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花青素(procyanidine,PC)与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联合干预H9C2心肌细胞,对其凋亡率及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原花青素+缺血后处理组(PC+IPO组)。利用AO-EB染色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P-p38MAP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IPO单独和联合PC干预H9C2心肌细胞0、12h、24h后,各时间点IPO组和PC+IPO组细胞凋亡率均低于I/R组(P<0.01)。12h时,PC+IPO组细胞凋亡率低于IPO组(P<0.05)。对P-p38MAPK表达的影响:12h时,I/R组表达高于C组(P<0.01);PC+IPO组和IPO组表达低于I/R组(P<0.01),同时PC+IPO组低于IPO组(P<0.05)。结论 IPO单独和联合PC干预均可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起到心肌保护作用,并且PC联合IPO更有效。该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转染Klotho基因对H9c2(2-1)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培养H9c2(2-1)大鼠心肌细胞,建立模拟缺血再灌注模型,Fermentas转染试剂介导小鼠Klotho基因转染H9c2(2-1)大鼠心肌细胞。实验分4组: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转染Klotho基因组(Klotho组)、转染Fermentas转染试剂空载体组(Vehicle control组)。各组进行缺血再灌注后RT-PCR及免疫荧光法检测Klotho mRNA及Klotho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测定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及Klotho含量。结果 Klotho组较I-R组和Vehicle control组Klotho mRNA、Klotho蛋白表达明显增加,LDH、MDA明显降低,细胞活性高(P<0.01)。结论 Fermentas转染试剂介导的Klotho基因转染H9c2(2-1)大鼠心肌细胞可保护H9c2(2-1)大鼠心肌细胞、减轻H9c2(2-1)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环孢素A(CsA)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各组心肌组织中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浓度,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凋亡相关指标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结果:①与IR组相比,IPO组CK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降低(均P<0.01),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减少,CytC的胞质表达水平亦降低;②IPO组和CsA组在CK活性与MDA含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和CytC的胞质表达水平近似。结论:缺血后处理与CsA有类似的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TRIM24在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H9C2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首先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TRIM24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随后通过表达TRIM24验证其抗凋亡作用及分子机制,利用细胞核浆蛋白分离试剂盒提取细胞核和细胞质蛋白,并检测EndoG的核浆分布情况。结果首先确定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明显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而且TRIM24在凋亡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减少;过表达TRIM24通过调控BAX/BCL-2表达改善线粒体稳态,进而减少线粒体内凋亡相关蛋白EndoG的核转移,最终显著缓解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结论 TRIM24通过调控BAX/BCL-2表达改善线粒体稳态,进而减少线粒体内凋亡相关蛋白EndoG的核转移,最终显著缓解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140-3p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体外心肌细胞H/R模型,使用miR-140-3p mimics、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过表达质粒转染H9c2细胞。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iR-140-3p、CXCR4、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的激活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0-3p与CXCR4的靶向关系。相应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炎症因子、活性氧(ROS)的水平。[结果]体外H/R可抑制miR-140-3p的表达,上调CXCR4表达和JAK2/STAT3通路的磷酸化,诱导H9c2细胞凋亡而抑制H9c2细胞增殖,促进炎症因子和ROS的释放并上调LDH的活性。miR-140-3p可以通过靶向CXCR4 3′UTR抑制CXCR4表达,从而抑制JAK2/STAT3通路的磷酸化激活,抑制炎症因子和ROS的释放,下调LDH的活性,促进H9c2细胞增殖而抑制其凋亡。[结论]miR-140-3p可能通过靶向抑制CXCR4而抑制JAK2/STAT3通路,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心肌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 )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联合STZ诱导制成T2DM大鼠模型,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缺血再灌注组(A组)、正常大鼠缺血后适应组(B组)、糖尿病大鼠后适应组(C组).3组均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方法 ,全心停灌30 min,复灌60 min,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B、C组在再灌注开始前先给予再灌注10 s,全心停灌10 s,共6次循环的IPO.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印迹法测定心肌磷酸化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的表达.