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在重症婴幼儿应用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儿童重症病房64例婴幼儿经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入PICC,实施置管、置管维护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结果 患儿均置管成功,一针穿刺成功率92.19%;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12.50%,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为5~27 d。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并进行有效管理,可为重症婴幼儿治疗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路,满足其静脉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穿刺架引导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作用。方法 124例患者在超声穿刺架引导下沿颈内静脉置入三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124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且无明确并发症。结论 超声技术与穿刺架引导的结合使得颈内静脉置管变得安全、方便、快捷,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和穿刺失败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四种不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并行临床分析.方法 132例患者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术,分为A组(36例)经撕脱鞘置入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B组(36例)颈外静脉切开置入导管;C组(32例)通过引导钢丝并逐层扩张后直接置入导管;D组(28例)采用颈内静脉切开置入导管.结果 A、B、C、D四组透析前后肌酐、尿素氮水平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尿素清除指数均达标,A、B、D三组透析中血流量、回血静脉压、尿素清除指数以及导管留存时间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C组中上述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未非随机分组相关.四组手术后未出现大出血及感染相关并发症,B、C两组各出现1例导管异位情况.结论 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推荐首选经典撕脱鞘置管,该方法安全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其次是颈内静脉切开置管,通过引导钢丝逐层扩张后置管适用于皮下组织疏松、脂肪层少的患者.而颈内静脉切开方法置管是在没有超声学指引下临床穿刺失败后的补救方法,但该方法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故临床不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在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差异.方法 将53例行心脏外科或消化道手术的患儿(0~36个月)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U组,28例)和体表定位组(L组,25例).前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者使用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置管术.记录两组成功率、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U组一次成功率为96.43%,明显高于L组的80% (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U组仅3.57%,明显低于L组28%(P<0.01),同时U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L组(P<0.05),穿刺次数明显少于L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应用于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迷你中线导管置管方法。方法 将130例拟行迷你中线导管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法,导管留置于前臂浅静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迷你中线导管置管,导管留置于上臂静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对照组64例、观察组63例完成研究。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96.83%)显著高于对照组(85.94%);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下迷你中线导管置管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CVC置管的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对照组112例行常规CVC置管,超声组128例在超声导引下行CV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穿刺时相关并发症(误穿动脉、血肿、臂丛神经异感、气胸血胸、交感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超声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19%,置管总成功率为100%,穿刺时误穿动脉、血肿、臂丛神经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36%,置管总成功率为92.86%,穿刺时误穿动脉、血肿、臂丛神经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5%、8.92%、5.36%;超声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0.63%、84.38%,对照组67.85%、51.79%。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CVC置管相比,超声导引下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患者置管时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盲探法与超声引导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的区别.方法:将60例需行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术的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的穿刺时间、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穿刺所用的时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具有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在经锁骨下静脉人路置入植入式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63岁,体重41~70 kg,身高150~168 cm,ASA Ⅰ或Ⅱ级,拟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植入式输液港行长期输液及化疗,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脉冲注射冰盐水实验的方法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超声组(U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X线摄片进行导管定位.计算两组患者首次置入成功率.结果 U组患者术后X线摄片显示输液港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未发生导管偏离进入颈内静脉的现象,首次置入成功率100%.C组术后X线摄片显示有6例患者的输液港导管发生了偏离,进入颈内静脉,需回手术室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重新穿刺置管,首次置入成功率80%.U组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是经锁骨下静脉正确放置植入式输液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在经锁骨下静脉人路置入植入式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63岁,体重41~70 kg,身高150~168 cm,ASA Ⅰ或Ⅱ级,拟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植入式输液港行长期输液及化疗,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脉冲注射冰盐水实验的方法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超声组(U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X线摄片进行导管定位.计算两组患者首次置入成功率.结果 U组患者术后X线摄片显示输液港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未发生导管偏离进入颈内静脉的现象,首次置入成功率100%.C组术后X线摄片显示有6例患者的输液港导管发生了偏离,进入颈内静脉,需回手术室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重新穿刺置管,首次置入成功率80%.U组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是经锁骨下静脉正确放置植入式输液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置管与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心脏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一种新的途径行颈内静脉置管,Ⅱ组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位置,并均于术后x线摄胸部平片.