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均为单椎体骨折,采用5钉或6钉三椎体固定。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以及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3月~2010年10月共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3~18个月根据X线及CT复查情况,出现"蛋壳现象"的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前行伤椎骨水泥灌注,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高度及X线片测量的Cobb角角度。结果本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12~18个月取出内固定后再随访1~3年。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结论 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Magerl A2、A3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Magerl A2、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经皮组,35例)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传统切开组,33例)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118个月。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重返工作时间微创经皮组均优于传统切开组(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率均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Magerl A2、A3型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且相当;但微创经皮置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种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比较。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5月,采用2种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28例,其中12例使用丹历枢法模公司生产的Sexte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16例采用本院自行总结的"触摸法"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使用国产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分别比较2组间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带支具下床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9-18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住院时间及带支具下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P〉0.05);"触摸法"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与Sextent系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种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均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触摸法"具有手术操作更简单、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和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06诊治的66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采用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常规组),采用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4例(新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6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12~27)个月。常规组与新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与新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新型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在恢复伤椎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26例结合伤椎置钉(经伤椎组),22例跨伤椎置钉(跨伤椎组),比较2组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压缩率以及伤椎Cobb角。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42(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棒、脱棒等并发症。跨伤椎组手术时间较经伤椎组短,术中出血量较经伤椎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跨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低于经伤椎组,伤椎Cobb角大于经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日常生理功能,但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能够更有效重建脊柱生理序列,维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10月共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3~18个月根据X线及CT复查情况,出现“蛋壳现象”的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前行伤椎骨水泥灌注,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高度及X线片测量的Cobb角角度。 结果 本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12~18个月取出内固定后再随访1~3年。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 结论 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65岁以上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椎弓根螺钉稳定性、脊柱融合率、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 32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1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螺钉稳定性及骨融合良好。VAS评分、Cobb角矫正、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AO分型中A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2-12诊治的46例A型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4例(经伤椎组),采用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2例(跨伤椎组)。比较2组VAS评分、术后至取出内固定时间,以及Cobb角、伤椎后凸角、伤椎高度的矫正及丢失情况。结果 46例均获得平均21.2(10~42)个月随访。经伤椎组3例出现螺钉松动;跨伤椎组1例出现螺钉松动,2例出现螺钉断裂。2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术后至取出内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0,P=0.791)。2组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Cobb角及Cobb角矫正度数、丢失角度,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伤椎后凸角及伤椎后凸角矫正度数、丢失角度,以及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伤椎前缘压缩率及伤椎矫正高度、丢失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均可达到有效复位固定,二者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置钉治疗26例T11~L2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90(64.9±8.5)min;术中出血量30~120(64.6±23.0)ml;住院天数6~11(8.6±1.5)d;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21.7±4.3)个月。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位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维持良好,随访期内无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对伤椎直接复位及固定、在即刻固定、改善和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均明显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比:术前为49.2%±15.7%,术后3 d及3个月分别为99.2%±4.5%、91.1%±5.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为32.3°±9.6°,术后3 d和术后3个月分别为3.5°±3.4°、3.9°±3.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除5例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较术前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技术在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01—2012—01应用伤椎过渡钉复位技术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13例。术前影像学证实伤椎椎弓根均破坏,无法置钉,常规行后路手术.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后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13例获得随访10个月~2.5年,平均1.5年,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术后伤椎高度和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无破坏。结论对于复位困难的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当伤椎椎弓根破裂无法置钉时采用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技术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椎管减压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1例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49椎采用早期后路椎管减压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固定节段4~6节。患者均在72 h内手术。结果 41例均获随访,时间12~46(28±2)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6例恢复至B级4例,2例无恢复;B级10例恢复至C级6例、D级3例、1例无恢复;C级15例恢复至D级9例、E级2例,4例无恢复;D级6例恢复至E级3例,3例无恢复;E级4例仍为E级。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35.36%±7.48%,术后纠正到91.48%±2.15%,末次随访时为90.56%±1.63%;Cobb角:术前为37°±8°,术后及末次随访为-4°±2°。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早期后路椎管减压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急性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能达到椎体早期复位和脊髓减压目的 ,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经后路进行脊柱三柱重建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及椎弓根钉重建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定标准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变化评价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和椎管减压程度.结果 本组获随访13~46个月,平均24个月.椎体高度术后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7.8%.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矫正至术后3.5°.椎管容积矫正至术后椎管压迫完全解除.所有患者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经后路进行脊柱三柱重建技术,能有效矫正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后凸畸形、解除椎管内压迫,达到术后即刻稳定,具有骨折复位满意,手术创伤较小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陈嘉裕  刘展亮  李晓彬 《骨科》2015,6(1):18-21
目的分析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应用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4例,对比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X线侧位片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相邻上下两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及脊柱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变。结果随访时间为1.0~4.0年,平均1.8年。患者术后3 d伤椎前缘的压缩比值为93.4%,与术前的4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的Cobb角为5.2°,与术前的3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3例患者术后1年有1~3级神经功能改善。结论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以恢复伤椎高度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三位一体"程序化模式与单纯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内固定术治疗稳定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8-06诊治的58例稳定胸腰段爆裂骨折,30例采用"三位一体"程序化模式治疗(观察组),28例单纯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3周、术后6个月、术后15个月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椎管占位率,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疗效。结果 5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5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以及术后15个月OD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周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周、术后6个月、术后15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大于对照组,伤椎Cobb角与椎管占位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位一体"程序化模式治疗稳定胸腰段爆裂骨折在恢复伤椎高度,改善胸腰椎后凸畸形、改善腰椎功能活动方面优于单纯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撑开内固定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一侧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自2005年1月~2009年5月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的10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一侧伤椎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B组行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结果 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术后1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矫正角度、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B组末次随访时腰背痛发病率以及内固定失败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一侧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单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的选择.[方法]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根据伤椎椎弓根CT层面经椎弓根进针线确定单、双侧入路,采用球囊或Sky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及1年时摄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Cobb's角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结果]36例50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44节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计划单侧经椎弓根入路32节椎体,双侧经椎弓根入路12节椎体;术中单侧入路22节椎体,双侧入路22节椎体,其中10节椎体由单侧入路改为双侧入路.术后1周及1年时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s角及椎体高度恢复率较术前均改善(P<0.05).但单侧组与双侧组比较,上述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术前伤椎CT椎弓根进针线可以初步确定单、双侧椎弓根穿刺路径.腰椎及大部分胸椎可以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部分下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9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23~58岁,平均(33.5±6.0)岁。骨折部位:T11 2例,L21例,T127例,L17例,T12-L1联合伤2例。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均行X线及CT检查,分别测定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全部I期愈合,且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伤椎定位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根据CT及MRI确定伤椎,根据伤椎椎弓根CT层面经椎弓根进针线确定单、双侧入路,采用球囊或Sky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Cobb角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结果 36例50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44节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计划单侧经椎弓根入路32节椎体,双侧经椎弓根入路12节椎体;术中单侧入路22节椎体,双侧入路22节椎体,其中10节椎体由单侧入路改为双侧入路.术后1周及最末随访时椎体高度恢复率分别为66.3%、65.2%;术前后凸Cobb角为23.4°,术后1周及最末随访时分别为9.2°、10.2°,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前VAS评分为8.9分,术后1周及最末随访时分别为1.9分、2.3分,较术前均改善(P<0.01).结论 术前CT伤椎体清晰的骨折线是椎体新鲜骨折的依据,陈旧性骨折需进一步检查MRI确定责任椎.大部分中胸椎及腰椎可以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部分下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