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目的:研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42例确诊的AMI患者,经静脉溶栓或一般治疗,测定入院时即刻和胸痛发作后2,4,6,10,14,24小时及第2至第9天的血浆CRP,CK-MB浓度。结果:(1)AMI患者血浆CRP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2)溶栓治疗成功者血浆CRP峰值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AMI患者血浆CRP水平,这种降低可能与溶栓治疗减轻了急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孟凡强  胡帅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76-137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4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根据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20例和未通组25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溶栓前、溶栓后1h及2h血清IL-6和Hs—CRP水平。【结果】血清溶栓后HS—cRP和IL-6显著高于溶栓前(P〈0.05);再通组溶栓后1h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高于未通组(P〈0.05);再通组溶栓后2h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未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s—CRP和IL-6可能是急性心梗静脉溶栓再通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81例AMI患者分为AMI(A)组及AMI合并MODS(B)组,分别在病后第1、7及14 d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及C-反应蛋白(CRP),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溶栓情况将81例AM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溶栓未通组、溶栓再通组,溶栓后2 h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两组免疫球蛋白、补体均在病后第1 d明显降低,而CRP明显升高(P<0.05)。A组在病后第7 d免疫球蛋白、补体及CRP均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B组在病后第7 d IgG、IgA仍明显低于正常,而CRP更为升高(P<0.01),A组在病后第14 d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明显高于正常(P<0.01),而B组免疫球蛋白稍高于正常;CRP下降至接近正常。溶栓再通组免疫球蛋白、补体均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再通组CRP明显低于溶栓未通组和常规治疗组。结论:AMI后早期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动态观察免疫球蛋白、补体及CRP在血清中的变化可作为AMI患者病情观察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555-3556
目的探究阿加曲班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41例和研究组42例。常规组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行rt-PA静脉溶栓+阿加曲班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Hcy、CRP、BNP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Hcy、CRP、BNP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ADL评分与常规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阿加曲班、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可降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血清Hcy、CRP、BNP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急性首次Q波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首次Q波心肌梗死(QAM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心肌梗死预后的评价。方法:对首次发生的69例QAMI患者,在胸痛发作后检测不同时间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PD)及CRP的浓度。随机分为溶栓再灌注组46例,常规治疗组22例,对2组患者各个时间内CPD与CRP浓度变化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与CRP浓度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溶栓再灌注组CPK与CRP高峰时间明显早于常规治病组(P<0.01和P<0.05),溶栓再灌注组CPK平均峰值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CRP平均峰值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再灌组组CPK及CRP浓度曲线在再灌注成功后呈陡然下降趋势。结论:CR写其它再灌注指征联用作为溶栓治疗的参考指标;血浆CRP持续升高(>180mg/L)对QAMI后室壁瘤形成具有预报价值,>200mg/L可作为QAMI后心脏破裂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颈内静脉透析导管尖端位置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实施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复习所有右侧颈内静脉(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RIJV)置入透析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手术后胸部CT并进行三维重建,以第4前肋上缘与胸骨右缘交界点为坐标原点,测量导管尖端空间位置,根据TCC是否需要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无溶栓组,对比2组临床参数、TCC尖端位置参数及TCC转归。结果共纳入47例患者,无溶栓组16例(34.04%),溶栓组31例(65.96%)。无溶栓组与溶栓组相比年龄较小(t=-2.860,P=0.006),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低(Z=-2.627,P=0.009),TCC管尖与原点垂直距离更大(t=2.108,P=0.041),TCC在血管内长度更长(t=3.61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9,95%CI:0.997~1.122,P=0.008)、CRP(OR=1.270,95%CI:1.009~1.598,P=0.030)和TCC在血管内长度(OR=0.967,95%CI:0.920~0.993,P=0.005)为是否溶栓的独立影响因素,以TCC在血管内的长度评估TCC不需要溶栓治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95%CI:0.634~0.931,P=0.002),最佳界值为80.6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溶栓组发生TCC相关感染比率更高(χ^(2)=0.501,P=0.029)。结论RIJV入路的TCC在血管内的长度可用来评估长期通畅不溶栓的可能性,对老年、CRP大于正常值的患者应当进行预防性溶栓治疗,以延长TCC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持续12-导联ECGST段监测,评估血液中B型尿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预测的重要性。方法2003年8月到2007年12月间指标性疼痛发生6h内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ST段拾高心肌梗死(sTEMI)连续患者共372例,溶栓失败是以静脉溶栓开始后90min内ST段恢复≤50%来认定。结果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失败率为57.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BNP组(RR1.5;95%CI1.1~1.8,P=0.004高/中组;RR2.2,95%CI1.9~3.5,P=0.001高/低组;RR1.5,95%CI1.2~1.8,P=0.001中/低组)和hs—CRP组(RR2.0,95%CI1.6~2.2;P=0.001高/中组;RR2.6,95%CI 2.1~3.5,P=0.001高/低组;RR1.3,95%CI1.2~1.7,P=0.02中/低组)。均与溶栓失败的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循环中BNP和hs—CRP的升高与溶栓失败的发生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CVT)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下肢DVT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病程为1~21d。都作药物溶栓治疗,主要为尿激酶25万U,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14d;低分子肝素钠1支,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7~14d。2周后出院,入院和出院4周后各作1次检查,主要项目包括:临床体检、静脉造影、彩超检查,血液中CRP测定等。结果:出院时,疗效满意者49例,临床表现明显消退;好转者23例;无效5例。出院4周后,静脉造影示血栓部分消融者15例,其余62例,病变段均未显影;US检查则发现原闭塞段已可见部分管腔显示者56例。入院时CRP为91.90~4.16mg/L,平均为28.91±29.4mg/L;出院4周后为46.90~0.92mg/L,平均为(8.13±12.7)mg/L。临床表现越严重者,CRP就越高;治疗无效者,出院4周后CRP虽有所下降,但仍居高位,1例病情最严重者,分别为91.90mg/L和46.90mg/L。结论:CRP随DVT病情加重升高,随病情减轻而下降,可作为DVT溶栓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CRP、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与CRP、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时间窗与治疗后心功能、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溶栓时间分为<0.5 h组、0.5~1.0 h组、1~2 h组,检测溶栓后的心功能情况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心功能指标E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呈现出(<0.5 h组)>(0.5~1 h组)>(1~2 h组)的趋势,且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炎症因子水平CRP、TNF-α、IL-1呈现出(<0.5 h组)<(0.5~1 h组)<(1~2 h组)的趋势,且与溶栓时间正负相关。