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胃癌根治要求原发肿瘤的完全切除、胃周围受累器管的广泛截除以及淋巴结的充分清扫。预防性淋巴结清除对胃癌手术取得良好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组织病理学组织学分类应既能反映胃癌的生长和转移方式,又能提示手术后的预后。通常,胃癌分为两种组织学类型,即癌细胞广泛播散而不构成腺体(小管)者以及癌细胞形成腺体者,分别称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腺癌。该分型确能与胃癌的扩散及临床预后相联系。日本则进一步分型,癌细胞存在于粘膜或粘膜下层称早期癌,侵入和穿透粘膜下层的为中晚期癌。早期癌分三型,即隆起、扁平与凹陷型。凹陷型又分两亚型:其一有不规则隆起明显地围以周围正常粘膜;另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癌肿之一。早期癌和腺瘤样癌前病变常常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息肉切除或粘膜切除而得到治愈。与较常见的息肉样腺瘤相比,平坦型腺瘤和凹陷性早期癌即使病灶很小,但是粘膜下侵润的比例已相当高。因此,常规结肠镜检查的目标是检出和切除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日本研究人员已证明染色内镜对这类病变的检出和分类有帮助。靛青红是最常用的染色剂,能清晰显示肠粘膜的浅表结构,深蓝颜色充填到平坦溃疡的缝隙、糜烂灶和皱襞,能提高平坦型和凹陷型癌以及其他异常隐窝的观察。这项技术也是鉴别结肠增生性病变和腺瘤样肿瘤的“凹陷型分类”的基础。此研究旨在评价染色内镜在常规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结肠癌的结肠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星  徐富星 《胃肠病学》2001,6(4):237-238
自临床开展大肠镜检查和息肉摘除术以来,早期大肠癌的发现迅速增多[1]。以Morson的腺瘤-癌因果关系学说解释大肠癌的发生已得到公认,即大部分大肠癌由腺瘤或经过一定的腺瘤期演变而来,所以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发现的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表现均为隆起型,或在隆起的基础上有凹陷表现,病理上均有腺瘤组织存在。近年随着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内镜下染色、扩大内镜、超声内镜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等技术的应用,日本发现了许多<1cm甚至<0.5cm的微小癌病灶,内镜下呈单纯平坦(oa)或单纯凹陷(Dc)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结肠癌及癌周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用于结肠癌诊断的临床研究.方法30例结肠癌外科手术标本及5例结肠腺瘤手术标本,全部结肠癌及距癌肿5cm以上肠粘膜组织.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全部病例采用TRAP-PCR及ELISA方法检测癌及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与外科手术病理学检测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结果25、例结肠癌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83%),癌周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2例(7%),结肠腺瘤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1例(1/5),腺瘤周围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阴性.全部病历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结肠癌或结肠腺瘤.30例结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与外科手术病理学检查经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x2=0.57<3.84,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作为一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端粒酶活性检测可用于胃癌、结肠癌、肝癌等各种肿瘤的快速诊断,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肝癌及某些分化良好的肿瘤早期病理学诊断有一定困难.该研究为癌症诊断提供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并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疗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论述各型早期胃癌影象学表现的特征性.方法随机选取经病理证实,胃低张多相钡剂造影资料完好的隆起型(Ⅰ型)和凹陷型(Ⅱc型和Ⅲ型)早期胃癌各15例,对照分析术后病理标本与双对比图象,提出早期胃癌及隆起型、凹陷型早癌三者的共有X线表现,以探讨X线双对比造影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充盈相或双对比相中显示胃壁局限性张缩异常、腔壁平直、内凹、毛糙、复线征等表现,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发现.隆起型(Ⅰ型)早期癌病变正面观大多呈半球型、平皿型,≤2.0 cm,隆起肿块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或呈颗粒样改变;切线位时病灶大多呈山田Ⅱ型和Ⅲ型,隆起肿块基底部胃壁内凹.双对比相上凹陷型早期癌(Ⅱc,Ⅲ型)其病变的边缘凹面向外,不规则形态的凹陷边界清楚者常为分化不良或低分化癌,反之则为分化较好或高分化癌;Ⅱc型癌凹陷病灶通常浅而大,Ⅲ型癌则凹陷较深;正面观凹陷表面可呈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的颗粒样改变,为增生的癌组织残留或再生的粘膜上皮所组成;凹陷病变周围纠集的粘膜皱襞可呈锥状、杵状、中断和融合等;癌性皱襞更具有粗细不匀及阶梯样改变的特性,可与良性病变的粘膜纠集鉴别.结论良好的胃双对比检查能较客观地反映胃癌的大体病理形态,在早期胃癌病例的发现和诊断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结肠肿瘤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而结肠腺瘤则是结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据统计 ,约 2 / 3的结肠腺瘤可转化为腺癌。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对结肠腺瘤与结肠癌肿瘤相关抗原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和由腺瘤向癌的转化机制。本研究拟通过对结肠肿瘤的病理类型与癌变相关基因表达的对照研究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三种受体 (EGFR、c erbB 2和c erbB 3)在结肠息肉、结肠腺瘤及结肠癌的表达情况 ,进一步探讨结肠癌的发生机制 ,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选取经肠镜检查证实的结肠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大肠息肉可分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等类型。目前Morson的腺瘤-癌因果学说得到公认,普遍认为腺瘤癌变倾向与其大小及形态学等因素有关。如何在病变早期作出诊治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治。平坦型大肠肿瘤包括表浅隆起型(Ⅱa)、表浅隆起伴凹陷型(Ⅱa+deep)、表浅平坦型(Ⅱb)、表浅凹陷型(Ⅱc)、Ⅱa+Ⅱc。  相似文献   

