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植入术治疗3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6个月~6年的随访,所有患者无术后复法及腰椎不稳,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对防止椎间盘复发、保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法摘除髓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手术操作要点。方法 对10 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板开窗法摘除髓核术并对疗效作出评价。结果 采用椎板开窗法摘除髓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优良达 97%。结论 本术式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出血少、病人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孙锋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37-38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小切口微创组和传统手术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小切口微创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微创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结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切口开窗法配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1例,同时给予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减,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6月~2.5年(平均1.5年),治愈67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8%.结论 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配合加减四物汤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全部患者都有腰痛和一侧下肢疼痛及麻木。结果获得随访32例,随访最长30个月,最短5个月,平均14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治疗优良率为87.5%。结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具有适应证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手术优良率高、后期并发症少、不损害脊柱稳定性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有效和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应用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2月至2011年8月应用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48例,采用小切口、有限骶棘肌剥离和椎板开窗法髓核摘除术方式进行治疗统计分析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5±0.9)h,出血量(120±18)ml,术后恢复良好,2例术中出现硬膜撕裂,但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该组术后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36月随访(平均16个月),48例患者中优30例(63%),良14例(29%),可例2(4%),差2例(4%),总优良率为92%,无一例出现椎体滑脱。结论应用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技术施行腰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别用腰椎后路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及腰椎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终板次全切椎体自发愈合的方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48例临床资料,其中150例采用腰椎后路小切口髓核摘除终板次全切椎体自发愈合的方法;98例采用腰椎后路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84.7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方法 对21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行腰椎动力位摄片、CT、MRI检查,证实全组病例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失稳症.均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失稳节段椎间植骨融合、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1~3年,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16例、良5例;植骨融合率达100%,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和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后路GSS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术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各种方法对比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96例患者骶管内封闭治疗椎间盘突出及行半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和中医牵引治疗的疗效。结果在行骶管封闭治疗术的患者和行半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的患者,有满意疗效。结论半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患者,取得满意效果,而硬膜外类固醇药物注射骶管封闭治疗椎间盘突出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疗效高、痛苦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特点和分型及其与临床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收集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6—74岁,平均44.2岁),全部行腰3-骶1椎间隙CT扫描检查,其中1个可疑椎间盘向椎间隙下方加扫薄层。结果9例患者CT都显示椎间盘突出,发生于腰4—5椎间盘4例,腰5-骶1椎间盘5例。其中,脱垂型5例,游离型4例。脱垂间盘和游离髓核表现为突入椎管内的软组织密度影,在CT横断面上与硬膜囊相比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压迫硬膜囊和邻近神经根。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可显示,脱垂间盘位于椎间隙后下方或后上方,有清楚的边界,而游离碎块影在CT上则没有明确和清楚的边缘。结论CT是诊断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臭氧+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割联合治疗农村社区人群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来自农村社区的54例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以及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臭氧+经皮腰椎f盘髓核切割术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臭氧+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割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农村社区人群中实施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发病机制的论证。研究的论点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以及手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产生的影响。现在的误区是,学术界按西医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及影像学在治疗前后的改变来研究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只着眼于突出髓核的病理意义,而无视腰椎内外平衡失调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只研究突出髓核形态学的变化而未能关注脊椎内、外平衡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年龄21-68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且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ale VAS)和Macnab评分法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全部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38例患者的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VAS评分(6.85±1.25)分,术后随访1-18个月的VAS评分(1.68±0.50)分。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21例治疗效果为优,11例良,4例可,2例差,优良率为84.21%,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等离子髓核消融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近期疗效优的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髓核成形术与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浏阳市集里医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髓核成形术组与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比较,也无明显差异性。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髓核成形术与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疗效确切,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性,但髓核成形术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6.
Butyrate has multiple protective effects in inflammation-related intestinal diseases.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butyrate could inhibit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Inflammation is a pivotal inducement in the degeneration progres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The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 has an apparent curative effect in the symptomatic treatment of spine-related disease. Herein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butyrate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degenerated intervertebral disc model. To mimic the lumbar disc local inflammatory environment, human primary nucleus pulposus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 interleukin-1β (IL-1β, 10 ng/ml) to build a nucleus pulposus cell inflammation model. Butyrate was added to the cell culture medium to test the effect of butyrate on disc inflammation. Furthermore, a cultured nucleus pulposus tissue model was treated with butyrate (1 mM) to simulate the local treatm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 Herein, we found that butyrate could downregulate the produc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mediator caused by IL-1β stimulation in the cell culture model. Additionally, butyrate inhibits the secre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or graded enzymes in disc tissues from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 Furthermore, the anti-inflammatory function of butyrate in lumbar disc degenerated model may be caused by inhibiting the activation of the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 signal pathway. This study presents butyrate as a candidate therapeutic method to treat lumbar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或扩大椎板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切口小,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少,患者卧床时间短,P〈0.05。结论: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卧床时间短等优点,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或双侧"开窗",摘除突出的髓核,椎板减压,扩大侧隐窝,彻底将神经根减压。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在局部麻醉或硬外麻醉下于病变椎间隙后部正中做约1.5cm的切口,置入工作通道后,骨钻去除部分椎板,置入椎间盘镜系统于电视监视下进一步扩大椎板、咬除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扩大神经根管,彻底解除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随访半年到2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42例,良8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2.6%。结论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能在电视监视下去除髓核组织,扩大神经根管,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对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治疗,其中22例患者射频靶点热凝术后即刻行臭氧髓核消融术,18例视具体情况射频热凝与臭氧髓核消融间隔时间1~5 d不等。对治疗后的10例患者进行0.5~4月随访,并按MacNab腰腿痛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4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治疗,术后显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7.6 d。随访10例患者中,疗效优4例,良5例,优良率占90%(9/10),疗效差1例,占10%(1/10)。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以及传统开放手术( Open discectomy, 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29例为MED组,行传统开放髓核摘除术33例为OD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出血和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切口疼痛JOA以及术前、术后3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MED组相比OD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切口长度减小、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以及1月的疼痛评分观察组明显改善,观察组更加明显(P<0.05)。术后3月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6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患者术前的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经过3个月的随访提示两组手术对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微创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