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补充叶酸、维生素 B6 和维生素 B1 2 对高蛋氨酸 (Met)喂饲所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血症及动脉损伤的影响。  方法 :Wistar大鼠 30只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高 Met组和给药组 ,每组 10只 ,分别喂以普通鼠饲料、普通鼠饲料添加 1% Met、普通饲料添加 1% Met同时每只鼠每天添加叶酸 0 .5 mg、维生素 B6 2 .5 mg和维生素 B1 2 5 0 μg,喂养 3个月。测定血浆总 Hcy(t Hcy)浓度、血清叶酸浓度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活力。光镜、电镜检测主动脉组织学改变。  结果 :实验前 ,血浆 t Hcy、血清叶酸浓度 3组间无明显差异。实验后 ,给药组血清叶酸浓度明显高于实验前和高 Met组及对照组 (P<0 .0 1) ,血浆 t Hcy断食 2 h和 7h均低于高 Met组 (P<0 .0 1) ,且断食 7h降至对照组水平 (P>0 .0 5 ) ,但断食 2 h仍高于对照组。实验后红细胞 SOD活力高 Met组明显升高 ,给药组较高 Met组明显减低 ,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红细胞 GPX活力 3组间无差异。组织学检测发现给药组主动脉损伤程度明显轻于高 Met组。  结论 :补充叶酸、维生素 B6 和维生素 B1 2 可降低高 Met摄入所致高 Hcy血症 ,削弱后者引起的过氧化应激 ,减轻动脉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龄大鼠永久局灶性胡须体觉皮层缺血后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45只老龄大鼠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阿托伐他汀处理组(20 mg/kg)。对照组及阿托伐他汀组于显微镜下结扎大脑中动脉数根分支构建局灶胡须体觉皮层缺血模型并于造模后0、6、24、48 h分别以生理盐水及阿托伐他汀灌胃。造模后72 h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脑组织形态学;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缺血区周围细胞凋亡及坏死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区周围Caspase-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对老龄大鼠72 h后有抗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缺血区周围Caspase-3表达有关。该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后72 h的VEGFR-1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减少老龄大鼠胡须体觉皮层缺血后72 h的Caspase-3表达起着较好的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皮层、尾壳核和海马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n=21),应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DIG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断裂的DNA。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12h,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区皮层和尾壳核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于再灌注后24h~48h达高峰。结论:神经细胞凋亡可发生于缺血再灌注后的早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蛋白激酶Cη(PKCη)转基因对心脏表型的影响。 方法表达低水平 (Tg PKCη L)和高水平 (Tg PKCη H)靶心脏野生型PKCη的转基因小鼠通过标准技术被建立。Tg PKCη L、Tg PKCη H阳性鼠通过PCR和Southern印迹鉴定 ,转基因阴性鼠作为研究对照。用非开胸经颈总动脉插管的显微外科技术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和评价小鼠左室收缩功能。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α 骨骼肌肌动蛋白 (α \|SkeletalMuscleActin)和PKCη表达水平。苏木精染色进行心脏组织学分析。 结果与对照鼠相比Tg PKCη L、Tg PKCη H鼠基线左室最大收缩压、左室收缩压、最大收缩速率 (dp/dt)、 dp/dt、左室舒张末压、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 (均P >0 0 5 ) ,异丙肾上腺素激发后左室dp/dt剂量依赖的升高无明显抑制 (均P >0 0 5 )。此外 ,Tg PKCη H、Tg PKCη L鼠心脏 /体重比、心肌α 肌动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心肌组织学分析表现了正常的心肌细胞形态。结论 低水平和高水平PKCη的转基因过渡表达未导致心肌肥厚、心衰表型的出现。用非开胸经颈总动脉插管的显微外科方法能敏感、准确地评价小鼠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脑损伤(DBI)大鼠的神经功能及其皮层组织Homer1a蛋白表达改变及意义.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DBI组35只.DBI组采用Marmarou等方法建立DBI模型,分别于伤后30 min,3、6、12、24、48、72 h断头取脑;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开天窗,不致伤;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三组大鼠进行后肢抓持反射试验、触须诱发前肢定位试验、侧向垫步试验,评价其神经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皮层神经元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Homer1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DBI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但其伤后3、24 h评分出现高峰(P均<0.05).DBI组皮层神经元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和凋亡改变;DBI伤后30 min,Homer1a蛋白开始表达,持续至伤后72 h,以伤后3、24 h最多(P均<0.01).结论 大鼠DBI后神经功能评分降低,损伤前后皮层Homer1a蛋白表达有显著变化,提示Homer1a蛋白参与神经元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分水岭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28例皮层型及30例皮层下型)。结果皮层型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9例(32.1%),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19例(67.9%);皮层下型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人23例(76.7%),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7例(23.3%)。皮层型与皮层下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型2例(7.1%)于入院第1周病情出现恶化,皮层下型15例(50.0%)出现恶化,皮层型与皮层下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层下型分水岭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其发病机制,颈动脉易损斑块是皮层型分水岭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微栓塞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皮层下型病情更严重,恶化几率更高,预后更差,临床医师应重视对此型病人的识别和处理。  相似文献   

7.
