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偏瘫痉挛步态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康复[1-2],而且加大了患者行走过程中意外发生的几率。因此,改善痉挛状态,对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加速康复进程、减轻残疾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灸对中风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缺乏公认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对中风痉挛步态的疗效评定,缺乏特异性、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为更加客观评价针灸对中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阳灸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益阳灸疗法,1次/周,每次60min,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应用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测试,采集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进行比较,所有受试者由同一医师进行2次评估。结果两组在步态周期、步长、步频、步速、支撑相、摆动相等时空参数及髋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及伸展度和其平均角速度等方面的下肢运动学参数方面都有改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频、步速显著升高,步态周期和患侧支撑相均缩短,患侧摆动相延长。患侧髋膝关节的最大伸展度及最大屈曲度受限改善(P0.001),髋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提高(P0.001),患者步行能力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阳灸疗法可改善中风后患者的痉挛性偏瘫步态,而且步态分析系统对痉挛性偏瘫步态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经》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1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61例)和恢关刺组(60例)。每组治疗2星期,每星期5次。用四肢简化Fugl-Meyer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Tardieu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下肢痉挛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在常规针刺组和恢关刺组中,分别随机抽取4例患者,共计8例,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选取踝背伸角、踝关节活动度、足内翻角、足跟抬离地面高度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恢关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均有明显临床疗效。恢刺和关刺法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肢体平衡能力、关节活动情况、肌张力、下肢阵挛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恢刺和关刺法可能通过改善中风后偏瘫的肢体平衡能力、关节活动情况、肌张力、下肢阵挛而改善患者足内翻和偏瘫步态。三维步态分析踝背伸角、足内翻角、足跟抬离地面高度,可用以更为客观、细致、精确地评估中风后偏瘫的痉挛性步态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毫火针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针灸康复科住院部收治的8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表发分为毫火针组(44例)、普通针刺组(42例)进行治疗,采用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选取特定穴位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的变化以全面评价该疗法的疗效。结果:与普通针刺组相比,采用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的毫火针治疗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患肢的痉挛情况得到缓解(P0.05),且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P0.05)。结论:基于调节气血、温阳通气治则的毫火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确切,且优于普通针刺疗法,值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西医诊疗手法对中风后的痉挛性偏瘫进行诊疗,探求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最佳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等测试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观察指标,评定其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7%,优于对照组的51.3%。结论:艾灸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辨证为血虚寒凝证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4周;对照组予基础药物治疗4周。采用Ashworth标准、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 ADL指数为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肌张力改善情况、Fuge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可以明显改善中风后的偏瘫痉挛,对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旨在探寻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取穴与针刺规律。1取穴方法1.1循经取穴1.1.1阳经取穴为主梁永瑛等[1]共检索分析到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穴选用,主要集中在手  相似文献   

9.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30例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指数变化情况。结果: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痉挛指数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照观察的研究方法,观察温针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严格按卡片序号规定分为温针关刺组(43例)和普通针刺组(45例)。通过对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差值来判定效果。结果:与普通针灸组比较,温针关刺组能有效降低痉挛量表分级(P0.05),能有效减轻患者痉挛症状(P0.05)。结论:温针关刺法对减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程度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联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新Bobath组采用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组采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分别对其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新Bobath组和治疗组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均有疗效(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新Bobath组(P﹤0.01)。结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括楼桂枝汤中药熏蒸联合巨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栝楼桂枝汤中药熏蒸及巨刺法,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肢体痉挛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括楼桂枝汤中药熏蒸联合巨刺法能显著降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疗程均为4周.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张力分级评定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ADL,FAC及上、下肢Fugl-Meyer积分[分别为(73.47±18.66),(3.69±0.36),(47.23±13.86),(29.37±7.4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52±23.21),(3.18±0.45),(39.48±14.13),(24.73±7.69)分](P<0.05,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能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能提高上、下肢运动能力,能改善患者步态,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釆用温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电针治疗,观察组行温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温针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中医药》2015,(4):12-14
<正>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将2010年以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体针1.1针刺夹脊穴王琳晶等[1]随机抽取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成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针刺、巨刺法针刺夹脊穴及常  相似文献   

16.
赖耀铭  庄礼兴  王芳 《新中医》2012,(6):177-178
中风是人类3大致死疾病之一,又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我国患病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中的必然过程,明显的痉挛约在发病后3周出现,痉挛一般持续3月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会严重制约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精确、及时、有效地评估痉挛状态对于指导中风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及预测功能恢复均有重要作用。由于主观量表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对痉挛进行客观定量化的评估成为了研究的新热点。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总结了基于康复工程学、神经电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客观评定工具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上肢痉挛评估工具的系统化整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常见后遗症之一,笔者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针刺治疗文献进行总结,从单纯针刺手法和针刺及其综合疗法等方面,综述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概况,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分别采用温灸疗法和传统针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的痉挛程度,痉挛指数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温灸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患者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予以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治疗及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治法拟定的方剂治疗,在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痉挛等级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为86.7%,对照组的疗效为63.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