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靳莉莉  李静 《中国校医》2017,(5):351-352
目的观察人工气道专业护理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病例选自于2014年5月—2015年6月本院ICU病房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共7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工气道专业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所需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人工气道所需费用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气道专业护理明显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减少人工气道所需费用,且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7月人工气道患者218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根据患者肺部是否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查阅两组病例资料,对上述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感染的铜绿假单胞...  相似文献   

3.
由于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呼吸衰竭需要较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对收住的患者选用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其时间长了气道的自身湿化作用就会降低或消失,造成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气道阻塞和肺部感染,使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加重脑缺氧,为了提高颅脑外伤救治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笔者对1998年1月-2008年1月,收治300例颅脑外伤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肺部感染的预防作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断法、持续法人工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湿化效果,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重型颅脑损伤、心肺复苏术、手术全麻尚未清醒等,采取气管切开的患者共84例,按照患者家属自愿原则,将持续微量注射泵气道滴药湿化组设为试验组,间断性滴药湿化组设为对照组,每组42例,通过湿化效果、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湿化效果满意率分别为88.1%、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部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微量注射泵气道 滴药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性滴药湿化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将114例老年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占昏迷病人的69.23%,昏迷、吞咽功能障碍,造成气道内的引流不畅和误吸,是发生肺部感染的最主要因素.结论 加强基础护理,掌握正确的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肺部感染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年龄、意识障碍、球麻痹、基础心肺疾病等是脑梗死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1].一旦发生肺部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还增加了患者病死率[2].对于意识障碍排痰困难或不能自主排痰的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需行气管切开,以保证气道通畅、利于排痰,有助于感染的控制[3].气管切开后需要精心护理以减少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目前对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研究报道少见,2017年3月10号我科收治一例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贵林 《现代保健》2009,(28):35-35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4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住院的22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26例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率28.7%。结论中风型、长期卧床、高龄、气道侵入性操作以及原有基础疾病等因素是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环境治理、气道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注重增加营养,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治疗基础疾病等是防治院内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MV)已经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生命支持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随之引起的与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是ICU患者院内感染主要原因.V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治疗48小时,或原有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48小时后发生新的病情变化,临床高度提示为一次新的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或在人工气道拔管48小时以内发生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循证护理对建立了人工气道的患者的应用效果,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东省茂名农垦医院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2016年9月-2017年3月期间的39例为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2017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的39例为循证护理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人工气道留置时间。结果常规护理组肺部感染率为28.21%,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为(14.50±1.86)d,而循证护理组肺部感染率为7.69%,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为(8.73±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建立了人工气道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使患者肺部感染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减少了患者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式牙科吸唾管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6月~2009年1月入住ICU建立人工气道的118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口腔感染、颜面部皮肤破损发生率及护理工作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改良式牙科吸唾管持续吸引人工气道患者口腔分泌物,可降低肺部感染、口腔感染、颜面部皮肤破损的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人工气道时限与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感染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3月入住ICU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7例患者均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收集痰液标本258份,检出病原菌384株,其中G-菌293株,G+菌63株,真菌28株;感染居前4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鲍氏不动杆菌;分类比较显示建立人工气道第2周内检出多药耐药(MDR)病原菌高于第1周,且前者MDR G-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低于后者.结论 气道开放患者MDR病原菌感染率高,延长人工气道滞留时间增加MDR病原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住院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从气道护理,肠内营养护理,卧床护理及医务、外来人员的手消毒护理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循证,寻找重型颅脑损伤致肺部感染原因,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随访两个月,观察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治愈率及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状况,并且节省了医疗资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微量注射泵在人工气道持续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方法比较,探索最佳气道湿化途径。方法选择100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使用微量注射泵抽取0.45%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道内滴入法湿化气道(湿化液同),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4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能准确控制湿化液,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对大面积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气管切开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观察组行气管切开后早期应用微量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痰痴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行微量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湿化效果达到生理性需要,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人工呼吸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及疗效.方法?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该院重症监护室共收治气管切开患者120例,其中26例并发肺部感染,分别进行基础护理、呼吸道管理、抗生素应用,以及其他综合护理干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相应治疗和护理后,25例成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重症监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早期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加强呼吸道管理,能够确保有效排痰,保证气道通常,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控制及减少NS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手术操作等可能与肺部感染相关的因素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合并糖尿病、肺部原发疾病NSICU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均>50.0%;年龄、GCS评分、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及NSICU住院时间是NSICU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时间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高危因素(P<0.01).结论 加强NSICU管理及合并糖尿病、肺部原发疾病患者基础疾病的积极治疗,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及侵入性操作,加强患者气道护理,控制及减少NS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气道肿瘤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能谱CT的诊断,为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7月医院收治的95例中心气道肿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平扫和动脉期增强扫描,观察患者肺部感染病变及非感染性病变,采用平扫和增强动脉期40keV的CT值、碘含量、水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95例感染患者分离出10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64株占62.1%,革兰阴性菌35株占34.0%,真菌4株占3.9%;平扫时肺部感染性病变与非感染性病变间40keV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含量、水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非感染性病变40keV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含量显著高于感染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变水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心气道肿瘤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能谱CT能够对感染组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应用于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昏迷且建立了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方案。比较两组的肺部感染率、痰液性状,以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痰液性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气道管理方案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痰液性状,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提升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后给予集束化护理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情况以及肺部感染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ICU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和肺部感染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能够明显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提供治疗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08年1月67例行CABG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非感染组(55例)与感染组(12例),统计分析影响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2008年2月-2012年1月71例行CABG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结果 血糖、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心功能不全及肺源性因素是影响CABG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护理干预后CABG术后肺部感染率为5.63%,显著低于干预前的1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影响CABG术后肺部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护理下预,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