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骨质增生与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进 《现代康复》1999,3(5):606-606
颈椎病叉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囊出.进而继发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颈部软组织等.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笔试图通过100例已确诊。  相似文献   

2.
熊国才 《现代康复》1999,3(12):1503-1503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加关节松动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该方法与传统的颈椎牵引加手法复位对照观察。结果;该法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疗法.且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该法是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颈椎曲率指数与颈椎夹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如何正确评价颈椎曲率是脊柱外科医生所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Ishihara法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和颈椎(C2-7)夹角较多。目的:通过应用Ishihara指数法与C2-7,夹角法测量颈椎曲率,研究两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研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对象:2002—07/2003—07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方法:对63名颈椎病患者的侧位X射线片进行观察测量。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患者CCI和颈椎夹角。②CCI与颈椎夹角及年龄的关系。次要结局:①CCI与颈椎夹角回归方程。②不同性别CCI及颈椎夹角的比较。结果:CCI(Ishihara法)平均为10.1(SD,11.6),颈椎(C2-7)夹角平均为17.5&;#176;(SD,13.5),两种方法明显相关(P&;lt;0.01)。两种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结论:CCI(Ishihara法)与颈椎(C2-7)夹角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颈椎侧弯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侧弯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颈椎中立位及侧弯位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自C3椎体上缘至C7椎体下缘的横断面扫描,并在C3/4、C4/5、C5/6、C6/7椎间孔斜45°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椎间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截面面积,比较侧弯时颈椎间孔形态的变化。结果:侧弯时侧弯侧颈椎间孔截面面积因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及下前后径的减小而减小13.07%,对侧因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及下前后径的增大而增大19.84%,C3/4椎间孔面积变化率与C3/C4间侧弯角度存在相关性。结论:侧弯可影响颈椎间孔的形态,且相互间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此结果对颈椎病,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颈椎牵引的潜在性危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牵引疗法可用于多种颈椎疾患的治疗 ,其主要治疗机制是解除紧张或痉挛的骨骼肌、制动、增加椎间隙和扩大椎孔。因而 ,颈椎牵引疗法可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病和颈项部肌肉痉挛等[1] 。一般说来 ,颈椎牵引疗法安全可靠。如果掌握得当 ,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反之 ,可造成患者的医源性损害[2 ] 。由于颈椎牵引疗法的基本作用机制多为推测 ,加之一些医生不熟悉颈部疾病的病理特征 ,特别是牵引状态下中枢神经的变化 ,因而时有颈椎牵引失误的临床报告[3、4 ] 。本文作者就颈椎牵引的潜在性医源性损害作一分析 ,以期为本疗法…  相似文献   

6.
李垠  栾金达 《临床医学》1996,16(8):33-34
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我院自 1992年12月~1995年12月采用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用棘突骨支撑植骨防止再关门的方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获得了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0岁,平均45.6岁。15例患者术前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压,表现四肢无力,麻木,有束带感。肢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加关节松动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 该方法与传统的颈椎牵引加手法复位对照观察。结果:该法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疗法,且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该法是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旋转对颈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 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颈椎中立位及旋转位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自C3 椎体上缘至C7椎体下缘的横断面扫描 ,并在C3~ 4、C4~ 5、C5~ 6、C6~ 7椎间孔斜 45°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椎间孔的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及截面面积 ,比较旋转时颈椎间孔形态的变化。结果 旋转时旋转侧颈椎间孔截面面积减小 ,对侧椎间孔截面面积增大 ,C3~ 4椎间孔面积变化率与C3 、C4间旋转角度亦存在相关性。结论 旋转可影响颈椎间孔的形态 ,且其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结果对颈椎病 ,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椎正常关节活动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四十年来人们对颈椎的活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有些是在尸体解剖标本上进行,大多数是在活体上进行的。常规方法是X 线拍片,但具体方法各异。亦有人用X 线电影照相术,能更精确地描述脊椎活动的类型。但目前尚无人进行不同年龄的大样本的调查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对不同性别、年龄的正常人群的颈椎活动进行群体研究,以期发现一种较运用常规X 线拍片法更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骨科颈椎骨折、颈椎术后或颈椎病变需行颅骨牵引的患者卧床时,必须垫高肩部,保持双肩和颈部的牵引平衡,又要保持颈椎生理屈度的过伸位。对此我们制作了一个颈椎牵引垫板,经过六年的临床实践,对保持颈部制动牵引,达到了复位要求和牵引效果,在方便病人仰卧位护理上取得了显著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方法:将6具新鲜人C2~ 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 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 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 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相似文献   