全蝎乙醇提取物体外对猪囊尾蚴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证实全蝎乙醇提取物杀灭猪囊尾蚴的作用。方法 :采用 15%新鲜猪胆汁常水溶液作为培养基 ,加入全蝎 ( Scorpion)乙醇提取物 ( 2 6mg/ ml,相当于 4 g生药量 ) ,对猪囊尾蚴进行体外培养实验。结果 :表明全蝎乙醇提取物具有显著杀灭猪囊尾蚴的作用。对全蝎乙醇提取物体外培养 4 h、 6h、 8h后的猪囊尾蚴的组织学观察表明 ,猪囊尾蚴在接触药液 4 h后 ,有明显的病理改变 ,并随着与药液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光镜下观察可见的特征是 :微毛剥脱至消失 ,皮层肿胀、坏死或变性 ,实质层钙质小体扩大、空虚和外移 ,已孵出的头节顶突和吸盘肿胀变形、吸沟变宽。结论 :全蝎乙醇提取物体外能破坏猪囊尾蚴皮层微毛和头颈节片而达到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大鼠脑创伤区皮层细胞早期凋亡的规律及意义.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即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Feeney法制作自由落体颅脑损伤(TBI)动物模型,伤后1h采用流式细胞仪(FCM)碘化丙啶(PI)单染色法检测大鼠脑创伤区皮层细胞亚二倍体比率.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TBI组的创伤区皮层细胞亚二倍体比率分别为(8.98±1.29)%、(16.13±1.28)%和(20.11±1.40)%,损伤程度越重,亚二倍体比率越高(P<0.01).结论 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后大鼠创伤区脑组织细胞早期凋亡存在一定规律,它与脑细胞的变性坏死共同作用引起一系列继发性脑损伤,加重创伤后的脑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FR167653(FR)是新近研制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双重抑制剂。作者对输注大肠杆菌脂多糖(LPS)造成内毒素血症的清醒鼠输注FR,观察FR对LPS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对象与方法实验动物为350~450g重的Long Evans雄鼠。麻醉后在左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末端植入脉冲多普勒探针。至少2周后植入动、静导管,测量血流动力学变化。实验鼠分为LPS组(n=8),输0.4ml/h盐水1h后再输150μ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液压冲击性脑损伤后核因子kB(NF—kB)表达变化和意义。方法 建立液压损伤模型,观察成年性Wistar大鼠168只,其中实验组(126只)和对照组(42只)。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每组各42只大鼠。实验组用液压冲击致伤,造成大鼠轻、中、重型脑损伤模型,分别在0.5h、2h、6h、12h、24h、48h、72h进行大体标本观测、病理切片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两组大鼠中NF-kB在脑组织皮层创伤区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皮层损伤区NF-kB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时间(除0.5h外)的假手术组(P〈0.05或P〈0.01)。核因子出在对照组低水平表达,在损伤组伤后0.5h即开始增高,2h即开始明显增高,6h和12h逐步升高,24h和48h达到峰值,72h开始下降,24h和48h实验组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后核因子出早期显著表达,在创伤性脑损伤时的损伤与抗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液压冲击性脑损伤后核因子kB(NF-κB)表达变化和意义.方法 建立液压损伤模型,观察成年性Wistar大鼠168只,其中实验组(126只)和对照组(42只).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每组各42只大鼠.实验组用液压冲击致伤,造成大鼠轻、中、重型脑损伤模型,分别在0.5 h、2 h、6 h、12 h、24 h、48 h、72 h进行大体标本观测、病理切片观察;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两组大鼠中NF-κB在脑组织皮层创伤区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皮层损伤区NF-κB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时间(除0.5 h外)的假手术组(P<0.05或P<0.01):核因子KB在对照组低水平表达,在损伤组伤后0.5 h即开始增高,2 h即开始明显增高.6 h和12h逐步升高,24 h和48 h达到峰值,72 h开始下降,24 h和48 h实验组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后核因子KB早期显著表达,在创伤性脑损伤时的损伤与抗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水岭梗死指两条主要动脉供血区边缘带之间的局限性梗死,分为两类:一是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的皮层支之间的梗死灶,称作称皮层分水岭梗死。二是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及表浅穿支之间或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表浅分支之间边缘带的梗死灶,称作皮层下分水岭梗死(IWI)。本研究应用弥散磁共振成像(DWI)来确定颈动脉系统的急性IWI病灶,并探讨其与相关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冈田酸(OA)引起的培养皮层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方法磷酸酶抑制剂OA5nmol/L、10nmol/L和20nmol/L与皮层神经元共培养,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反映神经细胞受损伤程度;MTT比色法观察神经细胞的活力。结果用不同浓度的OA与皮层神经元共培养24h后,随着OA浓度的增加,其毒性作用也逐渐显现,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 OA可引起培养皮层神经元毒性作用,表现为细胞活力下降,损伤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过量碘化物对原代培养的大鼠仔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取新生0~1d的大鼠仔鼠皮层神经元培养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碘化钾,采用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DNA的降解;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的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实验组加入过量碘化物12h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经荧光染色后可见凋亡细胞,染色质浓集,呈致密的斑块状或新月状,并可见凋亡小体及核碎片,48h左右达到高峰。