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卒中后非抑郁(PSND)患者以及健康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差异,为辅助治疗 PSD 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定结果,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南通市瑞慈医院收治的 PSD 患者50例,PSND 患者5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50名,分析3组血浆 Hcy 水平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结果PSD 组与 PSND 组血浆 Hcy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SD 组与 PSND 组 HHcy 的发生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SD 组 Hcy 水平高于 PSND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SD 组 HHcy 的发生率亦高于 PSND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 水平升高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HHcy 可能参与 PSD 的形成,两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表达水平,探讨Hcy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91例,设为脑血管病组,其中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31例脑出血患者设为脑出血组,另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受试者空腹血浆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及脑出血组患者血浆Hcy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与脑出血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脑血管病患者需要及时检测Hcy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S100β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无卒中患者100例作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S100β蛋白的水平。同时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大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S100β蛋白水平1-14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S100β蛋白水平随脑梗死体积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925, P〈0.05)(3)血浆半乳糖凝集素3、S100β蛋白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891, 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S100β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脑梗死体积相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卒中后抑郁患者(PS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比例,了解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选取卒中后抑郁患者152例,脑梗死患者150例和正常对照组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后分离血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Hcy值,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定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分析认知功能障碍在卒中后抑郁患者中间的发生比例,分析PS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Hcy的关系。结果:用MMSE评定PSD组认知功能障碍89例(58.55%),脑梗死组认知功能障碍78例(52.00%),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36例(25.71%),三组MMSE总分分别为(17.42±5.20)分、(21.31±2.32)分和(23.37±10.29)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在记忆力和注意力计算力方面PSD组明显低于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PSD组Hcy水平(23.68±10.29)μmol/L明显高于脑梗死组(16.31±6.40)μmol/L和正常组(12.41±4.63)μmol/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Hcy水平与PSD组MMSE总分、性别、记忆力和注意力计算力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236、-0.709、-0.680和-2.064。结论:卒中后抑郁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且发生比例较高,Hcy水平升高可能是PSD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其中对PSD患者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计算力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变化及其与改良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病因分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脑梗死组;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TOAST病因分型分为5种不同的亚型,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48例(40.0%)、小动脉疾病型(SAD)36例(30.0%)、心源性栓塞型(CE)14例(11.7%)、其他原因卒中型(SOD)2例(1.6%)、不明原因卒中型(SUD)20例(16.7%)。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浆Hcy水平,分析改良TOAST各亚型与Hcy水平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改良TOAST各亚型中SOD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其他各型中AT、SAD、CE、SUD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T组Hcy水平与SA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组高于SUD组与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高Hcy血症有关,各亚型的血浆Hcy水平均增高并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AT、SAD亚型水平最高,提示高Hcy血症可能通过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8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7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并对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Hcy水平与血压、血脂、血糖高低及脑梗死病灶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成正相关,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唐莹  郝志新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7):1153-1154
[目的]探讨冠心病、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及相关因子与发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2002-2004年在北京铁路总医院筛选出冠心病组、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Hcy浓度、血清叶酸、维生素B12质量浓度、血糖、血脂测定,观察各组与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脑梗死组血浆Hcy浓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冠心病组、脑梗死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质量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脂、血糖升高患者中血浆Hcy浓度与血脂、血糖正常患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卒中单元病房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病房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卒中单元病房的脑卒中患者450例为卒中组和普通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80例为对照组,均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卒中组同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将2组患者的PSD发生率进行比较,对有PSD患者进行治疗,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卒中组患者PSD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卒中组PS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PSD患者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卒中单元病房综合康复治疗能降低卒中后PSD的发生率,并能显著改善PSD患者HAMD评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平  李焱 《检验医学》2009,24(2):139-140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在2型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中的变化,同时探讨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与Hcy的关系。方法将57例2型DM患者分为单纯DM组(25例)和DM合并并发症组(27例),以45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Hcy浓度并作比较。同时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各组FA及VitB12浓度。结果DM合并并发症组血浆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DM组(P〈0.01)。2型DM患者血浆Hcy与FA、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0.6381、r=0.6721,P〈0.05),DM合并并发平患者血浆Hcy与FA、VitB12呈明显负相关(r=0.7622、r=-0.7896,P〈0.01)。