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社会公众心肺复苏(CPR)技能培训新模式,研究比较运用智能反馈报告系统培训模式与传统急救培训模式在公众CPR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培训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022年在韶关市应急救护指挥中心申请要求开展CPR﹠AED急救技能培训的5 272名受训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1 286)运用智能反馈报告系统培训模式,对照组(n=1 286)采用传统急救培训模式教学,培训结束前统一采用挪度无线技能报告系统(PC)对受训学员CPR技能主要指标进行客观考核,比较两组培训效果;两组各选择300名学员于培训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培训合格率的比较,分析不同时间段CPR技能保留水平,探讨最佳复训时间。结果 运用智能反馈报告系统培训与传统急救培训模式培训效果(包括培训后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培训后的6个月和12个月,智能反馈报告系统培训合格率更高(P<0.001)。结论 运用智能反馈报告系统培训较传统急救培训模式培训效果更好,是确保CPR技能培训质量和深受市民喜爱的培训新模式,有广泛的社会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从1960年发现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后,心肺复苏措施成为医务人员最常用的抢救技术之一。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采用了不同技术方法,但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复苏的存活率仍然较低。为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和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共同主持制定了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诊(ECC)国际指南〔1〕;2005年1月在美国达拉斯举行国际会议修订CPR和ECC国际指南、提出推荐治疗方法〔2〕。小儿心跳骤停常常是呼吸衰竭和休克逐渐加重的结果,其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CPR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何正确评价CPR效果,分析影响CPR…  相似文献   

3.
据最新统计,我国仅心脏猝死每年已高达103万人,而抢救成功率却长期低于1%,全国的心肺复苏急救普及培训率也仅为1%。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启动的时代背景、中国复苏除颤科研受到全球高度关注、中国CPR与国际共创共进3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CPR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开展的重要意义,我国CPR的现状,指出了2024年全面启动CPR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智能反馈装置对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和远期技能保持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142名研究对象,完成2015 AHA指南的单人成人心肺复苏指南的培训。培训完成后所有参与者随机分为反馈组和对照组。分组完成后在BLS导师指导下再进行CPR练习,对照组导师主要指导参与者提高CPR质量,反馈组导师除指导参与者提高CPR质量外,还要向参与者讲解反馈装置的使用,直至熟练操作。在完成操作练习后和1个月后组织所有参与者进行无反馈CPR考核。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是通过心肺复苏的正确率平均按压深度、频率、胸廓回弹,按压指数和有效通气来定量。结果142名研究对象均完成此实验。反馈组的CPR培训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反馈组CPR质量较培训即刻后无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则有显著下降。结论智能反馈装置有助于提升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和心肺复苏技能的保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保安人员心肺复苏(CPR)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保安人员CPR培训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采样法,对上海市2家三甲医院、1个机场、16个商务楼,10个大卖场和14个社区的保安人员共600例进行调查,采用自行编制保安人员心肺复苏调查问卷,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保安人员CPR知识的影响因素.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R)在医学生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广东省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低年级的2个卓越班,共71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VR组和情景模拟组。对两组学生进行课堂讲授和示范后,分别采用VR和情景模拟的方法进行CPR演练。比较培训后两组学生CPR操作考核各项得分的差异。结果培训后,VR组学生CPR操作考核总分及胸外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后胸廓回弹、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的得分均高于情景模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R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CPR水平,促进学生掌握高质量的CPR,为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为基础,对其出台背景即完善和发掘CPR的适宜技术与方法,腹部提压CPR产生的背景即传统心肺复苏法的局限性、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缺陷性、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片面性,并分别阐述了“腹泵”、“胸泵”、“肺泵”、“心泵”机制原理,以及其临床适应证及临床应用,以求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为心肺复苏提供新的模式和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我院门诊1992年9月~1995年9月共诊治梅毒740例,其中小儿梅毒5例,占0.68%。其中疑似胎传梅毒3例,小儿后天梅毒2例。男2例,女3例,年龄4个月~8岁,发病年龄1个月~8岁,胎传梅毒2~9个月。皮疹为丘疹、丘疱疹、斑丘疹、环形疹、丘疹鳞屑斑、玫瑰疹、扁平湿疣等,除1例小儿后天梅毒皮疹仅分布双掌及臀沟、肛周外,其他4例皮疹均泛发全身,颈、锁骨上、腋下、腹股沟淋巴结4例表现数目、大小不等肿大,血清RPR或USR及TPHA均阳性。除1例父亲拒绝检查外其余父母亲均检出梅毒。治疗用普鲁卡因青霉素30~60万u肌注,每日1次,共15次,体征全部消失,RPR…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中青年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核心和关键。现将近1年来浙江省举行的5场不同层次的中青年医务人员CPR比赛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on,CPR)技术已在临床应用半个多世纪.由于CPR总的救治成功率不高[1,2],人们先后发明了多种新的或改良心肺复苏方法[3-5]以提高复苏成功率.某些改良CPR在提高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和在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压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心脑复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脑复苏(Cardiocerebral Resuscitation,CCR)是对心脏骤停患者一种新的复苏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完好的存活率”,CCR的目标旨在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改善患者的脑功能,因而称为心脑复苏,是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重要进展。这一方法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Saver心脏中心复苏研究组Ewy等于2003年推出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总结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研究标准的68例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相关资料,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常规液体复苏组入院后快速给予大量等张晶体液和(或)胶体液.用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时间、血乳酸含量、碱缺失水平、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术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乳酸和碱缺失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液体复苏组病死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率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显著改善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组织和器官的灌注及乳酸酸中毒程度,降低机械通气率,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4.
