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为主题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及PubMed等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者继发于足月妊娠女婴后,持续阴道排液8月,接受了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伴血管浸润,遂接受了7次化疗(2次联合化疗,5次EMA-CO方案化疗).随访14个月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的征象.结论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常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其首选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宜选择EMA-CO或EMA-EP方案进行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对2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等.结果 2例均以"盆腔包块、阴道流血"主诉入院,人胎盘催乳素(HPL)阳性(++),人细胞角蛋白(CK)阳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局灶阳性.病理诊断: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肿瘤浸及子宫壁.结论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来源于中间滋养细胞,瘤细胞在肌壁间广泛浸润穿插于肌纤维间,肿瘤组织中广泛纤维素物质沉积和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壁是其特征性表现.诊断要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流产清宫后宫内异常回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人流或药流不全清宫后而B超提示子宫腔妊娠物残留或滋养细胞疾病可能78例,实行宫腔镜诊治,分析B超、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B超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57例,提示滋养细胞疾病18例,提示子宫疤痕处妊娠绒毛3例。宫腔镜下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有74例,绒毛滋养细胞肌层浸润1例,绒毛植入子宫峡部剖宫产疤痕处3例。病检78例中绒毛植入肌层1例,子宫峡部绒毛2例,1例宫腔镜电切肌层组织中有滋养细胞增生,宫内妊娠物残留74例中有2例滋养细胞增生活跃与B超提示宫肌层血流丰富病例相吻合,临床最后确诊宫内残留72例。B超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子宫疤痕处绒毛植入,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阳性率分别是(57/74)79.17%、(3/3)100.00%、(3/18)16.67%。宫腔镜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中有2例滋养细胞肿瘤漏诊,术后靠B超确诊,校正宫腔镜诊断宫内妊娠物残留阳性率(72/72)100%,故宫腔镜诊断滋养细胞肿瘤准确率33.33%(1/3),联合B超能提高该病诊断正确率。结论:对流产清宫后B超提示宫内异常回声者,应首选宫腔镜诊治,以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防范不必要的扩大治疗。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本院收治的1例胎盘部位滋养叶细胞肿瘤患者行保留子宫手术,术后妇科检查,子宫、附件、盆腔情况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雷钧  潘玫  乔志强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085-4086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接受介入治疗的26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资料。对全部研究对象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采用EMA-CO化疗方案,术中行灌注化疗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联合静脉化疗。结果:26例患者中17例完全缓解(65.39%),7例部分缓解(26.92%),2例无效(7.69%),总有效率为92.3%。随访时间12~42个月不等,近期疗效满意,其中3例带瘤生存,无一例复发。结论:超选择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吴学磊  郭鹏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424-5425
目的:观察分析滋养叶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顺市人民医院2006~2011年收治的86例恶性滋养叶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断恶性滋养叶细胞肿瘤的患者进行解剖分期及预后评分,并按评分选择化疗方案:低危患者(≤6分)予单药化疗,高危患者(>7分)予联合化疗+子宫切除术。结果:1年生存率为100.00%,5年生存率为97.67%(不包括失访的2例患者)。单药化疗组治愈率为88.46%(46/52),联合化疗组子宫切除率为67.65%(23/34)。结论:对诊断恶性滋养叶细胞肿瘤的患者需进行正确的解剖分期及预后评分,及早给予化疗及手术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杨娟 《现代保健》2014,(5):31-33
目的:探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清β—hCG联合检查的效果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61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对其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血清中β-hCG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子宫肌壁血流信号较丰富,且宫腔内病灶出现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出现有高阻力型动脉频谱;恶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子宫肌壁血流信号丰富,且呈现弥漫型分布或者团块分布,病变位置动脉与静脉均增粗增大,呈现红蓝相间的分布,有血窦的形成,显示为低阻力型动脉频谱或动静脉瘘频谱。良性病变患者的PSV和EDV均明显低于恶性病变患者,且RI明显高于恶性病变患者,而恶性病变患者的β—hCG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采取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清β—hCG联合检查效果显著,尤其对恶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指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s,GTDs)来源于胎盘滋养细胞,一般分为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及绒毛膜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妇科疾病之一。随着化疗药物的应用,滋养细胞肿瘤治愈率达80%~90%,成为最早可经化疗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GTDs可在较早期通过血行发生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误诊为异位妊娠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并经病理复核证实为误诊为异位妊娠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停经、下腹痛、异常阴道出血。行血清HCG测定者10例,8例患者血清HCG值〉10000IU/L,其中3例患者血清HCG值〉50000IU/L;误诊为异位妊娠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部位可见于输卵管、宫角、腹腔内、大网膜及子宫直肠陷凹腹膜等;FIGO临床分期: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3例,Ⅳ期5例。组织病理诊断:绒癌10例,侵蚀性水泡状胎块3例。结论血HCG监测对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及时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路虹  王雁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4):53-54
