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谦  李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2):1821-1824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利什曼病中的一种,利什曼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3 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1-2].国家加大了防控力度,基本控制了该病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新疆、甘肃、四川等地区[3-4].近年来,该病在本地区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对本院 2016—2020 年通过骨髓涂片检查检出利什曼原虫而确诊的 6 例重庆地区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本地区黑热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86例黑热病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提高黑热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及转归.结果 四川地区有黑热病流行疫区,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为黑热病主要临床表现.予葡萄糖酸锑钠正规治疗,总治愈率为95.3%(82/86),脾切除2例(2.3%),复发1例(1.2%),初始误诊率达30.2%.好转后自动出院3例.结论 黑热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误诊率较高,对疑诊患者应及早行骨髓涂片或组织活检,查找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结合39 ku蛋白重组抗原(rk39)检测,有利于及时诊治,减少并发症.葡萄糖酸锑钠仍是治疗黑热病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1]。2011年4月,我院收治1例黑热病患儿,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儿治愈  相似文献   

4.
正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巨噬细胞内所致,以白蛉为传播媒介。患者发病后1~2年内易并发其他感染导致死亡。黑热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表现易与血液系统疾病等混淆,极易误诊、漏诊~([1])。本研究对2018—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黑热病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黑热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黑热病亦称内脏利什曼病[1],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通过媒介白蛉叮咬传染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2],仅个别地区(四川川北、新疆)有少数发生。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3]。杜氏利什曼病共有3种类型,即皮肤型、内脏型、黏膜皮肤型[4]。儿童黑  相似文献   

6.
刘英  郭正印  孙磊  张东东 《疾病监测》2023,(9):1134-1137
目的 了解新发黑热病的传染源,传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方法,药物治疗及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黑热病的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根据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市县两级医院临床病历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患者以不规则发热为主、全血细胞减少、白球比倒置为主要临床表现,骨髓和脾脏穿刺检出利什曼原虫,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抗体阳性,PCR扩增和测序显示为婴儿利什曼原虫。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传播黑热病的媒介中华白蛉。本村犬监测黑热病抗体虽为阴性,但邻村犬只黑热病血清学阳性率为10%。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人后痊愈,疗程短效果好。结论 疫区要定期监测白蛉和犬只感染情况,及时提供科学防治数据。医务人员应提高对黑热病的再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黑热病患者免疫学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确诊的22例黑热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22例患者中17例骨髓穿刺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1例骨髓穿刺未见,但骨髓活检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3例骨髓穿刺及活检均未见杜氏利什曼原虫,但查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治疗有效而诊断。22例患者血常规均有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18例患者同时有血小板减少。16例患者检查凝血功能,其中9例PT延长,12例APTT延长。12例患者检查CRP均增高。多数患者ANA等免疫学指标异常。所有患者经过葡萄糖酸锑钠的治疗均治愈。结论黑热病的免疫学异常表现常见,可出现多种特异性很高的自身抗体,同时亦可出现血液系统损害及凝血功能异常,临床上易误诊为结缔组织病,需加强认识,以减少误诊,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系通过中华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已基本消灭该病。目前临床较罕见,易误诊,现报道骨髓细胞形态学确诊并治愈的1例黑热病病例。一、病例患儿,女性,9岁,原籍河北省保定市,出生  相似文献   

9.
小儿黑热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黑热病28例临床分析刘惠莲,王德成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大约全世界已有一千二百万人新近被感染利什曼病[1]。近年来黑热病疫情在亚洲数处均有回升。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4年间,全国黑热病的新发病例数远较前4年(1981-1984年)为高[2]...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仅个别地区有少数发生.我科首次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在我们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1.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典型阑尾炎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阑尾位置变异又高度怀疑阑尾炎的患者,尤其是对于儿童、孕妇及老年患者的诊断显得较为困难。此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检查手段包括超声、CT、磁共振影像、钡剂灌肠X线、结肠镜等。诊断明确后,开腹手术作为急性阑尾炎的经典手术方案曾经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手术已被人们接受。近年来,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作为一种创新性手术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未来可能成为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一种新模式。本文就急性阑尾炎,尤其特殊人群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王翀  赵辉  邵渊 《临床急诊杂志》2010,11(5):294-29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断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救治的5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以肢体不全瘫痪、意识障碍最多见,每1例患者至少有两个危险因素;治疗后结果显示治愈16例,39例患者好转,好转率为70.10%;全组共死亡5例,死亡率为9.09%。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头CT、MRI,尤其头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做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提高TOBS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 FMF)是一种由MEFV基因突变导致的自身炎症性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和全身多处浆膜炎症, 部分FMF患者还可出现神经系统临床表现, 如癫痫、脱髓鞘疾病、无菌性脑膜炎等。由于FMF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较为罕见, 临床中易忽视其与基因突变的联系。本文针对FMF的重要神经系统表现及其与基因型的关系进行阐述, 以加深对FMF的认识, 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是一种发病率较低,但伴有严重临床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中发现,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典型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有许多不同之处。此类抗肾小球基底膜病患者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些困难,目前的治疗方法也无统一标准。本文将对非典型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增生(AMH)的临床特点、误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误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肾上腺髓质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术前全部误诊,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术,3例行肾上腺全切术。手术均成功,预后均良好。结论:该病症系良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临床医师应重视此病,结合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杨涵  李绍梅 《临床荟萃》2018,33(10):854
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的肾脏病理表现复杂,非糖尿病肾病并不少见,其与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治疗与预后有较大差异,早期明确诊断意义重大。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来诊断肾脏病变及判断预后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用于早期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应用价值尚有待研究。肾活检作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操作,被推荐应用于DKD的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并对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疗进展进行文献复习。方法整理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7年至2019年收治的3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结果3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甲状腺逐渐肿大,伴有不同程度的气道压迫症状,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治疗中,应特别注意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对既往患有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其确诊需取得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颅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leidocranial dysplasia, CCD)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多种骨骼发育异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RUNX2,位于染色体6p21。CCD的临床表现多样,其治疗管理需要多学科合作,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纠正畸形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CCD在新生儿期临床表现不完全,其锁骨异常极易被误诊为骨折。本文总结1例RUNX2基因新突变所致新生儿CCD的临床特点,报道其基因突变新位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为探讨CCD致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背景: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与膜性肾病发病关系密切。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断移植物抗宿主病。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结果与结论:患者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低白蛋白血症等肾病综合征特征,同时眼干、口干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加重。肾脏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等治疗4个月后尿蛋白转阴,临床症状改善。随访3年病情无反复,生活质量好。提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肾脏损害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转归良好,肾脏病理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较常见,该文报道1例在烧伤20余日后呕吐暗红色长条索状物质的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可见食管全段至胃幽门部黏膜充血明显,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于食道中下段见大片黏膜脱落,考虑诊断为应激性溃疡出血、食管管型。长条索状物质送检后病理证实为混合性血栓,未见明确胃食管黏膜。该例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后呕吐暗红色长条索状物质,临床表现极为罕见。该文针对误诊和出现特殊临床表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供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共同学习,加强对烧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预防的重视,减少误诊,提高早期发现、诊治该病在特殊异常情况下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