结论急诊溶栓的时间越短,患者溶栓后的心功能越好,炎症反应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机械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下肢DVT 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治疗后3个月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较行CDT治疗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与行CDT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即刻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卒中(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2例AS患者,依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即刻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即刻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减轻AS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促进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联合机械支架介入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神经科收治的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rt-PA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TICI血流0~1级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CRP水平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ADL评分明显上升,研究组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血管再闭塞、消化道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统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溶栓联合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能够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血性转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ACI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67例和联合组83例。溶栓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阿替普酶,联合组于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出血性转化率、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8%,高于溶栓组的8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出血性转化率为7.23%,低于溶栓组的1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SOD高于溶栓组,MDA、CRP、MMP-9水平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I患者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获得较好效果,能够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炎症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首次Q型急性心肌梗死血浆C-反应蛋白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了解首次Q型急性心肌梗死(QAMI)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并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动态测定78例QAMI患者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及CRP水平,并评价院内并发症与血浆CRP峰值水平的关系.结果 (1)老年患者(≥70)、无或缺乏梗死前心绞痛及溶栓治疗失败的患者血浆CRP峰值明显增高(P<0.01,P<0.05);(2)AMI后发生泵衰竭、左室室壁瘤和住院期间48h后死亡的患者,其血浆CRP峰值水平与CK峰值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泵衰竭和左室室壁瘤形成及出院存活的患者(P<0.1,P<0.05);(3)心脏破裂的患者血浆CRP峰值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破裂的患者(P<0.01);而血浆CK峰值水平在二组间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4)血浆CRP峰值水平≥20mg/dl是AMI后发生心脏破裂、左室室壁瘤形成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血浆CRP峰值水平≥20mg/dl对AMI后发生心脏破裂、左室室壁瘤具有高度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对急性中重度脑梗死临床预后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167例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78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89例患者接受动脉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200 mg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4d。治疗3、7、14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治疗14d后,检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比较2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治疗90、180d进行回访。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在溶栓3、7、14d后,NIHSS及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6%)及痊愈率(3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1.0%)及痊愈率(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NF-α和MMP-9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90、180d后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是治疗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陆晶 《妇幼护理》2023,3(6):1478-1481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基因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责任制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 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于我院进行 rt-PA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1: 1 分组法将 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责任制护理。分析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 卫生研讨院卒中量表( NI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表]、日常生活及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bartherlndex,BI)、日 常生活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血清学指标水平[神经特异性性烯醇酶( NSE) 、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C- 反应蛋白(CRP)]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 NIHSS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 3 个月、6 个月,观察组 NIHS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 BI、ADL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 3 个月、6 个月,观察组 BI、ADL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的 NSE、FABP、CRP 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 1dNSE、 FABP、CRP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 rt-PA 早 期静脉溶栓治疗中行责任制护理,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活动能力和护理满意度,优化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及B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予RtPA静脉溶栓、扩管、抗凝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水平、NIHSS、mRS及BI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DA、IL-6、IFN-γ、CRP水平及NIHSS、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SOD、GSH-Px水平及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降低NIHSS、mRS评分,升高BI评分。  相似文献   

19.
刘满卓  王慧  赵素霞  王静 《临床荟萃》2020,35(11):1001-1004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影响。方法 120例按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且未进行溶栓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两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神经保护剂、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对照组他汀类药物选择阿托伐他汀,20 mg/次,每晚1次;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及尤瑞克林治疗,0.15 PNA,加入0.9%生理盐水 100 ml,静点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14天后分别进行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方法测定血浆ox LDL、hs CRP含量。 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ox LDL、hs 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14天后 NIHS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观察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未溶栓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恢复神经功能,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B型利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 收集该院AMI患者50例作为AMI组,将同期体检提示为健康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AMI组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检测血清tHcy、BNP;分别于发生AMI后2、24、48、72 h检测血清CRP水平.对照组健康者于同期检测上述指标.将tHcy〉16.0 μmol/L,BNP〉35.0 ng/L,CRP〉0.6 g/L作为异常结果.结果 AMI组患者血清BNP、tHcy分别为(45.6±10.5)ng/L、(19.0±5.5)μmol/L;对照组健康者血清BNP、tHcy分别为(10.6±5.2)ng/L、(8.3±3.3)μmol/L.ANI组患者BNP与t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AMI组患者发生AMI后2、24、48、72 h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0.6±0.3)、(3.5±1.0)、(6.0±1.5)、(2.0±0.5)g/L,对照组健康者血清CRP水平为(0.3±0.3)g/L.AMI组患者发生AMI后各时间点血清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RP可作为AMI病情严重程度及变化的重要指标,BNP、Hcy同时异常升高可作为AMI病情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