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胃泌素瘤     
分泌胃肠道激素肿瘤与消化道关系的研究近年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为这一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处理困难的疾疒诊治开辟了新的前景,还在于可能对其它许多消化道疾疒的认识和处理带来新的概念和帮助。胃泌素瘤(Gastrinom)即为其中重要而首被认识的一种。胃泌素瘤既往称为非β胰岛细胞瘤、胰腺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非胰岛素过多性肿瘤、胰源性溃疡疒或卓艾氏综合征(ZES)。也有人称为类癌胰岛细胞瘤(Carcinoid—islet Cell Tumor)或将  相似文献   

2.
【同义名】WDHA综合征、Verner-Morrison综合征、血管活性肠肽瘤、胰性霍乱。本征于1958年由Verner-Morrison首先报告。我国有散在病例报道。【病因】系由胰岛细胞瘤(其中50%以上为癌)中的D_1细胞或神经母细胞瘤分泌过量的血管活性液肽(VIP)所致。VIP可使胰液、胆汁及小肠液分泌大量增加,使前列腺素分泌亦增加。前列腺素可使肠平滑肌蠕动增强,并抑制肠粘膜对水与电解质的吸收,故引起严重腹泻。钾的排出比正常人增加5~20倍。此外VIP可抑制胃酸的分泌,故导致低胃酸。  相似文献   

3.
促胃液素瘤(苏-艾氏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1955年由Zollinger-Ellison两氏首先报告2例这样的病人:暴发型溃疡病,反复做胃切除术后复发,胃酸分泌多,有胰腺非β岛细胞瘤(NON-βislet cell tumor)。当时认为是由这种瘤产生的内分泌,即高血糖素引起此病。现知胃酸分泌过盛和临床其他症状是由此瘤产生的促胃液素(Gastrin)引起的,故称促胃液素瘤。因为有些病人无苏-艾氏综合征症状,无溃疡,仅有腹泻或脂性下泻,胃酸过多不显著,与一般十二指肠溃疡难分别。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血液和组织中促胃液素的免疫测定(Immunoassay),对此瘤的诊断已比较容易和肯定。胰性霍乱(Pancreatic Cholera)有类似的腹泻,它是由胰岛癌产生的内分泌,但不是促胃液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胃泌素瘤的诊断治疗进展王廷敏(鄂托克旗医院)胃泌素瘤是一种非β胰岛细胞瘤,1955年Zollinger─Ellison首次报道2例,1956年Eisman和Maynard提出此临床征候称为Zollinger─Ellison氏综合征(ZES),亦称作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对胰岛α细胞胰升糖素分泌的影响. 方法 (1)αTC1-9细胞株采用0,0.1及1 μmol/L的GKA处理,原代胰岛细胞用0,0.5及1 μmol/L的GKA处理,时间均为1 h,检测低糖刺激的细胞胰升糖素的分泌变化.(2)灌胃法给予SD大鼠0,3及30 mg/kg的GKA处理,分别观察0,15,30,60及120 min时SD大鼠体内血糖、血浆胰升糖素及胰岛素的变化. 结果 (1)αTC1-9细胞株经1 μmol/L的GKA作用1 h后,可显著降低低糖刺激的胰升糖素分泌,比对照组下降了45.16%.(2)原代胰岛细胞经0.5及1 μmol/L的GKA作用1 h后,可显著降低低糖刺激的胰升糖素分泌,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68.7%和84.3%.(3)GKA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SD大鼠的血糖水平,并可刺激大鼠体内胰岛素分泌;3及30 mg/kg的GKA可显著抑制SD大鼠体内的胰升糖素水平. 结论 GKA可抑制胰岛α细胞胰升糖素的分泌,从而改善糖代谢.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胺前体摄取与脱羧基酶细胞(APUD)及其所衍生的APUD瘤加一简介,对位于胰腺之原位与异位APUD瘤如;胰岛素瘤、胃泌素瘤、WDHA综合征及胰高血糖素瘤之发病、临床征象、诊断及手术处理分别详为综述。对罕见之胰APUD瘤亦予以收录,供索引。  相似文献   

7.
何双梧 《重庆医学》1993,22(2):111-113
胃泌素瘤是一种胰岛非β细胞瘤,以高胃酸分泌和顽固性溃疡病为特征。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次报告2例,故称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ES)。1960年Gregory等从病人胰腺肿瘤中分离出胃泌素,而于1964年定名为胃泌素瘤。关于本病的诊治有不同观点,现将近年新进展综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VIPoma)是胰岛D1细胞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由于D1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肠肽而引起严重水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或胃酸过少,故又称为WDHA综合征(Watery-Diarrhea-Hypokalemia-Achlorhydria Syndrome),也有人称其为胰性霍乱。此综合征由Verner和Morrison于1958年首先描述,因此还被命名为Ver-nerMorrison综合征[1]。血管活性肠肽瘤较罕见,我院2013年1月收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胰岛细胞瘤是一种胰腺内分泌瘤,临床上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血糖明显下降,产生一系列低血糖的综合征,手术切除瘤体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1].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作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持续输注高渗糖切除胰岛细胞瘤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胰升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肠道分泌的一种生理性多肽,它有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能抑制胰升糖素、抑制胃肠分泌和胃肠动力,也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从而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11.
胰岛细胞瘤分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两大类。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临床有β细胞发生的胰岛素瘤,有α细胞发生的胰高血糖素瘤;有非β细胞发生的胃泌素瘤。胰岛素瘤占胰岛细胞肿瘤的70%~75%,约95%为良性,男女比例约为2∶1,单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最常见的胰腺疾病是急性胰腺炎,约占急腹症的3—5位。其次是胰腺癌,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占各类癌肿的第十二位,据上海1977年统计,发病率为3.8/10万人。再其次为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也不少见。胰岛素瘤至1981年已有501例经外科治疗。胰胰脓肿、胃泌素瘤、胰高糖素瘤(A 细胞)、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胰腺囊腺瘤和胰腺囊腺癌均有报告。  相似文献   