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CPR)应减少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在美国及加拿大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在美国,每年约有33万人因冠心病死于院外或急诊室,其中〉15万例心脏骤停发生于院外。虽然已经推出了电击除颤以及近年来实施了目击者除颤方案,但大多数患者未能存活至到达医院。近15年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加州的洛杉矶,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中约1.4%可存活至出院;在伊利诺州的芝加哥为2%;在密执安州的底特律〈1%。  相似文献   

15.
从2005年开始长期对矿山救护队员进行CPR的培训及训练。根据《美国心脏学会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煤炭总医院)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负责讲课,并指导用模拟人实际操作。5年来分批次直接培训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重点60余支矿山救护队中核心成员500余名,再通过这些救护队核心成员进行基层的培训及演练。2006年起在全国矿山救援竞赛中进行CPR竞赛,本文作者参与第6~8届CPR竞赛的裁判工作。竞赛结果表明,第七和第八届竞赛中CPR操作扣分均显著低于第六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第七、第八届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表明,因大部分矿山救援队队员来自矿工,缺乏医学知识,系统培训非常必要,以点带面的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心肺脑复苏成败相关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跳呼吸骤停(CA)患者行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存活出院率,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4例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行CPR的患者,46例ROSC后收住急诊ICU治疗,16例存活出院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患者分为ROSC组及初级复苏失败组,存活出院组及高级复苏失败组,分别对比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开始复苏时间、持续复苏时间。结果①6min内开始行CPR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出院率均高于6min后开始复苏患者。②高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青壮年患者相仿,但存活出院率显著低于青壮年患者。③不同病因对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出院率有影响。结论开始复苏时间、年龄、病因是影响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脑复苏患者血清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肺复苏(CPR)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和依达拉奉组3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100ml+依达拉奉(edaravone)30mg静滴,2次/d,疗程14 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72 h、7 d、14 d静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NSE值,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NSE的变化规律,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常规治疗组患者死亡23例,持续植物状态6例,预后不良共29例,预后良好仅有4例;依达拉奉组患者死亡22例,持续植物状态6例,预后不良共28例,预后良好仅有5例,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NSE值的变化:治疗24 h、72 h、7 d、14 d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的患者血清NSE值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或P<0.05),与常规组相比,依达拉奉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预后不良的患者血清NSE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与常规组相比,血清NSE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的观察:依达拉奉组中预后良好的患者未见明显的肝肾功能减退及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结论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大多预后不良;依达拉奉对CPR术后脑复苏患者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NSE可能可以作为早期判断CPR术后患者脑功能恢复良好的一种生化学指标; 脑复苏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小儿心肺复苏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收集急诊科和ICU收治的心跳停搏患者201例,其中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111例,垂体后叶激素(含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90例。根据心跳停搏时间分为三组:心跳停搏1〉30min组、心跳停搏时间不详组和心跳停搏时间≤30min组。心跳停搏≤30min者又分成两组:单独重复使用(≥3次)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组(标准对照组)32例,先单独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无效后加用垂体后叶激素为观察治疗组18例。治疗组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垂体后叶激素0.4U/kg/次,静脉注射;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肾上腺素剂量不变;垂体后叶激素剂量依次为0.6U/kg/次、0.8U/kg/次;乙组:垂体后叶激素0.6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0.8U/kg/次、1U/kg/次;丙组:垂体后叶激素0.8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1U/kg/次、1.2U/kg/次。各剂量组在注射3次复苏药后进行判断。结果各组病例多在2~3剂后见效并且复苏成功。少数注射3次复苏药后心跳不稳定或者无效,复苏时间〈30min,而不愿放弃者,继续使用复苏药。用第4剂复苏药的19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2例;用第5剂的仅1例,且无效。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43.13%)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7.25%)与对照组(45.9%、47.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疾病构成比略有差异,但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26.67%)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5.56%)与对照组(28.83%、30.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116、0.547,P〉0.05;心跳停搏≤30min对照组初步复苏成功率(45.9%)和自主循环恢复率(47.54%)与治疗组(37.25%、4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但观察治疗组初步复苏成功率(61.11%)高于标准对照组(25.00%),Х^2=6.38,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对部分单独重复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无效的心搏骤停患儿有一定的近期复苏效果,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0.4~1.2U/kg的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合用是有效且安全的,0.8u/kg的垂体后叶素静脉给药后的治疗效果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突破性进展的自动体外心脏除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心肺复苏(CPR),由20世纪60年代创立,70年代推广,到了80年代的进展,CPR已风靡全球。进展的主要特点,不仅是CPR为医务急救人员必须正确掌握、必修课、考试考核的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社会、公众对它的认可,使CPR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得到广泛大层面的传播;同时,认识到心脏除颤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极其重要作用。要使CPR在抢救猝死等患者有重大进展,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尽早在现场立即进行心脏除颤。1自动体外心脏除颤技术的提出传统的心脏除颤技术是由专业人员掌握。心脏除颤器的使用是由专业医务人员掌握,或是由在急救车上担任专职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非癫痫肌阵挛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治及预后.方法 报道1例心肺复苏后肌阵挛患者的临床治疗,并结合文献报道分析其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 患者为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自急性期出现反复持续面部及全身肌肉抽动,肌肉抽动时不伴有脑电图痫样放电.用丙戊酸钠联合氯硝西泮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心肺复苏后肌阵挛具有多样性.急性期昏迷患者出现非癫痫顽固性肌阵挛可能与大脑皮层广泛性功能障碍和皮层下损害有关,其出现提示预后不良.某些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