结果 正常离体大鼠心肌IPO干预后磷酸化Akt及GSK-3β的表达增强;而对T2DM大鼠给予IPO处理后磷酸化Akt及GSK-3β的表达无增强,去磷酸化GSK-3β表达增强.结论 IPO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而对T2DM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无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糖尿病状态下影响再灌注损伤救援激酶信号通路,导致GSK-3β活性(去磷酸化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五味子乙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及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H9c2大鼠心肌细胞株建立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及毒胡萝卜素内脂诱导的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模型,检测细胞活力,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评价五味子乙素对不同模型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影响;检测ATP及线粒体复合物活性水平,评价五味子乙素对细胞线粒体能量供应水平影响;检测谷氨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C及Caspase 3、Caspase 9表达,观察五味子乙素对线粒体完整性的影响。结果五味子乙素可有效抑制不同心肌细胞模型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减少心肌细胞谷氨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C及Caspase 3、Caspase 9水平,增加细胞ATP水平及呼吸链复合酶。结论五味子乙素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内质网应激反应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对不同模型导致的线粒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223-3p(miR-223)在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导致心脏重构中的作用及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只,雄性,miR-223缺陷小鼠,为miR-223缺陷组;野生型C57BL/6J,雄性小鼠,9只,为对照组,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拔出结扎线复制I/R模型。28d后测量小鼠体质量、心脏重量及胫骨长度,计算心脏重量与体质量比和心脏重量与胫骨长度比。收取心脏组织进行切片,Masson染色检测小鼠心脏肥大和纤维化情况。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用miR-223 mimic转染H9C2使其过表达miR-223后,缺氧/复氧刺激H9C2心肌细胞,检测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术后28d miR-223缺陷组小鼠心脏重量与体质量比和心脏重量与胫骨长度比明显增高(均P0.01),心脏纤维化增加[(5.16±2.11)vs.(13.19±1.96)%,P0.05];miR-223 mimic转染心肌细胞后,miR-223的表达水平上调218.59倍;体外培养心肌细胞miR-223过表达能显著降低ROS的释放[(22.42±0.78)vs.(18.62±0.62)%,P0.01]。结论:microRNA-223-3p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心肌梗死相关微小RNA(microRNA,miR)-678的功能及其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方法:利用H2C9心肌细胞建立缺血缺氧模型,研究H2C9细胞氧糖剥夺后miR-678的表达;利用细胞转染技术过表达miR-678,检测H2C9细胞增殖情况;在microRNA数据库中,寻找miR-678可能结合的下游靶基因的3'非编码序列,并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在H2C9细胞中导入外源性miR-678模拟物或者抑制剂,验证miR-678对靶基因的调控。结果:miR-678可促进H2C9细胞增殖,在心肌细胞缺血后下调;数据库检索发现miR-678序列能配对FoxP1基因mRNA的3'序列;在H2C9细胞中导入外源性miR-678模拟物能下调FoxP1蛋白,而导入外源性miR-678抑制剂能上调FoxP1蛋白。结论:缺血心肌细胞miR-678的表达水平下调,miR-678在心肌细胞中可能的下游靶点为FoxP1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RSV)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RSV组、RSV+JAK激酶抑制剂(AG490)组。尾静脉内注射RSV和AG490。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凋亡相关因子Bax及Bcl-2表达,westernblot检测JAK2、磷酸化JAK2(P—JAK2)及STAT3蛋白表达。结果: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外周血管内RSV治疗后,心肌组织凋亡水平(AI)及Bax表达水平显著低于I/R组,Bcl-2、P-JAK2及STAT3水平显著高于I/R组;而同时给予RSV及AG490预处理后,心肌AI及Bax表达水平较RSV组回升,Bcl-2、P—JAK2及STAT3水平较RSV组降低。结论:在缺血再灌注前,从外周血管给予RSV,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所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可能与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后,Toll样受体3(TLR3)的水平变化及其介导产生的I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RSV感染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并给予TLR3特异性抗体处理,分别于感染的4、8、12、16和24h后收集各组细胞。以未感染病毒的细胞为对照组。用Trizol提取细胞总RNA,半定量RT-PCR法检测TLR3、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β(IFN-β),RSVF蛋白的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 (1)RSV感染RAW264.7细胞后,TLR3、IFN-α、IFN-β、RSVF蛋白的mRNA表达量均升高且有时间依赖性,TLR3mRNA24h表达量是基础表达量的6倍多,IFN-α,IFN-βmRNA24h表达量是基础表达量的4倍多,RSVF蛋白mRNA是基础表达量的近1.8倍。(2)预先给予TLR3抗体处理以抑制TLR3受体后,再行RSV感染,IFN-α和IFN-β的mRNA表达量虽有升高,但较感染组相比均有下降,mRNA表达在12h后显著降低,且IFN-β的mRNA表达量下调更明显。