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28岁。于1992年12月5日入院。1990年1月初不明原因感肛门周围肿痛,伴发热,全身不适。约1周后肛周肿块增大如拳,自然破溃,流出大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0岁,维族.于1990年8月2日入院.患者1985年8月因直肠息肉在当地医院行摘除术,4年后自觉排便困难,肛周疼痛,未行治疗,症状渐加重,自1990年5月起发现肛周皮肤有疣状突起,且便后出血,疼痛加重,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肛门:胸膝位2、3、4、7、9点距肛缘  相似文献   

3.
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肛门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异常管道,称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anal fistula).肛瘘与肛周脓肿分别属于肛周间隙化脓性感染的2个病理阶段[1].肛瘘的特征为肛瘘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其脓性分泌物经由外口流出,每因外口闭合导致肿痛,继而破溃流脓,如此反复,经久不愈.现回顾性分析20例肛瘘患者的MRI表现,旨在探讨MRI在肛瘘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病人,男,20岁。因肛周疼痛不适1月余,破溃流脓3 d入院。查体:T 38.5℃,BP 120/75 mmHg(1 mmHg=0.133kPa)。专科检查:肛旁患处皮温高,压痛明显,胸膝位见肛周4点钟方向距肛缘2 cm处有一破溃口,直径约0.4 cm,行肛门镜检示4点钟方向齿状线下有一破溃口,直径约0.5 cm,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8岁,持续性便血伴肛周胀痛不适2月余,于2011-08-16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见:距肛缘3.0cm处可见大块不规则性病变,长度不少于5.0cm,表面较多血凝块,质地中等。查体,肛门指诊:距肛缘约3.0cm处可触及半环形肿块,宽约4.0cm,长约7.0cm,表面菜花样,活动度差,基底部质硬,压痛阳性,指套带血。病理检查:送检组织:切除带肛门的肠管组织一段,长30.0cm,直径:3.0~4.0cm,见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9岁。骶尾部无痛性包块3年,以后肿物逐渐长大。近期每于行走时感肛周不适,触之肿物如鸡蛋大小,无肿痛,无发热。专科检查:膝胸位肛门6点可见骶尾部有一长梭形肿物,约5cm×4cm大小,表面微红,无脓血分泌物,无破溃,界清,无压痛,囊性,无波动感。直肠指检:距肛门5cm范围内未及直肠腔内肿块,直肠后位有肿块压迫。考虑:①脊膜膨出;②皮脂腺病变。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 患者男,89岁。因大便时疼痛出血、大便不尽感6h就诊。检查:肛周无红肿,肛门指诊距肛门口约4cm处可触及一片状硬物,可活动,考虑为异物嵌顿,尝试用手指取出未成功,遂以肛门镜缓缓进入,在直视下以镊子轻轻向上推送后取出。嵌顿物经检查为未消化的片状鱼头骨,大小为2.1cm×1.2cm。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84岁,因反复上腹痛50年,加重2月,伴呕血3小时入院,患者自50年前开始反复出现上腹痛伴嗳气、反酸,在当地诊所诊断为"慢性胃炎",经口服药治疗症状能好转,2月前患者上腹痛、嗳气、反酸症状加重伴腹胀,到当地区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提示胃底2个3.0cm ×3.5cm、3.0cm ×4.0cm褐黑色结石(图1、2),胃角溃疡,十二指肠球降交界溃疡,食管未见异常,给予服用兰索拉唑等药治疗,上述症状减轻。  相似文献   

9.
病例女性,29岁,藏族,干部,因"右腕部反复肿痛伴活动受限5个月余,加重1个月",于2013年1月30日门诊入院。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腕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休息后疼痛无缓解,在当地医院就诊,予包块部位穿刺、静脉输液治疗后,右腕部疼痛稍缓解;1个月前右腕部再次出现肿痛,包块进行性增大,右腕关节活动受限,遂转诊我院。  相似文献   

10.
病例男,35岁,因左侧鼻腔反复疼痛、间断出血6个月入院。入院前6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腔胀痛不适,偶伴涕血,否认牙痛、鼻塞、发热、耳闷等不适。入院检查示"鼻外观无畸形,鼻内镜检查示"左侧鼻底见1.5 cm×1cm肿物,前缘为平左侧下鼻甲前端,后界平下鼻甲后1/3,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