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50例老年无症状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及MB同功酶(CPK—MB)活力,并与同年龄组20例正常人及1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无症状性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PK值相近,CPK—MB明显升高(P<0.01),CPK—MB/CPK比值明显升高(P<0.01),尽管CPK—MB不如AMI组升高明显,但CPK—MB/CPK比值亦明显高于AMI组(P<0.001)。提示无症状性冠心病有CPK—MB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公认CPK—MB对梗塞扩展最为敏感和特异,但测定需有一定设备。我们自1984年4月建立了测定血清丙酮酸激酶总活性(PK)法后,应用该法对36例AMI进行了测定,并同时测定CPK—MB。从诊断梗塞扩展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 CPK-MB 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以及判断梗塞范围的指标,然而存在某些局限性。血中 CPK 水平变化迅速,需要每2~3小时采血测定一次。在再灌注等的影响下,CPK 峰值未必同梗塞范围相关。作者研制的放免试盒采用抗 LC-I 单克隆抗体测定血中 LC-I 水平。试盒的技术指标和临床应用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作者观察8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是否存在恶心呕吐,并对其梗塞部位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进行分类观察比较。结果提示,面积较大的AMI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尤其当CPK>1000IU/L的患者中,7乙5%有恶心呕吐。说明AMI期间发生恶心呕吐与其梗塞面积大小有关,而与梗塞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因此提出,心源性恶心呕吐是判断心肌梗塞面积大小的很好指标,尤其在AMI早期,如发生恶心呕吐,则提示患者有SMI的可能性以及梗塞的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5.
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中,生化测定已被公认为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当心电图改变不典型时,更具有诊断意义。本文仅将临床诊断价值较高的生化诊断指标,结合自己的测定结果作一综述。一、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1.生化性能:肌酸磷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其次分布在脑组织。CPK有三种同工酶,即MM、BB和MB型。其中MB型为心肌所特有。CPK及MB分子量均为8万,但两者的半衰期不同,MB半衰期为6~8小时,而CPK为10~15小  相似文献   

6.
我们测定了1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中过氧化脂质(LP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并对SOD和CPK峰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AMI组:16例,(按WHO诊断AMI标准)。其中下壁梗塞7例,前壁梗塞7例,前壁+下壁梗塞2例,均为透壁性心肌梗塞。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62.62(39~85)岁。对照组,30例,为住院体检干部、以往体健均为男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用仅3次采血测定CPK活他推算心肌梗塞大小的快速方法,认为较力简便、实用。材料及方法本文共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22例,均系首次发病,于心前区疼痛30分钟至5小时入院。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梗塞14例,下壁、后下壁、广泛后壁梗塞8例。均于入院后立即采血,并按胸疼开始后每4小时采血1次,测定血清总CPK活性(用肌酸法),至血清总CPK降至u或5u/ml以下时为止。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按 Shell 等酶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缺血心肌再灌注使每克梗塞心肌的累积血清 CPK 释出量增加。本文试析按 Witteveen 等酶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是否受再灌注的影响。方法:病例由荷兰校际心脏病研究所提供,胸痛发作4小时内入院且有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典型心电图表现。随机分组,接受链激酶(SK)溶栓治疗或常规治疗。冠脉内滴注 SK 直到肉眼可见的凝块完全消失或 SK 总量达25万单位。417例初发AMI 后存活、未作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且造影复查图像满意的266例患者定量分析如下。本组内:134例接受 SK 溶栓治疗(SK 组),132例接受常规治疗(Ct)组;116例前壁梗塞,150例下壁或正后壁梗塞。冠脉造影复查,左室(LV)测定参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及早采用非介入方法评估相关冠脉溶栓后早期再通程度具有极为重要的预后意义与治疗价值。本文对AMI溶栓后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旨在了解其在判断AMI相关冠脉再通程度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研究对象为97例AMI患者,男82例,女15例,均龄59士12岁。均于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其中仅接受rt—PA56例,链激酶34例,rt—PA加链激酶6例,rt—PA加尿激酶1例。所有患者均无可能干扰各生化指标的严重肾病或骨骼肌病。于溶栓后90min均接受冠脉造影,以期了解梗塞冠脉再通程度。并于溶栓开始前及溶栓后90min分别采各自静脉血测定肌红蛋白、肌钙蛋白T、股酸激酶(CK)、CK—MB同功酶及CK—MM同形异构体水平。结合上述生化指标水平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各相关生化指标在判断梗塞冠脉再通中的有效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尤其左室后壁梗塞时,是否右室受累,即右室梗塞,目前尚无特异性高的早期诊断方法。临床资料30例AMI症状出现后12h内住院患者。根据梗塞部位分3组:Ⅰ组9例左室后壁MI累及右室;Ⅱ组8例左室后壁梗塞、但未累及右室;Ⅲ组13例为前间壁、正前壁、侧壁梗塞。多数作者认为左室前壁梗塞一般不累及右室。右室梗塞的诊断是根据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测定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确定。Ⅰ组死亡3例,尸检均有右室梗塞。Ⅱ组和Ⅲ组共死亡4例,尸检3例右室正常,1例右室小灶性坏死。全部病人均经右心导管取右房、右室以及周围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功酶MB(MB)。若右室MB浓度高于右房则认为阳性,示有右室梗塞。结果Ⅰ组除1例有三尖瓣返流外,1例于病后5h时,测定MB为阴性(-1U/L),但于9h时,呈现阳性(5U/L)。余7例右室、右房MB梯度均为阳性(15.9±3.5U/L)。Ⅱ组-7.7±2.8U/L、  相似文献   

