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QT离散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前 ,人们一直认为心电图上各导联QT间期存在的差异系伪差所致 ,未予重视。直到 1985年Campbell等[1] 发现不同导联QT间期存在的差异有一定的规律性 ,遂提出了QT离散度 (简称QTd)概念。 1990年由Day等[2 ] 首先证实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十余年来 ,QTd的研究得以重视 ,QTd的应用已涉及到许多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1 概念QT间期离散度是指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 (QTmax)与最小QT间期 (QTmin)之差[1] ,即 :QTd =QTmax -QTmin。2 测量2 1 QT间期测量 测量QT间期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定52例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并计算其校正的QTd(QTcd)。结果心律失常组QTd、QTcd大于无心律失常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QTd、QTcd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cd、小于100ms者,结论AMI患者QTd、QTcd增加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QTd)是普通体表心电图QT最大间期(QTmax)与QT最小间期(QTmin)的差值,反映心室心肌细胞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可用以预测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1]。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找出QTd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并预测各证型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西山矿务局总医院(030053)安巍段霄燕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过程中局部心肌电生理的紊乱。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d显著增加〔1〕。本文...  相似文献   

5.
QT间期离散度 (QTd)是指同一份心电图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 ,它反映心室复极的差异 ,现已作为评估AMI患者心律失常危险性及心性猝死的非创伤性方法之一 ,本文观察 5 5例AMI病人 ,发现猝死及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明显大于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 ,表明QTd增加是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可影响近期预后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AMI组 5 5例 :存活组 47例 (其中恶性心律失常 4例 ) ,男 35例 ,女 12例 ,年龄 39~ 84岁 ,死亡组 8例 ,男6例 ,女 2例 ,年龄 43~ 82岁 ,所有AMI入选病…  相似文献   

6.
张翠芬  杨军 《云南医药》2000,21(1):56-5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大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QTd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并被视为预测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因素〔1~3〕。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及方法 选择1994~1998年住我院内科的2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排除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者,1月内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洋地黄除外)。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7~73岁,平均(507±8)岁。同期顺序抽取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0~68岁,平均(528±10)岁。采用日…  相似文献   

7.
王礼琳  庞明杰 《云南医药》2000,21(3):211-213
近年来,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DCM)的QT离散度(QTd)异常增大,与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及猝死密切相关〔1〕。小剂量β1受体阻滞剂经过临床试验有明显减少猝死发生率的作用〔2〕。本文通过观察60例DCM患者经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前后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DCM患者QTcd的影响及意义。资料与方法 148例DCM患者均经临床、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片等以WHO/ISFC1980年诊断标准确诊,按NYHA心功能分级。排除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洋地黄除外)、心房纤颤、心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8.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DCM)QT离散度、校正过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方法:对107例DCM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测量值及89例健康体检测量 值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其与室性心人常及猝死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DCM组的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QTd≥6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QTd〈60ms,猝死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QTd可能是DCM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QT离散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的QT间期离散度 (QTd)较正常人显著延长 ,已被广泛证实。但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QTd变化是否存在差异 ,尚无一致意见。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QTd的差异 ,现将我院收治的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QTd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6 0例 ,诊断符合 1979年WHO诊断标准 ,系我院 1995年 3月至 2 0 0 1年 5月住院病人。所有病例电解质正常 ,无束支传导阻滞 ,未服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 ,根据梗死部位分为两组各 30例 ,Ⅰ组为下壁梗死组 ,男2 1例 ,女 9例 ,年龄 5 4± 2 …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病人心电图QT离散度 (QTd)有明显异常 ,其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增加的因素[1,2 ] 。本文旨在观察氨酰心安对原发性高血压LVH病人QTd的近期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6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LVH病人选自 1998年江华县高血压普查发现者 ,均符合 1978年WHO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LVH诊断标准按左室重量指数 (LV MI) ,男性大于 13 4g/m2 、女性大于 110 g/m2 。同时除外电解质紊乱、房颤、束支传导阻滞、心梗死等影响QTd测定及β 受体阻滞剂使用禁…  相似文献   