13.
促胃液素瘤,又名胰源性溃疡,是由胰腺或十二指肠壁的一种非β型胰岛细胞瘤,分泌过量的促胃液素,使胃液分泌亢进,胃酸增高形成溃疡所致。本病自1955 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先报导2例以来,至今国外巳有1000余例的报导而国内只报导数例,本病的特点是:暴发性的消化性溃疡,虽经反复手术溃疡仍发;胃酸显著增高;胰腺非β细胞瘤或胰岛细胞增生。典型的促胃液素瘤,多发生在胰腺体部及尾部,但有少数病例发生于十二指肠及  相似文献   

14.
30多年前,Zouinger-Euison首次描述了一种综合征即严重甚至致命的消化性溃疡,常伴胃酸分泌过多和胰岛非β细胞瘤为其特征,即ZES,或称胃泌素瘤。1987年wolfe等报告ZES在美国占溃疡病例的0.1%。因胃泌素瘤多为恶性,既往手术治愈者极小,推荐肿瘤根除术者更少,常用长期组织胺H_2~-受体结抗剂治疗,抑制胃酸过度分泌,或用全胃靶器官切除术,但这两种疗法均不能阻止肿瘤的生长。近年来,认为死于恶性变胃泌素瘤患者,决不是溃疡病的并发症,因此,对胃瘤素瘤定位诊断并加手术完全摘除,显然十分必要。本文就其主要进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肠促胰素是肠道在进食后分泌的一类激素,胰高糖素样肽1(GLP-1)是主要的肠促胰素,通过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和增加饱腹感等作用维持体内血糖的稳定.本文从GLP-1的生理作用出发,比较传统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局限性,探讨基于肠促胰素机制的药物的优点,如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同时作用于T2DM的多个病理生理靶点,在全面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并减轻体重,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能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新近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已将其列入T2DM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正> 1955年卓氏和艾氏(Zollinger 和Ellison)描述一种用他们名字命名的,以胃酸分泌显著增加、非典型的消化性溃疡、非β胰岛细胞瘤为特征的综合征。后来认为此综合征的胃酸过多,消化性溃疡,腹泻,与肿瘤分泌胃泌素多肽有关。自从胃泌素放射免疫测定使用以来,这一肿瘤综合征的诊  相似文献   

17.
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先报告了2例胃酸分泌亢进伴有严重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实质是患有产生非胰岛素的胰岛非β细胞瘤。1960年Greg—ory报道从患者手术切除的胰头组织中检测到胃泌素活性物质,故命名为胃泌素瘤,也称为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ES),亦称胰源性溃疡。其患病率在我国居胰腺内分泌肿瘤第3位,居胰岛素瘤、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之后,国内文献很少报道。国外报道估计,人群中总患病率为1/10万,每年发病率为0.1~5/100万;本病可发生于17—74岁各年龄段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7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占总发病者的60%左右。胃泌素瘤可为散发性或为家族性,散发性者多见。国内报道较少,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报道较多,也仅有28例。我院40年来也曾先后治疗ZES8例,可见本病少见,现就ZES的起源、分型、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胰岛细胞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庆富 《安徽医学》1997,18(6):14-15
<正>胰岛细胞瘤少见,非B细胞瘤更少见。本科自1970年以来共收治各种胰岛细胞瘤29例,其中胰岛素瘤20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7例,胃泌素瘤1例,胰高血糖素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胰岛素瘤20例,其中女12例,男9例,平均年龄41岁(22—62岁)。20例病人均有低血糖(<2.77mmol/L,仅1例为3.8mmol/L),并有劳累或饥饿时出现低血糖休克,部分有自服糖水后症状缓解的病史。从1979年以后,有12  相似文献   

19.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是一类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副作用较小,能够抑制肠促胰素的灭活,提高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的水平,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且不易诱发低血糖和增加体重.本文主要对DPP-4抑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卓-艾氏综合征Ⅱ型又称胃泌素瘤(Gas-trinoma),属于非β细胞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目前尚无有效的内科治疗方法。最近我院用倍量甲氰咪胍治疗1例,溃疡愈合,症状缓解,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