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利用无创方法探讨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动脉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方法应用博时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及超声诊断仪对349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进行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并与同期受检的201例血压正常人群、303例原发性高血压1级患者及77例原发性高血压2级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受检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异常检出率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增高,而低于原发性高血压1、2级组,且正常高值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1、2级组分别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而踝臂指数异常的检出率均较低,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1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8 3),但以上三组分别与原发性高血压2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结论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尚未发展至高血压阶段时已经开始出现动脉血管功能和结构的损害,表现为血管顺应性下降,僵硬度增加,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甚至出现管腔狭窄及堵塞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阿卡波糖对高血压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并IGT患者65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B组)33例,缬沙坦加阿卡波糖组(C组)32例,健康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糖、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baPWV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B组及C组的血压、ET水平及baPWV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NO水平显著上升(P<0.01),C组的餐后2h血糖(2hP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C组的2hPG、ET水平及baPWV明显低于B组(P<0.01),NO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阿卡波糖和缬沙坦可以降低高血压并IGT患者的baPWV,改善大动脉的弹性及顺应性。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不仅力求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同时需要逆转动脉弹性,减低内皮功能障碍等亚临床血管病变,这就需要评估降压药物是否对动脉弹性具有改善功能。自动测量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方法简便易行,能充分反映大动脉弹性。作者通过测定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1]表明,高血压前期者不但更容易进展为临床高血压状态,且常伴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紊乱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正常人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交感兴奋、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紊乱等同样关系密切,且非杓型节律靶器官功能损害更为明显[2]。本研究对高血压前期血压节律变化时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变化进行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缬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5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分别给阿托伐他汀联合低脂饮食或单纯低脂饮食治疗1年,观察血压、臂踝脉搏渡传导速度(baPWV)、内皮素-1(ET-1)、血管病性假血病因子(vWF)、NO、血脂、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TG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他汀组ET-1、vWF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NO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ET-1、vWF、NO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baPWV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他汀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与单纯低脂饮食治疗比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效调脂、改善内皮功能,延缓动脉弹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动室壁分区运动分析(ASMA)与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FAM)技术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及心脏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8例,应用缬沙坦80 mg/d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分阶段应用ASMA-FAM技术观察心脏形态学及心脏整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在治疗缬沙坦2周后血压开始下降,5周后趋于平稳;心腔径、室壁厚度及左室质量指数等在治疗3月后开始降低(P<0.05),6个月至1年后明显下降(P<0.01)并趋于稳定,左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均随之明显改善(P<0.01).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逆转原发性高血压所导致的左室重构,明显改善心脏整体功能,ASMA-FAM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心脏结构、室壁运动状态及心脏整体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80mr/d,连续治疗4周,于服药前后测定hs—CRP、NO、ET的血浆浓度。对比观察其浓度的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缬沙坦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同时可降低高血压患者血浆hs—CRP、ET-1含量,升高NO水平含量;观察组hs—CRP、ET-1下降水平及NO升高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有效降压的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的相关性.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血压值分为1,2,3级,测量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值,并依据baPWV值分为A组(baPWV<1 400 cm/s)和B组(baPWV≥1 400 cm/s),比较2组血生化指标及cIMT,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组1级高血压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及3级高血压患者c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cIMT大于A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aPWV与cIMT呈正相关(r=0.701,P<0.05).结论 baPWV与cIMT明显相关,联合检测可用于评估高血压患者血管早期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2021,41(4)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高血压伴冠心病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和2018年周口市中心医院接收200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用缬沙坦治疗,研究组用阿司匹林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ET-1、NO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研究组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在高血压伴冠心病的治疗中采用阿司匹林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控制血压和心绞痛,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影响的差异。【方法】对75名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测量主动脉中心动脉压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35例服用缬沙坦160mg/d(缬沙坦组),40例服用氨氯地平5~10mg/d(氨氯地平组)控制高血压。药物治疗24周后复查ba—PWV和主动脉中心动脉压。【结果】24周后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之间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率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肱动脉和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间治疗前ba-PWV差异无显著性(12.6±2.6)比(12.1±2.6)(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ba—PWV明显降低(12.6±2.6比10.8±1.9,P〈0.01),而氨氯地平组ba-PWV改变无统计学意义(12.1±2.6比11.4±2.7,P〉0.05)。