但RSVF基因的mRNA表达在12h后升高有统计学差异,24h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RSV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后可上调TLR3表达,其活化细胞介导产生的I型干扰素起抗病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病毒的增殖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miR-21对HepG2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epG2细胞,并将细胞分为增强组、抑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Lipofectamine 2000和Hsa-miR-21 mimics (50 nm/L)、Lipofectamine 2000和Has-miR-21 inhibitor(100 nm/L)转染或者给予Lipofectamine 2000处理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异位基因2(BTG2)蛋白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使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结果 增强组细胞BTG2 蛋白表达水平最低,抑制组细胞BTG2 蛋白表达水平最高,对照组细胞BTG2蛋白表达水平强于增强组而低于抑制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细胞增殖率较增强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增强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与增强组或对照组比,抑制组细胞周期S期明显减少(P<0.05),而G2期则明显增多(P<0.05),与对照组比,增强组S期明显增加,而G2期明显较少(P<0.05);与增强组和对照组比,抑制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而与对照组比,增强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 miR-21可能通过直接靶向调控BTG2表达而影响HepG2细胞的生长,可能成为干预肝癌生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发作期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细胞周期及其调节蛋白的影响,揭示PS对CD4+、CD8+T细胞增殖周期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技术,通过体外PS干预,流式细胞仪测定经PS干预和未经PS干预的CD4+、CD8+T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和CD4+、CD8+T细胞内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7kip1、cyclinE、cyclinA、cyclinB的表达水平。结果哮喘患者CD4+、CD8+T细胞分别与PS体外共同培养后,加PS组的S期、G2/M期的CD4+T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0/G1期的CD4+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加PS组的S期CD8+T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2期的CD8+T细胞比例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0/G1期的CD8+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CD4+T细胞内p27kip1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4+T细胞内cyclinE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D4+T细胞内cyclinA、cyclinB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内p27kip1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内cyclinE、cycli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CD8+T细胞内cyclinB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通过抑制CD4+T细胞的正性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E、cyclinA、cyclinB的表达和上调其负性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7kip1的表达,抑制CD4+T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进而抑制CD4+T细胞增殖;通过下调CD8+T细胞内cyclinE、cyclinA的表达,上调p27kip1的表达,抑制CD8+T细胞DNA合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大鼠颈动脉内膜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干预组,每组各24只。干预组于手术前1周及术后给予白藜芦醇50 mg/kg灌胃,余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术后1、7和14天观察大鼠颈总动脉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和干预组7、14天管腔面积明显减小。与损伤组比较,干预组7、14天管腔面积明显扩大(P<0.01),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明显减小(P<0.01);干预组7、14天PCNA,PAPP-A表达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PAPP-A的表达,减轻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平滑肌的增殖,为临床白藜芦醇抗血管平滑肌增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H9c2细胞株在心肌缺氧/复氧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实验对H9e2细胞株进行缺氧/复氧,旨在引进一种操作、培养简便,可传代且功能与分离培养的原代细胞相似的大鼠心肌细胞株。方法培养的H9c2细胞随机均匀分为常氧对照组(NC组,6只)和缺氧/复氧组(H/R组,6只)。细胞置于含95%N2,5%CO2的三气培养箱内缺氧3h,置于含95%空气、5%CO2的CO2培养箱中进行复氧培养。台盼蓝染色记数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检测培养基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反映细胞损伤程度,并与在分离培养的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上进行的研究做对比。结果与常氧组相比,H9c2细胞缺氧/复氧处理后,存活率明显降低[(68.65±7.55)%比(91.95±9.13)%,P〈0.01],LDH漏出量增加[(132.38±24.07)U/L比(34.69±9.86)U/L,P〈0.01]。原代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处理后,LDH漏出量增加[(428.62±56.65)U/L比(116.02±23.01)U/L,P〈0.01]。