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敬敬  田永杰 《山东医药》2010,(15):101-101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常可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根据Richar的定义,CINⅠ相当于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Ⅱ相当于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Ⅲ相当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或宫颈上皮内肿瘤和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99.7%以上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测HPV,由高危型HPV感染引起的CIN易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2.
360例宫颈疾病患者HPV亚型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银旺 《山东医药》2007,47(32):102-103
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对360例宫颈分泌物进行21种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检测,对高危型HPv感染病例与宫颈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360例宫颈疾病患者中HPV感染135例(37.5%)。高危型以16、58型为主,构成比分别为20.1%和12.9%。按宫颈炎/糜烂、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宫颈上皮内轻度瘤变(CINⅠ)、宫颈上皮内中度瘤变(CINⅡ)、宫颈上皮内重度瘤变(CINⅢ)/宫颈癌顺序,高危型HPV感染率依次递增分别为:20%、50%、66.7%、91.2%和94、1%。CINⅡ、CINⅢ/宫颈癌中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糜烂、ASCUS和CINⅠ(P均〈0.05)。认为HPV感染率及亚型分布有地域差异,以高危型HPV16型感染最多。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高危HPV感染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测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方法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0例高危型HPV DNA阳性患者分别进行TCT、HPVE6/E7 mRNA检测和阴道镜病理活检,比较HPV E6/E7 mRNA在各宫颈病变中阳性率的差异,以及比较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在宫颈病变中诊断价值的差异。结果 750例高危型HPV阳性患者进行阴道镜活检检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293例,E6/E7 mRNA阳性患者占286例,各种宫颈病变(意义不明不典型鳞状细胞、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鳞状癌变)患者HPV E6/E7 mR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TCT检出CIN阳性256例,单用E6/E7 mRNA检出CIN阳性247例,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单用TCT或E6/E7 mRNA检测出CIN阳性率均低于联合检测(P均<0.05)。结论 HPV E6/E7 mRNA检测联合TCT方法可降低宫颈病变的漏诊率,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4.
宫颈癌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共同参与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历宫颈上皮增生鳞化、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宫颈浸润癌等不同阶段.p16、ki-67作为癌基因,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参与细胞增殖与分裂,促进肿瘤生成.本文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p16、ki-67在宫颈鳞癌及CIN中的表达,旨在探讨二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CC)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和18以及人端粒酶基因(hTER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CIN和CC患者各30例,并随机选择同时期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宫颈正常30例病理标本作为对照.分别采用PCR和TRAP-PCR技术,对所有样本宫颈组织中hTERC和HPV16/18的感染和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利用SPSS17.0软件,运用Logistic分析各组HPV 16/18和hTERC的感染和表达与宫颈病变的关联性.结果 ICC和CIN组HPV-16/18和hTERC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P<0.05),而ICC组HPV16/18和hTERC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CIN组(P<0.05);CINⅢHPV16/18和hTERC阳性感染率极显著高于CINⅡ和CINⅠ组(P<0.05),CINⅡHPV16/18和hTERC阳性感染率极显著高于CIN Ⅰ组(P<0.05);ICC和CINⅢ与HPV16/18和hTERC阳性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正常宫颈组织与HPV16/18和hTERC阳性不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 HPV16/18感染和hTERC的表达在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CC宫颈组织病变有密切的关联性,两者联合检测是宫颈CIN早期筛查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L1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及RT-PCR法分别检测40份宫颈癌组织(宫颈癌组)、25份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组织(CIN组)、8份正常宫颈组织(正常组)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HPV16E6/E7(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E7)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CIN组均有PD-L1、HPV16E6/E7表达,宫颈癌组表达明显高于CIN组(P<0.01);PD-L1与HPV16E6/E7表达呈正相关,r=0.531,P<0.01。正常组未见二者表达。