【结论】缬沙坦较氨氯地平在同等降低肱动脉和中心动脉血压水平的基础上可以明显改善其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缬沙坦的降压效果及其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89例初诊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4周的缬沙坦治疗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选择 3 6例不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缬沙坦治疗 4周后 ,用药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流速积分明显加大 (P =0 .0 0 1及 <0 .0 5 ) ,E/A比值增加 (P <0 .0 1) ,对照组仍无明显变化。结论 缬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开放试验方法,4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口服缬沙坦80~160mg,1次/d,治疗8周。对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多普勒左心功能测量与对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48例高血压患者治疗8周后,血压显著下降(P<0.01);超声多普勒对照检查显示,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以及峰值充盈速度A、峰值速度A/峰值速度E比值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有效地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陈玲  岳黎明  畅辉 《临床医学》2011,31(11):7-9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血红素氧合酶-1(HO-1)水平的影响及其肾脏保护作用关系。方法将35~65岁高血压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160 mg/d)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接受16周的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PPAR-γ、HO-1水平;并检测尿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含量。结果缬沙坦治疗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P〈0.01),升高血清HO-1和PPAR-γ水平(P〈0.01),降低尿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含量(P〈0.01)。结论缬沙坦在血压治疗达标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尿蛋白,作用机制推测可能与其炎症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动态血压监测能较敏感、客观的反映实际血压水平, 与靶器官损害及预后的关系密切.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以血管内皮损害最常见.动态血压与大动脉弹性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是否有一定相关性?目的: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和超声技术评价原发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和内皮功能的变化,分析患者动态脉压与大动脉弹性、内皮功能的关系.设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临床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冠心病诊疗中心.对象:选择2005-06/2007-04在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冠心病诊疗中心门诊和住院156例新近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114例,女42例,年龄40~75岁,平均(56±4)岁.纳入标准:①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②近1月内在门诊或住院诊断原发高血压.③未服任何降压、降脂以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患者均对检测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实验分组:根据24 h平均脉压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 24 h脉压< 40 mm Hg组(n=92), 40 mm Hg≤24 h脉压< 60 mm Hg组(n=39)及24 h脉压≥60 mm Hg组 (n=25).②项目检测:采用美国Meditech公司ABPM-04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护仪检测各组患者白昼及夜间脉压及24 h平均脉压;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评价大动脉扩张性;应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分别通过对肱动脉进行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和硝酸甘油依赖性的血管扩张测定来评价内皮功能.主要观察指标:患者动态脉压与大动脉扩张性及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纳入患者1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态脉压与大动脉扩张性的相关分析: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呈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0.281和0.303 (P均< 0.01), 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无显著相关(P > 0.05).②动态脉压与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分析:动态脉压与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两变量在数值上呈直线关系.以动态脉压为自变量,以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为因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与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平均脉压呈显著性负相关(r=-0.684,-0.597,-0.668,P < 0.01).动态脉压与非内皮性依赖性血管扩张无相关性.结论:动态脉压升高与原发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降低和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时对纤溶活性、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 6 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 8例EH患者用厄贝沙坦治疗8周,观察用药前后血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及内皮素、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的变化。结果 EH患者t PA活性、CGRP和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0 .0 1) ;而PAI活性、ET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1) ,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 1) ,血t -PA活性、NO、CGRP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 1) ;血ET浓度显著下降(P <0 .0 1)。结论 EH患者存在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异常;厄贝沙坦可改善EH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臂一踝脉搏波速度(brachio—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的影响。方法健康体检首次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B组(培多普利组)、C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组)、D组(缬沙坦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血压、血糖、血脂和baPWV的变化。分别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培多普利、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缬沙坦治疗12周后重复测量上述指标,前后对比分析血压和baPWV的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与同期健康体检者对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baPWV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前述药物治疗12周后,患者SBP、DBP和baPWV显著下降(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收缩压下降幅度(△SBP)(30.6±6.7)mmHgvs(20.7±5.3)mmHg、(19.6±6.1)mmHg、(21.5±4.3nllnHg)和舒张压下降幅度(ADBP)(20.8±7.1)mmHgvs(13.97±7.6)mmHg、(14.1±6.8)mmHg、(14.9±4.2)mmHg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药物(P〈0.05)。结论常用降压药物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脉搏波速度,改善动脉顺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缬沙坦改善向心性重构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舒张早、晚期峰值运动速度(Em和Am)厦其比值(Em/Am)。比较向心性重构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减退患者口服缬沙坦3个月前后Em、Am以及Era/Am的变化。结果口服缬沙坦3个月后,二尖辩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明显增加(P〈0.01)。结论缬沙坦能改善向心性重构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