结果 Ⅰ组穿刺总成功率100%,一次穿刺成功率93.33%,均显著高于Ⅱ组(93.33%和60.00%)(P<0.01),Ⅰ组患者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新的穿刺方法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在经锁骨下静脉人路置入植入式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63岁,体重41~70 kg,身高150~168 cm,ASA Ⅰ或Ⅱ级,拟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植入式输液港行长期输液及化疗,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脉冲注射冰盐水实验的方法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超声组(U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X线摄片进行导管定位.计算两组患者首次置入成功率.结果 U组患者术后X线摄片显示输液港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未发生导管偏离进入颈内静脉的现象,首次置入成功率100%.C组术后X线摄片显示有6例患者的输液港导管发生了偏离,进入颈内静脉,需回手术室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重新穿刺置管,首次置入成功率80%.U组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是经锁骨下静脉正确放置植入式输液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体表解剖法比较、探讨术前超声定位与术中动态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用于急诊血液透析患者的价值。方法:拟行急诊血液透析患者90例,ASAⅡ~Ⅳ级,随机分为3组,(n=30),所有患者均去枕平卧,头左偏30°体位,于环状软骨平面穿刺。A组:体表解剖法组,依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右颈内静脉中路法穿刺置管。B组:超声定位组,术前超声定位,并标记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C组:超声动态引导组,使用便携式彩超定位,全程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分别记录穿刺次数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早期穿刺并发症等情况。结果:C组1例失败,B组有2例失败,A组5例失败。与A组比较,C组穿刺次数少(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高(P〈0.01),无误穿动脉(P〈0.05),但穿刺时间最长(P〈0.05)。与B组比较,C组操作时间更长(P〈0.05)。结论:急诊血液透析患者右颈内静脉穿刺前常规超声定位,有利于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对于解剖变异或穿刺困难者宜采用超声实时引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体会。方法将70例拟行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行传统体表定位穿刺置管。观察2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完成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及误穿动脉、血肿形成和引起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和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穿刺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B型超声定位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附28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方法 回顾我中心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B型超声定位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3%(284/286),置管成功率为100%(286/286); 穿刺时间50 s~12 min,平均106.8 s; 带管时间5~64 d,平均13 d; 未出现血气胸、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适用于各级别医院.在颈短肥胖,被动体位情况下,B型超声定位下置管优势大于传统的盲探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置管法.  相似文献   

15.
两种超声截面引导下行肝切除术颈内静脉穿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横截面视图和纵断面视图下引导颈内静脉穿刺对行肝切除术颈内穿刺成功率、定位时间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肝切除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横截面视图组(A组)和纵断面视图组(B组),分别采用横截面视图和纵断面视图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超声引导定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首次及二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超声引导定位时间[(8.1±1.4) min]显著低于B组[(15.9±3.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横截面视图和纵断面视图超声引导用于肝切除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接近,但横截面视图法可有效缩短超声引导定位时间,而纵断面视图法则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颈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穿组(41例)和颈穿组(48例),颈穿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穿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颅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减少静脉穿刺失败率及静脉炎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60例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PICC置管,对照组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CVC),比较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并发症等。结果与CVC相比较,PICC组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较高,穿刺时间明显较短,导管留置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VC置管相比,PICC安全简便、置管时间长,且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8.
正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包括误伤动脉、气胸、血胸、血肿和导管位置异常等,其发生率可高达10%,颈内静脉置管失败率可超过19%[1,2]。如何提高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在麻醉后使用呼气末正压可以提高颈内静脉充盈度,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3]。但对于清醒患者能否通过Valsalva动作提高穿刺成功率,文献报道很少。本研究拟  相似文献   

19.
体表定位穿刺失败后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时,应用超声引导的时机、准确性、成功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统计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450例患者,探讨超声介入的时机,寻找体表定位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影响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与血流量的因素.结果 共计穿刺450例患者,其中23例常规体表定位穿刺失败,占5.1%;失败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22例,改股静脉置管1例.超声检查发现体表定位穿刺失败的原因包括:①右颈内静脉缺如;②右颈内静脉位置变异:靠外、靠上、靠下,以靠外侧多见,占34.7%,1例位置较深;③重症患者因体位不合适导致穿刺不成功者占21.7%.结论 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易行,其临床普及应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对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需行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66例,随机分为2组,即超声引导组与对照组。超声引导组(188例)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178例)根据体表标记盲探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2组之间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188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188/188);对照组178例患者中有5例置管失败,置管成功率为97.1%(173/1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声引导组有181例(占96.2%)患者一针穿刺成功,对照组有95例(占53.3%)患者一针穿刺成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引导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误伤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及气胸,对照组有12例患者误伤动脉,5例发生血肿,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无患者发生气胸。结论超声引导可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