结论 PD-L1在人子宫颈癌中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苗立业  邢军  李秀伟 《山东医药》2013,53(10):46-4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病变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细胞周期调控抑癌基因P21waf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 16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宫颈病变病理蜡块标本110例,其中包括慢性宫颈炎20例(慢性宫颈炎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 22例(CIN Ⅰ组)、CINⅡ24例(CINⅡ组)、CINⅢ24例(CINⅢ组)、宫颈癌20例(宫颈癌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HDAC1、P21waf的表达,应用PCR法检测HPV16 DNA.统计各组宫颈组织中HPV16 DNA、HDAC1与P21waf的阳性率,比较HDAC1、P21waf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宫颈炎组、CIN 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HPV16感染阳性率逐渐增加、HDAC1表达逐渐增强(P均<0.05).HDAC1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及HPV16感染呈正相关(r=0.510,P<0.01),P21waf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及HPV16感染呈负相关(r=-0.468,P<0.01).HDAC1与P21waf的表达呈负相关(r=-0.349,P<0.05).结论HDAC1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P21waf可能参与阻止宫颈癌病变过程.HPV16能提高HDAC1的表达及降低P21waf的表达,从而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69例CINⅢ级宫颈锥切术后HPV感染患者,对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HPV感染一般无典型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仅在临床期才可明确,HPV转阴率为95.65%,治疗前后二代杂交捕获(HC2)值、阴道镜Reid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 CINⅢ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HPV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引起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宫颈癌和CIN患者经过手术等综合治疗,有部分患者检测HPV持续阳性,这部分患者的HPV转阴治疗可能会预防生殖道的肿瘤发生。2010-2013年,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对宫颈癌及CIN病变治疗后随访期  相似文献   

10.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玉华 《山东医药》2011,51(8):92-9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3例患者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阴道镜检查。结果 363例标本中,HPV感染阳性191例,占52.6%。宫颈炎组HPV感染率为27.2%,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为66.2%,CINⅡ级为71.0%,CINⅢ级为86.0%,宫颈癌组感染率为100%,HPV感染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P=0.000)。在191例感染者中,HPV的主要基因型依次为HPV-16、HPV-58、HPV-33、HPV-18、HPV-31和HPV-11。CIN组的多重感染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组(P=0.001)。结论 HPV感染及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筛查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报道1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6年,持续阴道流液1年,宫颈CINⅡ级,行宫颈切除,术后症状无改善,HPV(+),局部用雌激素软膏治疗后痊愈的阴道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由于人乳头瘤样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外阴阴道瘤样病变及癌变的主要病因,故建议对HPV(+)的妇女,在行全子宫切除术后仍应定期行阴道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黄石市620例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的关系,为宫颈癌防治及宫颈HPV疫苗研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5-01~2015-12在黄石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宫颈癌筛查女性6 500例,结合液基薄层细胞(TCT)、阴道镜和宫颈活检结果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HPV感染阳性率为25.23%;根据病检结果: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CINⅡ/Ⅲ级、宫颈癌HPV感染率分别为37.50%、60.00%、83.33%、100.00%。其中高危型HPV16(33.87%)、高危型HPV52(14.52%)、低危型HPV43(6.45%)、低危型HPV42(6.45%)所占比率最高,而单一感染占79.55%,≤30岁感染率为40.28%。结论黄石地区最多见的感染宫颈HPV亚型为高危型HPV16、HPV52及低危型HPV43、HPV42,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宫颈HPV的阳性率也随之增加,以单一感染为主。宫颈HPV感染有年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高危型HPV16/18阳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55例)、宫颈癌(20例)及高危型HPV16/18阳性和阴性的宫颈炎(各15例)组织中的IL-2 mRNA、IL-4 mRNA。结果显示,与高危HPV阴性及阳性宫颈炎组织、高危HPV阳性CINⅠ、CINⅡ组织相比,高危型HPV16/18阳性的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IL-4 mRNA的表达明显上升,IL-2 mRNA则明显下降,P均〈0.01。认为感染高危型HPV16/18的宫颈组织容易发展为CINⅢ甚至宫颈癌,其机制可能是局部细胞因子表达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并在妇产科门诊行宫颈活检和宫颈手术的患者122例,其中慢性宫颈炎2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28例、CINⅡ20例、CINⅢ29例,宫颈鳞癌23例。对其宫颈标本进行HPV DNA检测及p16INK4A蛋白的检测。结果 p16INK4A蛋白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46.43%、75%、82.86%、91.3%。随着宫颈病变的程度加重,p16INK4A蛋白的表达率逐渐上升,各级别宫颈病变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率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鳞癌中分别为22.73%、39.29%、55%、55.17%、73.91%,随着宫颈病变的程度加重,HPV的感染率也越来越高。