结论H9c2细胞株具有与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相似的功能特性,易于分离培养,并可传代,在缺氧/复氧等实验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联合低血糖生成指数( LGI )及低血糖生成负荷( LGL )的饮食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湖南省长沙市金盆岭三真社区内三个不同小区,分别在各小区内随机抽取已确诊的T2DM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三个小区以抽签的形式随机分为全天饮食干预组(A组)、早餐饮食干预组(B组)及对照组(C组)。通过3个月分组干预,即保持患者原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指导A组患者一日三餐采用LGI及LGL的食物,B组仅早餐采用LGI及LGL的食物,而C组饮食不作要求,比较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多个独立样本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干预前后三组的 HbA1c 均有改善(均 P <0.05),其中 A 组 HbA1c 改善优于 B、C 组(H =26.749,P <0.0167);干预前后三组的HDL-C均有所下降(均P<0.05),其中A组患者的HDL-C下降幅度大于B组及C组(H=12.671,P<0.0167);干预前后三组的TG均有改善(均P<0.05),其中A组、B组的TG改善优于C组(H=14.921,P<0.0167)。结论联合LGI及LGL饮食干预能有效改善T2DM患者HbA1c、HDL-C及TG,其中全天饮食干预较早餐饮食干预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Eca-109细胞分别与0、10、20、40μmol/L的Res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测定Res对Eca-10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采用RT-PCR法检测Eca-109中的VEGF mRNA。结果随着Res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Eca-109细胞生长抑制率增加(P均〈0.05),VEGF mRNA表达量降低(P均〈0.05)。结论Res可抑制Eca-109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与抑制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宿主HeLa细胞Fas蛋白和FasL蛋白的变化,探讨翻白草油的抗RSV作用。方法用RSV感染宿主HeLa细胞,采用Reed-Muench法求出RSV对细胞半数感染量(CCID50);将翻白草油与HeLa细胞共孵育,MTT法检测翻白草油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选取最大无毒浓度的翻白草油和100CCID50的RSV病毒进行抗病毒试验,在药物4种作用方式下(对RSV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在生物合成阶段对RSV病毒的作用,对RSV病毒吸附的作用,药物预处理作用),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宿主HeLa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 RSV培养液对HeLa细胞中的毒力为105.8 CCID50/L;翻白草油对HeLa细胞的最小毒性浓度是0.10mg/L。翻白草油(除药物预处理作用方式外)Fas蛋白和FasL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1.851±0.022、1.830±0.044、1.801±0.038和1.832±0.034、1.767±0.022、1.816±0.024,RSV病毒对照组荧光强度分别为2.112±0.048和1.904±0.025,翻白草油(除药物预处理作用方式)组与病毒组比较,宿主HeLa细胞Fas蛋白和FasL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翻白草预处理组Fas蛋白和FasL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2.098±0.075和1.882±0.055,与RSV病毒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翻白草油在直接灭活阶段、病毒复制阶段、病毒吸附阶段的抗RSV作用与调节宿主HeLa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益气化痰清毒方煎剂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水平的影响及其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心肌细胞株(H9C2) MI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中药煎剂(药物为黄芪、党参、毛冬青等),取4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空白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完成灌药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各组动物血清MIF浓度;制备各组含药血清,分别干预经33 mmol/L葡萄糖处理后的H9C2心肌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各组细胞MIF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低、中、高剂量药物干预的大鼠血清MIF浓度均呈减少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高糖处理的H9C2细胞MIF表达明显增加,在含药血清干预后MIF表达明显减少,且各组含药血清对MIF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显著(P<0.0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MIF表达呈减少趋势.结论 益气化痰清毒方可降低大鼠血清MIF浓度,其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H9C2心肌细胞MIF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2型DM患者16例和对照组19例,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诱导分化培养7d后,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别鉴定贴壁细胞为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检测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2型DM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减少[(3.1±1.2)×10^5]:[(3.9±1.1)×10^5],P〈0.05。且2型DM患者外周血EPCs黏附能力[(50±15):(60±11)细膨×200视野,P〈0.05],增殖能力[(0.170±0.056):(0.225±0.071)OD值,P〈0.05],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均明显受损。结论2型DM患者外周血EPCs的数量减少,且其增殖、黏附和血管生成能力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