结论高Hcy与DM慢性并发症明显相关,血浆FA及VitB12浓度是影响血浆Hcy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血管病及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急性脑血管病及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分析法测定68例急性脑梗死(ACI组)、52例急性脑出血(AICH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浓度,放免方法测定各组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ACI组、AICH组的血浆He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叶酸、维生素B,2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ACI组、AICH组血浆Hey水平与叶酸水平均呈负相关(r=-037、-0.34,P〈0.01),与维生素B12水平也均呈负相关(r=-0.33、-0.29,P〈0.01)。ACI组中,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血浆Hey浓度显著高于中度狭窄者及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均P〈0.01),中度狭窄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P〈0.01)。结论HHcy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新的重要危险因素。Hcy水平受叶酸、维生素B12的影响,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CS)复发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及口服叶酸、维生素B12对ICS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50例IC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和研究组80例。对照组给予降压、降脂、降糖及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叶酸片10 mg,1次.d-1;维生素B120.5 mg,1次.d-1。2组疗程均为2年。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6、12、18、24个月血浆Hcy水平的变化及治疗后6、12、18、24个月ICS复发等情况,ICS复发与血浆Hcy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浆Hcy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12、18、24个月血浆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对照组总复发率分别为16.25%、3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S复发与糖尿病、高Hcy血症均有关(P〈0.05或P〈0.01),高Hcy血症是IC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cy血症与ICS复发相关;口服叶酸及维生素B12能显著降低血浆Hcy水平,减少ICS复发率,在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东  袁璧钗  黄晓新 《新医学》2010,41(5):305-30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20名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于入院24 h内检测两组血浆Hcy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I、CT,统计患者脑萎缩程度,运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病例组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入院时Hcy水平与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脑萎缩程度、MMSE量表评分有强相关性。结论:血浆Hcy水平可能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并可作为衡量脑梗死患者脑萎缩及认知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40例正常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Hcy水平与梗死灶面积呈正相关(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联素(APN)水平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和87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APN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PN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γ=0.453,P〈0.01);AN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负相关(γ=-0.732,P〈0.01)。结论血清Hcy、APN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脑梗死部位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选择26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严重程度,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262例患者中确诊卒中后抑郁患者120例,发生率为45.8%。抑郁组患者与非抑郁组患者左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1.7%和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患者梗死灶位于皮质者比例显著高于非抑郁组患者(63.3%VS.33.8%,P〈0.05);抑郁组前部病灶比率显著升高(66.7%VS.22.5%,P〈0.05);在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患者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患者脑梗死部位关系密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测定48例卒中后抑郁患者(PSD组)和46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ERP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SD组ERP测定异常率为91.7%,ERP中N2及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3波幅较对照组降低(P<0.01);PSD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较对照降低(P<0.01);PSD组ERP成分中P3波潜伏期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呈负相关(P<0.05),P3波幅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患者存在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降低与认知障碍,且二者相互影响,ERP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测定可作为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诊治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3例ACI患者(ACI组)、112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免疫比浊法测定DD和Fg。结果 ACI患者血浆Hcy、DD和Fg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CI患者血浆Hcy与DD水平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Fg水平无显著性相关;血浆DD与Fg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结论血浆Hcy、DD、Fg水平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NP与Hcy浓度,并以30例健康自愿体检者作对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BNP、Hey水平[(153.24±69.76)ng/L,(30.34±9.46)μmol/L]显著高于与正常对照组[(85.16±28.15)ng/L,(11.54±3.29)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中面积脑梗死组血浆BNP、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和Hcy水平明显升高,它们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清胱抑素C与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患病后1个月时出现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 选择101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NIHSS、血清胱抑素C浓度。随访1个月,依据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把患者分为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非卒中后抑郁组(non PSD组),再依据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17评分结果将PSD组进一步分为轻度PSD组和中重度PSD组。结果 non PSD组、轻度PSD组及中重度PSD组间的血清胱抑素C浓度比较有差异(P<0.05); non PSD组、轻度PSD组及中重度PSD组间的NIHSS比较有差异(P<0.05);NIHSS、Cys C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r=0.766、r=0.511,P<0.05),且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3,95%CI 1.009~1.317;OR=21.234,95%CI 15.856~28.436)。结论 高的NIHSS及高的Cys C浓度为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肖玉娴 《临床荟萃》2011,26(10):861-86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血管性痴呆(vasular dementia,VD)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测定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46例VD患者(VD组)的血浆总Hcy水平,并与40例正常同龄对照组及50例非痴呆脑梗死组比较,分析痴呆与Hcy的关系。结果 VD组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同龄正常对照组和非痴呆脑梗死组,(29.23±5.42)mmol/L vs(10.24±3.12)mmol/L、(26.24±4.28)mmol/L(P〈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VD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