并且各级别宫颈病变之间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宫颈病变HPV感染中以HPV16型最为常见,HPV的感染与p16INK4A蛋白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宫颈病变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与HPV感染率相关,若联合二者进行检测,对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患者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R-HPV阳性的58宫颈癌(宫颈癌组)、6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6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宫颈脱落细胞UU感染及负荷量情况.结果 宫颈癌组UU阳性41例(70.68%),CIN组为64例(78.12%),对照组为25例(41.67%);宫颈癌组、CIN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宫颈癌组、CIN组比较,P>0.05.宫颈癌组UU DNA> 106 copies/g 27例(65.85%),CIN组为34例(68.00%),对照组为6例(24.00%);宫颈癌组、CIN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宫颈癌组、CIN组比较,P>0.05.结论 在HR-HPV阳性的情况下,UU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立岩  仵妍  张爱荣 《山东医药》2005,45(33):68-69
宫颈癌在引起妇女癌症相关死亡的原因中仅次于乳腺癌.宫颈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多种与细胞增殖周期有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分子流行病学表明某些特定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浸润性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主要致病原因.本文对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何君梅  尹格平 《山东医药》2010,50(15):35-36
目的探讨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360例宫颈病变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宫颈炎/宫颈尖锐湿疣25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52例(其中CINⅠ12例、CINⅡ16例、CINⅢ24例),宫颈癌54例,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PV亚型,分析不同病变的HPV感染情况。结果本组HPV感染率为83.3%(300/360);宫颈炎/宫颈尖锐湿疣、CIN、宫颈癌高危型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危型(P〈0.01);高危型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不同宫颈病变中单一型感染率明显高于多重型感染率(P〈0.01),多重型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不同HPV亚型致病性不同。结论HPV亚型检测可用于宫颈病变的筛查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贵州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浸润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状态及其亚型分布。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技术对30例CIN(CIN组)、33例宫颈浸润癌患者(宫颈癌组)、60例自愿接受宫颈HPV感染筛查的妇女(对照组)进行HPV分型检测,所有受检者均来自贵州地区。结果 CIN组HPV阳性13例(43.33%),宫颈癌组19例(57.58%),对照组5例(8.33%)。CIN组、宫颈癌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CIN组共检出7种亚型HPV,均为高危型(HR-HPV),无多型HPV感染(M-HPV)。其中HPV16 7例,HPV31、52各2例,HPV18、33、53、58各1例。宫颈癌组检出5种亚型,亦均为HR-HPV,M-HPV3例。其中HPV16 11例,HPV534例,HPV58 3例,HPV18、59各1例。对照组检出7种亚型,HR-HPV中的HPV16、18、31、39、53、58和低危型HPV的HPV6各1例;M-HPV 1例。CIN组、宫颈癌组HPV16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HR-HPV感染与CIN(OR=8.412,95%CI为2.62~26.99)和宫颈浸润癌(OR=14.929,95%CI为4.74~46.98)紧密相关,且主要与HPV16感染有关(CIN:OR=17.957,95%CI为2.09~154.15;宫颈浸润癌:OR=29.500,95%CI为3.60~242.07),P均〈0.05。结论贵州地区CIN和宫颈浸润癌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HPV16为主要感染亚型。  相似文献   

19.
徐传花  曹佩霞 《山东医药》2008,48(2):102-102
研究表明,宫颈癌是由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发展而来,因此,早期筛查阻断这一进程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2006年6月~2007年8月,我们将液基细胞学检测(TCT)用于宫颈病变筛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小板数量在中老年宫颈癌患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研究其与宫颈癌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进行宫颈癌筛查和治疗的女性361例,年龄45~73岁,中位年龄62岁。根据是否感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分为HPV阴性组和HPV阳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数量是否有显著差异。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宫颈慢性炎症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或Ⅱ级组,CINⅢ级组,浸润性宫颈癌组,比较各组血小板数量是否有显著差异。在浸润性宫颈癌患者中,分析不同的组织分化程度、组织病理类型、肿瘤间质浸润深度、肿瘤体积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5年生存率与血小板数量是否相关。结果 HPV感染与否对血小板数量具有显著影响(P=0.000),其均值分别为HPV阳性组(250±55)×10~9/L,HPV阴性组(274±62)×10~9/L。以血小板数量判断是否感染HPV,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21,以253×10~9/L为判断标准,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56%。宫颈慢性炎症组、CINⅠ级或Ⅱ级组、CINⅢ级组和浸润性宫颈癌组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P=0.456)。在浸润性宫颈癌组中,治疗前血小板数量与肿瘤体积(P=0.003)、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00)、5年生存率(P=0.032)明显相关。血小板数量与FIGO临床分期(P=0.463)、宫颈癌的组织病理类型(P=0.782)、细胞分化程度(P=0.522)、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176)无关。结论血小板数量可作为是否感染HPV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