8.
当前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肠镜是检出早期结肠病变的最佳手段,但早期结肠病变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尤其是平坦型和微小型病变容易漏诊.色素内镜能发现平坦型、凹陷型腺瘤和早期癌的工具,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适用范围广和价廉的检查手段.目前国内外有关普通肠镜发现可疑病灶后加用靛胭脂喷洒于局部病变黏膜从而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的报道较多,而常规采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筛查早期结直肠病变中研究较少.我们针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常规采用全结肠染色肠镜检查与普通肠镜检查,并对结肠病变检出率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DGC)的内镜和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其在内镜下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62例完整的早期胃癌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内镜下分布以胃窦为主,本组占46.77%(29/62)。病变分型以Ⅱc为主,本组占40.32%(25/62)。病变浸润深度:粘膜内癌占56.45%,粘膜下癌占43.55%。组织学分型以中分化腺癌占多数(51.61%);粘膜内癌多为隆起型和表浅型(Ⅰ、Ⅱa、Ⅱc),粘膜下癌中以凹陷型为多(Ⅱc及Ⅲ);粘膜下癌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粘膜内癌。结论内镜检查结合病理学分析对早期胃癌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丹  鄢文海  李国栋 《胃肠病学》2012,17(9):562-563
Brgl是一种抑癌基因,参与染色质重塑过程,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Brgl参与了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目的:检测Brgl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初步探讨Brgl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结肠癌、30例结肠腺瘤、20例癌旁组织中Brgl的表达情况。结果:Brgl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结肠腺瘤和癌旁组织(P〈0.05),结肠腺瘤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gl在结肠癌、结肠腺瘤、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60.0%、25.0%,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组织Brgl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肠癌组织Brgl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结肠腺瘤组织(P〈0.05)。结论:Brgl可作为判断结肠肿瘤分化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各种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所谓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仅浸润至胃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大多无淋巴或血行转移。早期胃癌在内镜下肉眼表现形态有凹陷型,约占60%;隆起型仅占13%,另一种表现为混合型约占30%左右。对早期胃癌的自然史研究显示,粘膜内癌最长生存期为21年,一旦肿瘤穿透粘膜下层,预期生存为一年左右。亦有报道部分早期胃癌经5-10年仍不演进为进展期胃癌。又据临床观察,目前早期胃癌的外科手术根治率为90%~100%,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99%,如能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可明显改善胃癌的预后,这也是目前胃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内镜粘膜切除术切除胃内早期恶性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1年3月至1994年9月,应用内镜粘膜切除术切除胃内早期恶性病变14例,其中早期粘膜层胃癌6例:IIc型4例IIa型2例;扁平隆起型重度异型增生3例;山田I型腺瘤5例。所有病变最大直径均小于20mm。一次操作病变完全切除10例,经第二次操作又完全切除2例;不完全切除及残留切除各1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现已追踪4~41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13.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目前国内外结肠癌诊断的新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纤维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下称纤结镜)的普及显著提高了结肠癌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纤结镜观察结合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结肠癌的最理想方法。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对进展期结肠癌的诊断正确率可达98%。纤结镜检查还能及时发现和摘除结肠腺瘤以及恶变的腺瘤,从而降低了结肠癌的发病率,提高了早期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一点癌一例     
患者男,56岁,因上腹痛3年加重2个月诊为胃癌。术后病理报告为胃窦部腺癌,凹陷型(早期Ⅲ型),浸达粘膜下层。三组淋巴结未查见癌,两端切线上未查见癌。术后一午因发现原切口有硬块而再次入院,钡  相似文献   

15.
