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涎腺肿瘤较常见,约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2%,主要发生于大涎腺,215例涎腺肿瘤中大涎腺占173例,小涎腺占42例。临床资料 (一)性别与年龄:本组男102例,女113例;年龄,良性肿瘤平均35岁,恶性肿瘤平均50岁。 (二)病期与表现:涎腺肿瘤生长缓慢,本组良性肿瘤平均病期7~8年,恶性的平均病期2年。主  相似文献   

2.
刘智华  钟睿  陈志萍 《江西医药》2001,36(5):383-384
原发于延腺的恶性淋巴瘤少见,涎腺恶性淋巴瘤占涎腺肿瘤1~5%[1].我院自1987年至2000年共收治了6例腮腺淋巴瘤,占同期涎腺肿瘤的1.6%(6/364),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就涎腺淋巴瘤的临床生物特点,病理类型及治疗作出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涎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正确率的方法和涎腺肿瘤冰冻切片是诊断的优点。方法:对66例涎腺肿瘤的切片进行回顾性的病理分析。结果:66例涎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正确率96.97%。结论:涎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提高涎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正确率的方法和涎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优点。方法 :对 6 6例涎腺肿瘤的冰冻切片进行回顾性的病理分析。结果 :6 6例涎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正确率 96 97%。结论 :涎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涎腺肌上皮癌又称恶性肌上皮瘤,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 [1].本病发病率低,属罕见肿瘤.我科于1995~2002年收治了5例涎腺肌上皮癌,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组织来源及治疗方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涎腺肌上皮癌又称恶性肌上皮瘤,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1 991 )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1] 。本病发病率低,属罕见肿瘤。我科于1 995~2 0 0 2年收治了5例涎腺肌上皮癌,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组织来源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salivary gland tumour)中多形性腺瘤基因1(pleomorphic adenoma gene 1,PLAG1)的表达,探讨PLAG1在涎腺常见良、恶性肿瘤以及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异同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间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组织标本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LAG1在20例不同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LAG1在多形性腺瘤中阳性表达最高,其次为涎腺良性肿瘤,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最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AG1在涎腺恶性肿瘤中阳性表达低于在涎腺良性肿瘤中,其中又以多形性腺瘤高阳性表达尤为突出,可能因为多形性腺瘤的细胞核型中大部分细胞都发生了染色体的重排,瘤细胞中有特殊的靶基因存在,导致PLAG1的高表达;提示PLAG1在不同类型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有其一定规律,PLAG1可能被激活途径不同及特定肿瘤中的特殊靶基因存在导致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找寻PLAG1被激活途径并阻断激活通路、及对PLAG1靶基因的研究发现可能成为治疗涎腺肿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影像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影像对涎腺肿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5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图像及病理组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活检切除的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涎腺肿瘤的某些彩色多普勒特征性图像.结果:依靠二维超声的特征性表现判断涎腺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涎腺肿瘤中良恶性肿瘤的超声特征性表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涎腺良恶性肿瘤内部彩色多普勒血供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无血流信号的小肿瘤也排除不了恶性的可能性,如果能同时结合肿瘤内多普勒血流参数就可以大大提高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结论:涎腺瘤良恶性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性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本科1 9 9 5~2 0 0 5年经病理确诊的8 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 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良性肿瘤6 2例,占7 1.2 6%;恶性肿瘤2 5例,占2 8.7 4%。良性肿瘤均为混合瘤,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多见,占恶性肿瘤的4 4.0 0%,8 7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为8 8.8 2%。结论口腔小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恶性肿瘤可行手术+术后辅助放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测不同类型的涎腺肿瘤的不同年龄组男女发生率的不同以及评价良恶性肿瘤的症状和表征的区别.方法: 我们从肿瘤发生的年龄、性别、部位、诊断类型、病史和临床表现几方面对337例涎腺肿瘤的蜡块标本进行研究.结果: 良性肿瘤约占全部被研究肿瘤的79.5%,恶性肿瘤为20.5%.良恶性涎腺肿瘤在发病率上几乎无性别差异.腮腺发生的肿瘤占大涎腺的大多数,为57%(192/337).本次研究中,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和腺样囊性癌位居涎腺肿瘤的前三位.多数肿瘤无论男女都在20~59岁的年龄段.结论: 本次研究回顾分析的涎腺肿瘤的发生率相似于其他地区,主要发生在大涎腺,其中主要是腮腺,小涎腺中主要是发生在腭部.肿瘤的快速增长并不是恶性肿瘤特有的,疼痛和活动度差却有较高的恶性肿瘤倾向.儿童没有发现涎腺肿瘤.  相似文献   

