61.7%.分散式供水合格率44.0%;以地面水为水源的水质合格率59.4%,地下水为水源的水质合格率51.1%;总大肠菌群合格率69.8%,细菌总数合格率85.6%.结论 我省近50%农村人口为分散式供水,改水任务十分艰巨;饮用水质合格率低,微生物超标为主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林芝市城市和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卫生状况,为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2014年林芝市城市和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每一个监测点于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采样1次。结果共检测集中供水水样426份,合格水样61份,合格率14.32%(61/426);城市集中式供水合格率为36.49%(27/74),农村集中式供水合格率9.66%(34/35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7,P0.05);各县(区)之间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4,P0.05);丰水期合格率18.31%(39/213),枯水期合格率10.33%(22/2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P0.05);出厂水合格率9.79%(19/194),末梢水合格率18.10%(4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P0.05);大型集中式供水合格率32.00%,小型集中式供水合格率1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P0.05)。结论林芝市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较低,建议水利部门与卫生部门加强沟通,从水源头解决水质问题,同时加强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监管,特别是小型集中式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保障居民能喝上安全放心的水。  相似文献   

20.
陈喆霄 《职业与健康》2013,(24):3245-3248
目的了解宝鸡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质量的策略与措施。方法对宝鸡市10个县区农村生活饮用水进行调查,并对抽取的225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水质监测评价。结果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和分散式供水人口分别占85.11%和14.89%;集中式供水点1265处,分散式供水点273处;采集枯水期、丰水期出厂水及末梢水共900份水样进行检测,总合格率为72.33%,枯水期水质合格率为78.22%,丰水期水质合格率为66.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表水合格率为49.32%,地下水合格率为76,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净化处理情况,完全处理水质合格率为80.43%,未全处理水质合格率为71.4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宝鸡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防护较差,微生物污染较重,要增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配备水净化消毒设施,加强水源保护,加强供水管理和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质量,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