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随碘化物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实验组细胞的NO含量及NO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增高。结论过量碘化物可以诱导原代培养的大鼠仔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凋亡,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其机制可能与NOS活性及NO含量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应用Rho激酶抑制剂对大鼠脑创伤区皮层细胞亚二倍体比率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创伤组(TBI组)和Rho激酶抑制剂干预组(FSD组).Feeney法制作自由落体创伤性脑损伤(TBI)动物模型,造模打击后,即刻给予FSD组大鼠尾静脉注射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1 mg/kg)2 mL,Sham组和TBI组给予注射用水2 mL做对照,伤后6 h处死大鼠,取脑.采用流式细胞仪(FCM)碘化丙啶单染色法检测鼠脑创伤区皮层细胞亚二倍体比率.结果 Sham组、TBI组和FSD组的创伤区皮层细胞亚二倍体比率分别为(1.58±0.35)%,(15.90±3.91)%和(5.35±2.1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ho激酶抑制剂对TBI后大鼠创伤区脑组织细胞亚二倍体比率大小存在影响,能够抑制TBI后损伤区脑细胞的早期凋亡,减轻创伤后的脑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欧洲多中心进行了尼莫地平与安慰剂对照随机抽样双盲临床试验以估价尼莫地平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卒中的疗效。尼莫地平口服剂量每次30mg,每天4次服用21天,与安慰剂对照。在开始治疗后的3个月进行追踪。 病人选择与入院时MCA范围缺血性卒中临床诊断相符的有症状和体征的男、女病人。标准:(1)卒中的发生是治疗开始前的48h内;(2)年龄范围40~80岁(含80岁);(3)神经和功能缺陷由轻到重(神经评分≤50和Barthel指数≤60)。MCA皮层与皮层下任何大小的缺血性梗塞,符合临床特点均得经CT扫描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 P-9)在人创伤性脑损伤(TB I)后挫伤区皮层中的表达情况(表达位置、强度与时相)。方法挫伤区皮层的标本来自24例TB I患者,取样时间:伤后5 h~5 d。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MM P-9的表达情况。结果在TB 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MM P-9表达明显上调,表达高峰为伤后24~48 h,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神经胶质细胞中也有少量表达。结论MM P-9在TB I后的挫伤区皮层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在TB I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率>5.0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探讨高脂血症的血压变异性(BPV)和动脉顺应性的关系。方法: 高脂血症患者33例和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3例,记录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测量动脉顺应性,两组间经年龄、性别、体质量配对后比较。 结果: 高脂血症患者组24 h收缩期BPV[(20±6)mmHg vs (16±4)mmHg,P<0.01,1 mmHg=0.133 kPa]、舒张期BPV [(17±5)mmHg vs (14±5)mmHg,P<0.05]和平均动脉压的BPV[(16±5)mmHg vs (13±5)mmHg, P<0.05]明显高于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两组间大、小动脉顺应性无显著性差异;健康对照者24 h收缩期BPV与大动脉顺应性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5)。而两组受试者24 h、白天及夜间的BPV与小动脉的顺应性无相关性。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BPV比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高,但高脂血症患者大动脉顺应性与收缩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听力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健康白色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Sham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Sham组只分离颈部血管,不插入线栓。脑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于手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BR),术后24 h行神经功能评分,2,3,5-三苯基四唑氮红(TTC)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听皮层神经元病理变化,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状况,计算凋亡指数。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测定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2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ABR听阈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Sham组神经元边界清楚,形态正常,结构完整,缺血再灌注组正常组织结构消失,细胞核固缩、深染,细胞周围空泡变,凋亡指数显著增加,GRP78、Caspase-1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质网应激及其介导的凋亡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听功能损伤有关,GRP78、Caspase-12蛋白酶可能参与了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听皮层神经元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卒中模型和临床研究中 ,已证明弥散加权成像(DWI)较常规磁共振成像 (MRI)在发现早期脑缺血改变方面具有优越性 ,缺血性脑损伤 3分钟在DWI上即可出现高信号影。然而由于DWI发现的早期缺血性脑损伤有可能是可逆性的 ,为进一步了解在不同时间内DWI上局灶性脑缺血病灶改变与组织学结果之间的关系 ,作者将 16只大鼠分为两组 ,分别暂时性闭塞大脑中动脉 10分钟 (n =7)和 30分钟(n =7) ,另 2只作为假手术组 (n =2 ) ,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及恢复灌注后即刻、0 5、1 0、1 5、12、2 4、48和 72小时分别作DWI、灌注加权成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