11.
<正>涎腺肿瘤是最常见的疾病,其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的方面均不相同。涎腺由腺组织和结缔组织两种成分组成,所以涎腺肿瘤可分为来自腺上皮和结缔组织两大类,其中绝大多数为腺上皮性肿瘤,只有极少数为间叶性肿瘤。参考WHO分类,结合我国资料将涎腺肿瘤进行分类,来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有:腺癌、腺泡细胞癌、未分化癌、鳞状细胞癌。来  相似文献   

12.
王宏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7):172-172
目的:探讨口腔小涎腺肿瘤经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口腔小涎腺肿瘤患者2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类型及治疗结果。结果:10例良性小涎腺肿瘤随访5年均存活,未出现复发。19例恶性小涎腺肿瘤患者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6例,手术切除辅以术后放射治疗13例。随访5年,存活13例,死亡6例,5年生存率为68.42%。结论: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是否进行辅助放射性治疗可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比较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例原发于涎腺的粘液表皮样癌、16例腺泡细胞癌和18例腺样囊性癌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分析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中有强表达,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则是弱表达或阴性表达,与正常涎腺组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三种肿瘤之间异常表达无显著区别。转移和复发病例也显示弱表达或阴性表达。结论: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但与肿瘤类型无明显关系。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可能与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的不正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在临床上较少见,是一组组织病理类似乳腺导管癌,高度恶性的涎腺肿瘤,预后较差。我院于2003年11月3日收治1例腮腺导管癌病人.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蔚  陈林林 《江西医药》2005,40(7):430-432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其组织病理学比较复杂。临床上,主要依据肿瘤的部位、大小、质地、生长、侵犯程度等来初步判断,病理确诊,尚缺少早期判断肿瘤性质和估价预后的指标。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跃发展.人们对涎腺肿瘤的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过程,涉及到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并需多种生长因子的共同参与。p53基因的突变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深入研究p53基因突变对了解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例颈部多形-性腺瘤刘流,赵德萍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aclenoma)又称混合瘤(Mixedtumor),它是来源于涎腺上皮组织的肿瘤,亦是涎腺最常见的肿瘤。而发生于颈部者罕见,我科收治1例,术后随访5年,未见复发,报告如下。李某,男,...  相似文献   

17.
何馨 《中国医药指南》2011,9(8):262-26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91例涎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部位,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涎腺肿瘤发病部位以腮腺为最多,占51.6%(47/91),依次为腭部23.1%(21/91),颌下腺19.8%(18/91),舌下腺3.3%(3/91)。91例涎腺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3年,3例患者于术后复发,涎腺恶性肿瘤死亡2例。余患者随访1~3年均存活,无复发。无眼睛闭合障碍和口角歪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能彻底地切除病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肌上皮癌又称为恶性肌上皮瘤,为一种几乎所有瘤细胞都向肌上皮细胞分化的涎腺肿瘤,特征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并有转移的潜能[1]。本文对涎腺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表现、以及病理分级、分型与IGF-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探讨IGF-1蛋白联合彩色多普勒影像对涎腺肿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5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图像及病理组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活检切除的标本进行IGF-1蛋白的检测。分析涎腺肿瘤的某些彩色多普勒特征性图与IGF-1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IGF-1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都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为71.4%;IGF-1蛋白在良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临床分期中:Ⅰ~Ⅱ期涎腺恶性肿瘤IGF-1蛋白阳性表达66.7%;Ⅲ~Ⅳ期恶性肿瘤IGF-1蛋白阳性表达80%;临床的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IGF-1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3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各级别IGF-1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显示随着肿瘤内血流分布的增多,IGF-1蛋白在涎腺肿瘤的表达也随之增高。4从影像上特征性表现的评分来看,分值越低,IGF-1蛋白表达越低;分值越高,IGF-1蛋白表达越高。结论:IGF-1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阳性表达与涎腺恶性肿瘤的恶性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并且涎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性表现与IGF-1蛋白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东罗春  李克莉 《天津医药》1994,22(8):485-487
研究了17例临床少见的涎腺腺泡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及愈后,提出临床早期诊断的方法和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强调该肿瘤恶性程度显著低行腺样囊性癌,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讨论了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分型与病程变化的关系,手术治疗配合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的作用 及效果。本3,5,10年和15年存率分别为94%,66%,53%和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