11.
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有益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43例首次穿壁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于静脉内溶栓后9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24例AMI前6h内有心绞痛(甲组),另19例梗塞前无心绞痛(乙组).尽管两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发生率相似.但甲组异常Q波导联数、QRS积分、CPK峰值及CPK峰值距发病时间显著低于乙组.而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乙组.22例IRA开通患者中,有心绞痛者其基础左心室功能较无心绞痛者好.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甲组左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舒张充盈明显改善,而乙组收缩功能降低、舒张充盈无明显变化.住院期心脏事件发生率甲组显著低于乙组.本文提示,梗塞前心绞痛可能由于早期心肌再灌注和缺血预适应对梗塞大小、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B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AMI患者分为ABI和无梗塞前心绞痛组(NABI),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I组在AMI后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ABI对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住院死亡率影响不大。ABI组冠脉病变更广泛。结论:ABI能起到诱导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能减轻AMI对心脏功能的损害,对AMI后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5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人(DM—AMI组)和按一般情况及梗塞部位配对的无DM的AMI病人50例(NDM—AMI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肌酸磷酸肌酶(CPK)峰值、心电图QRS记分均无显性差异。但DM—AMI组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NDM—AMI组,梗塞后6个月时的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及收缩末容量(LVESV)均显高于NDM—AMI组,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低于NDM—AMI组,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左心功能及心梗严重程度均较NDM—AMI差,可能和合并DM性心肌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逐步上升。而现有的诊断 AMI的生化检查虽然有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肌酸磷酸激酶(CPK)、CPK-MB 同功酶及血清肌红蛋白(SMb)等之多,但尚无一个高度敏感、高度特异,出现早、消失慢,且能反映梗塞范围的指标。临床研究发现,CPK 的升高并非心肌梗塞所特异,在剧烈运动、慢性酒精中毒、抽搐、肺部疾患、电击复律、脑血管疾病和肌肉注射等时都能升高。据报道,84例心电图诊断为非梗塞的病例中,CPK 升高者有20例,假阳性率为24%。而29例心肌梗塞病例中有5例 CPK 却正常,显示有18%的假阴性。由于大多为非特异性的,即  相似文献   

15.
在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心肌局部缺血性损害的发展,常为持续数小时或数日的动力学过程,此期间对治疗敏感。梗塞范围与病程中的心律失常及泵衰竭有关,也影响预后,因而控制梗塞范围是必须的。作者选择66岁以下的可疑或确诊 AMI 患病282例,用心得舒(alprenolol)作双盲对照试验。随机将患者分为心得舒组(140例)和安慰剂组(142例),根据连续测定的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估计梗塞范围  相似文献   

16.
经酶测定证实的3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选自限制心肌梗塞范围协作试验组,分析心肌梗塞急性期突然停用β阻滞剂的相对危险度.60.3±8.7岁的39(男25、女14)例AMI患者(组Ⅰ)在随机分组前规则服用β阻滞剂(其中31例服普萘洛尔)至少21天,分组后停服β阻滞剂改服安慰剂.56.7±10.7岁的272(男198、女74)例AMI患者(组Ⅱ)随机分组前未服β阻滞剂,分组后服安慰剂.组Ⅰ和组Ⅱ在下列方面均无显著差别:连续测定肌酸激酶MB同功酶,建立时间活性曲线,据以推算的梗塞范围指数(15.8±10.9对18.2±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QRS记分法测定了急性心肌梗塞(AMI)范围,同时以CPK数学法作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评价梗塞组r=0.71(P<0.001)。QRS记分法诊断AMI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本文显示QRS积分高,并发症多,预后欠佳。故QRS积分可作为临床判定AMI病人病情及预后的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33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A组)与22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肌酸磷酸激酶(CPK)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K-MB)峰值、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0.01)。结论CPK与CK-MB峰值的降低,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由于梗死范围缩小,故泵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这是使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近期病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冠状动脉再通的酶学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50例,其中28例在冠状动脉造影(冠造)下进行溶栓治疗或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另有22例接受住院常规治疗。全部病例均系列测定血清肌酸肌酶(CK)及肌酸激酶MB同工酶(MB-CK)。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再通时血清CK及MB-CK水平骤升,峰值距AMI发病时间提前。MB-CK峰值距AMI发病时间≤14小时,提示与梗塞相关的冠脉再通,其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7.5%;CK峰值距AMI发病时间也可用于判别AMI静脉溶栓后与梗塞相关的冠脉再遁,但其敏感性与特异性比MB-CK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动态观察了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 MM 同工酶(CK—MM)亚带的时间—活性改变,发现在梗塞后5小时内,MM_1(%)最高;5~15h,CK—MM 亚带谱中以 MM_3(%)为最高;15~24小时间,MM_2(%)上升为最高;而24小时后又转换成总以 MM_1(%)为主。因此,分析 CK—MM 亚带不但有助于 AMI 的诊断,还有助于估计梗塞发生时间,这对 AMI 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