早期大肠癌63例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治水平,作者回顾总结了63例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9例。中位年龄56岁。无症状25例,大便带血或便血27例,腹痛腹泻11例。病变位于直、乙状结肠46例,降结肠以上17例。病变≤2.0cm×2.0cm52例,>2.0cm×2.0cm者11例。粘膜内癌47例,粘膜下癌16例。手术治疗24例,高频电切39例,电切后追加手术6例。随访到52例,其中4例复发死亡,预后和病变浸润深度有关,47例粘膜内癌无一例复发。作者对大肠癌均起源于腺瘤的传统学说提出异议,该组有2例不含腺瘤组织,另有2例系炎性息肉癌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经内镜,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22例早期胃癌中,内镜判断正确者16例,病变直径〈22mm者多为粘膜层癌;〉20mm者多为粘膜下层癌。在隆起型病变中,表面光滑,无结节,无糜烂,无出血者多为粘膜层癌;而表面不平,有结节,糜烂出血者多为粘膜下层癌。在凹陷型病变中,连缘整齐,皱臂端部变细,基底部平垣殆泽正常者多为粘膜层癌;而边缘不齐,皱襞端部呈杵状隆起,中断,基底部糜烂,出血或硬化者多为粘膜下层癌。  相似文献   

17.
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COX-2及VEGF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癌及癌前病变中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COX-2及VEGF在40例癌旁正常结肠黏膜和结肠癌、27例结肠腺瘤组织中COX-2和VEGF的表达.结果: 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组COX-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63.0%, 77.5% vs 0.0%, 0.0%;P<0.05). 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70.4%, 80.0% vs 25.0%, 25.0%;P<0.05), 且二者表达有相关性(r = 0.411, P<0.01). 结论:COX-2和VEGF在结肠腺瘤及结肠癌中表达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TSLC1在结肠腺瘤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SLC1在结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检测结肠癌组织104例、结肠腺瘤组织114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30例中TSLC1蛋白的表达。[结果]TSLC1在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结肠癌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6.67%、88.57%、63.64%、42.31%。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中TSLC1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中重度异型增生结肠腺瘤中TSLC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轻度异型增生结肠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TSLC1表达缺失。TSLC1参与正常组织、癌前病变、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在结肠腺瘤的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组织芯片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但用于研究相关癌基因在结肠癌中表达变化的报道尚较少。目的:研究结肠癌、结肠腺瘤和癌旁结肠黏膜组织中p53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取85例结肠癌、18例结肠腺瘤和9例癌旁结肠黏膜组织分别制成72点和104点两块组织芯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芯片中p53、bel-2和bax的表达。结果:p53、bcl.2和bax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和癌旁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p53、bel-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高于结肠腺瘤和癌旁结肠黏膜组织,bax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低于结肠腺瘤和癌旁结肠黏膜组织。p53和bax在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结肠癌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P〈0.05),但两者之间无相关性(L=-0.081,P〉0.05),p53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rs=0.245,P〈0.01)。bcl-2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p53异常表达可能是结肠癌发生中的较晚期事件,bcl-2高表达和bax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形成过程。bax低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更具有恶性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结肠癌可能来自原已存在的腺瘤(息肉-癌肿假说),而且从正常粘膜发展到腺瘤再到癌的演变时间需要7~12年。因此,如能检出息肉患者并去除息肉,可能是预防大多数结肠癌的一条途径。如果目前所用的大便隐血试验(FOBT)和乙状结肠镜普查只能检出50%的腺瘤患者,则将有很多患者被漏诊,而且其中有些病人可能发展为结肠癌。全结肠镜检是检出息肉最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