目的滋养细胞疾病是妇科常见病,但对于40岁以上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治在临床上是经常容易被忽视、被误诊的疾病.该文探讨40岁以上滋养细胞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982年7月~2002年12月共收治滋养细胞疾病392例,其中40岁以上患者86例.侵蚀性葡萄胎46例(Ⅰ期29例、Ⅱ期5例、Ⅲ期12例).绒癌17例(Ⅰ期9例、Ⅱ期3例、Ⅲ期3例、Ⅳ期2例).结果86例滋养细胞疾病病人中,误诊23例,误诊率为26.7%.75例行子宫全切术手术治疗.其中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者48例,全子宫加单附件切除者12例,单纯子宫切除者15例(附件切除均行卵巢动静脉高结扎).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者66例,恶变率为76.7%.术后患者全部进行化疗.结论40岁以上滋养细胞疾病临床诊断误诊率高,恶变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先兆流产患者采用血清孕酮以及β-hCG进行定量检测,以此对先兆流产进行临床评估。方法:将200例孕期4-6周早孕者分为正常妊娠组、先兆流产组、流产组,通过电化学发光法对其β-hCG以及血清孕酮值进行相关测定。结果:通过检测分析,先兆流产组以及流产组的β-hCG值和血清孕酮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产组的患者经测定之后,其β-hCG及血清孕酮水平明显低于先兆流产组患者β-hCG值、血清孕酮值(P〈0.05、P〈0.001)。结论:临床上预测早期先兆性流产可以通过对妊娠4-6周早孕患者的β-hCG和血清孕酮水平进行临床评估,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腹联合经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宫角妊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角妊娠的临床资料及超声检查的声像图像,包括包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周围回声及其血流分布、测量阻力值等。结果:27例宫角妊娠表现孕囊型16例,不均质包块型11例;正确诊断23例(准确率85.2%),误诊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3例,误诊滋养细胞肿瘤1例。结论: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对宫角妊娠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不均质包块型仍易误诊,血流分布、血流频谱等特征可为鉴别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长安医院268例异位妊娠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PEP13例,发生率4.85%;11例使用甲氨喋呤及中药杀胚治疗,病情痊愈;另2例拒绝用药,再次手术。结论异位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PEP发生的可能性大,严格选择保守手术病例,彻底清除病灶,术中常规在妊娠部位注入甲氨喋呤,术后严密观察血β-hCG的下降情况,及时使用甲氨喋呤及中药杀胚治疗,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PE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以及20例良性葡萄胎患者和10例正常育龄期妇女的子宫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各自的子宫CDFI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记录病灶区以及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同时辅以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检测。结果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子宫动脉RI值较低,子宫壁血流异常丰富,子宫肌层病灶内血管阻力指数RI〈0.4。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评价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超在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诊断与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对37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术后病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中,经阴道超声正确诊断31例,准确率83.8%,误诊6例(其中宫角部妊娠3例,残角子宫1例,双角子宫一侧妊娠1例,滋养细胞疾病1例),误诊率为16.2%。据典型的超声声像图分为:孕囊型和包块型两种。结论:经阴道彩超是早期诊断与鉴别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之前血清孕酮升高时间对体外受精(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移植(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经IVF/ICSI-ET治疗共29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长方案组根据注射hCG日有无直径≥20 mm卵泡分为A组(2725例)和B组(180例),2组又根据自促排卵日至注射hCG日血清孕酮浓度>1 ng/mL(1 ng/mL=3.17 nmol/L)时间分为以下3组:孕酮>1 ng/mL 0 d者分别为A1组(1788例)和B1组(83例);孕酮≥1 ng/mL 1~2 d者分别为A2组(717例)和B2组(67例);孕酮≥1 ng/mL时间≥3 d者分别为A3组(220例)和B3组(30例)。比较各组间的妊娠率。结果:A1、A2、A3组妊娠率分别为55.42%、44.21%和4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1、B2、B3组妊娠率分别为48.19%、47.76%和4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ICSI-ET,hCG日存在直径≥20 mm的卵泡时,随着血清孕酮浓度升高(>1 ng/mL)时间的增加,临床妊娠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17.
邱玉兰  薛秀珍 《现代保健》2011,(34):141-142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8年来收治的16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治过程,对其结局进行分析以探讨最佳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式。结果16例中14例早期B超诊断而行相应治疗,2例在早些年未予诊断明确于人流时中大出血。16例中仅2例药物保守治疗成功,4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并清官治愈,3例切除子宫,7例剖腹探查行瘢痕部位切除并修补子宫。结论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是近年来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有随时可能发生大出血的危险。有剖宫产史者早孕流产前应常规彩超检查,警惕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处理方法有药物治疗、子宫局部瘢痕肌层过薄者以开腹手术为宜,根据局部情况可行局部修补或子宫切除术,有条件者可行介入治疗或介入后清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对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HH)患者促排卵的作用。方法:11例HH者(研究组)于月经第5天开始应用小剂量hCG(100~200 IU/d)联合hMG(150 IU/d)促排卵23个周期。5例HH者(对照组)于月经第5天开始仅应用hMG(150 IU/d)促排卵9周期。对2组HH患者周期应用hMG总剂量、连续刺激时间、诱发排卵日获得平均直径≥18 mm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周期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①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诱发排卵日获得平均直径≥18 mm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和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研究组和对照组促排卵周期应用hMG 总剂量分别为(1 829.35±625.35) IU和(2 408.33±263.69) 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和对照组促排卵连续刺激时间分别为(15.04±2.94)d和(22.89±1.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小剂量hCG联合hMG对HH患者促排卵,在维持高周期妊娠率的前提下,可减少hMG用量和缩短促排卵连续刺激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讨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博爱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行子宫动脉栓塞加灌注化疗及清宫术,在栓塞术后3~7d行超声监视下清宫术;11例在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治疗;10例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保守治疗。7例行CSP病灶清除术,其中2例为清宫术中子宫大出血行腹式CSP病灶清除术,2例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仍大出血,行腹腔镜下CSP病灶清除术,3例行阴式CSP病灶清除术,术后复查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下降明显,术中术后均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血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为14~56d,平均20.5d;月经恢复在治疗后30~68d,平均42.5d;B超检查包块消失的时间为3~6个月。结论早期及时诊断CSP,采取个体化治疗,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