11.
观察冠脉内成形+支架术(PTCA+Stent)对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功行PTCA+Stent术的29例患者,无心肌梗死病史。取术前1d~10d(3.83±2.88)d和术后1d~6d(2.69+1.26)d两份心电图。从导联间最大QT间期(QTmax)减去最小QT间期(QTmin)得到QTd,同样得到校正的QTd(QTcd)。结果:QTd、QTcd术前为(58.97±19.15)ms、(62.9±21.36)ms,术后(32.07±10.14)ms、(32.52±13.32)ms,(P<0.001,P<0.001)。QTmax术前为(412.4±33.98)ms,术后为(392.4±23.9)ms,有显著差异(P<0.001),但心率校正后的QTcmax术前为(429.2±31.99)ms,术后为(426.9±26)ms,无显著差异(P>0.5)。而QTmin及心率校正的QTcmin术前(353.5±24.5)ms、(366.3±22.7)ms,术后(361±20.79)ms、(394.3±24.1)ms,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01),且QTcmin的差异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吴建华  苏丽娜 《贵州医药》1996,20(3):140-141
对152例冠心病(CHD)和210例正常人(N)的心电图进行了不同性别,电压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的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HD组QTd,JTd,值显著高于N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一性别CHD组与N组间也有显著性或极显著差异,不同电压间比较分析显示CHD值QTd2mv〉1mv,(P〈0.05),N组JTd值2mv〉1mv(P〈0.01)。提示QTd或J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关系探讨福建省立医院内科李瑞爱左室肥厚(LVH)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梗塞、心衰和猝死发生率明显增高[1、2]。而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对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为此,...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本文测定68例高血压病LVH、72例高血压非LVH及60例健康人的QTd与校正QTd(QTcd),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高血压病LVH组QTd、QTcd较其他两组显著延长(P〈0.01)。提示高血压病LVH患者QTd与QTcd延长可能与其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发症有关,因而具有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性左室肥厚(LVH)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一个危险因子[1],而反映心室复极不稳定[2]的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对判定心肌缺血程度和预测危险心律失常事件有重要价值[3,4]。本文旨在研究盐酸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性LVH及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QTcd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病人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44~76岁,平均58.9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肌病、冠心病和糖尿病,无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采用心脏超声多普勒(美…  相似文献   

16.
美多洛尔治疗急性心梗死后QT离散离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慧明 《江苏医药》2002,28(4):290-290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增大,与早期原发性室颤发生的正相关性已被证实。本研究对35例AMI患者予β阻滞剂美多洛尔治疗,观察发现可明显降低其QTd,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测量40例AMI患者的QT新时期延期人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溶栓再爱组(23例)溶栓后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后逐渐缩短。溶栓术再通组(17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后7天 ̄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财通组明显缩短,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有关。溶栓后QTd  相似文献   

18.
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 QT 间期的差别称为 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本文对近年来我院住院的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和一个月好转后心电图的QT离散度的变化及与正常人的对照比较,探讨其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42~72岁,平均58.6岁,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其中前壁心梗22例;下壁心梗14例.一个月后30例病入好转出院,6例因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衰而…  相似文献   

19.
Campbell等(1985)首先提出QT离散度(QTd)的概念,它是体现12导联心电图最大与最小Q-T间期之差,Zebel等[1]研究证明QTd与心肌复极离散度正相关,QTd能间接反映心肌复极均一性程度,血清钾浓度是影响心肌复极的重要因素,[2]近5年笔者共检测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48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发作的QT离散度(QTd)进行观察,并以40例心功能正常人QTd对照。证明:Q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发作时QTmax、QTcmax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QTd71±22,QTcd79±26与对照组(QTd=40±12,QTcd=41±12)比较明显增大;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发作时伴有严重心律失常,QTd增大更为明显88.2±18;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缓解时QTd可恢复至52.3±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