12.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方法:将6具新鲜人C2~ 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 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 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 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 ,因颈椎半脱位 ,2月 2 7日就诊于某医院 ,行牵引等治疗 ,症状好转 ,数十日后 ,患者发觉长时间站立后略感头痛 ,于 3月 31日到某附属医院就诊 ,诊断为颈椎1、2 节半脱位 ,4月 16日行手术复位 ,手术中医生向家人通告手术不顺利 ,后下发病危通知 ,经抢救治疗 ,现患者四肢瘫痪 ,双目失明 ,并有其他症状。住院经过 :患者住院后查体 :神志清 ,步入病房 ;颈椎1、2 棘突压痛 ,颈椎伸屈、侧弯受限 ;四肢肌力V级 ,活动自如 ,肌张力正常。颈椎摄片及CT示 :颈椎1、2 半脱位。术前患者行颈椎牵引 ,四肢无疼痛、麻木。院方认为有手术指征 ,遂将…  相似文献   

14.
石道原  饶书城 《华西医学》1989,4(3):317-319
我科自1986.3~1988年底治疗OPLL27例。7例症状较轻,经牵引、颈部制动后4例减轻,3例无变化。20例应用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40分,平均输血315ml。18例随访6月~2年9月,10例症状完全或接近完全消失,7例明显改善,无术后神经症状加重者。着重讨论了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优点和方法,并与其他术式相比较。  相似文献   

15.
背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失稳具有较高的风险,研究分析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确定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失稳颈椎的可行性及可靠性.目的:深入分析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为失稳颈椎的固定治疗提供重要数据参考信息.方法:对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失稳颈椎的生物力学、形态学、临床随访试验以及对颈椎肿瘤所致颈椎失稳的固定作用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确定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失稳颈椎固定作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无论从生物力学及形态学,还是从临床应用的角度都显示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治疗颈椎失稳可靠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不稳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将32例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围术期整体护理措施。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加强术前、术后护理,重视术后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命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做好术前、术后的整体护理有助于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颈椎曲率指数与颈椎夹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如何正确评价颈椎曲率是脊柱外科医生所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Ishihara法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和颈椎(C2~7)夹角较多.目的通过应用Ishihara指数法与C2-7夹角法测量颈椎曲率,研究两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研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对象2002-07/2003-07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方法对63名颈椎病患者的侧位X射线片进行观察测量.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患者CCI和颈椎夹角.②CCI与颈椎夹角及年龄的关系.次要结局①CCI与颈椎夹角回归方程.②不同性别CCI及颈椎夹角的比较.结果CCI(Ishihara法)平均为10.1(SD,11.6),颈椎(C2~7)夹角平均为17.5°(SD,13.5),两种方法明显相关(P<0.01).两种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结论CCI(Ishihara法)与颈椎(C2~7)夹角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颈椎间孔形态及颈椎间孔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 ,以退行性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亦随之增加。有调查证明 :5 0岁左右的人群中 ,2 5 %患过或正在患颈椎病 ,至 60岁则达 5 0 % ,而 70岁后患病率几乎为百分之百。颈椎间孔狭窄是颈椎病 (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 )的病因之一 ,亦可导致临床上的各种症状。本文就颈椎间孔形态及颈椎间孔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颈椎间孔的解剖特点颈椎间孔略呈倒置的泪滴状[1] ,上部较宽 ,下部较窄 ,中部较小。Humphreys等[2 ] 将其描述为葫芦状。颈椎间孔由上、下相邻的椎弓根 ,后侧的关节柱、黄韧带及前部的椎骨后外侧、椎间盘和…  相似文献   

19.
颈椎牵引时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倪国新  苏力 《中国临床康复》2002,6(4):487-487,497
目的 通过研究正常人颈椎应变与牵引时间之间的关系,探讨颈椎牵引的合适治疗时间。方法 20例健康男性行颈椎牵引,每分钟测量一次颈椎的应变,并作出应变-时间关系曲线图。结果 在牵引开始阶段(0-5min),应变增加迅速,此后逐渐减慢并保持稳定,大约18min后,庆变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 颈椎牵引时间不应太长,15-20min可能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通常把环枢关节至第三颈椎称为高位颈椎。高位颈椎损伤分为骨折和脱位,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只有早期明确损伤部位和程度,才能为临床的正确及时治疗提供依据。但由于特殊解剖关系,常规X线检查很难达到这一目的,CT和MRI可以准确显示损伤部位和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依据。1损伤类型[1~3]损伤分为骨折和脱位两种类型。骨折包括寰椎骨折和枢椎骨折。寰椎骨折又分为前弓、后弓、爆裂及侧块骨折四型。枢椎骨折分为齿状突、椎体、关节突间及棘突凤折四型。脱应分为寰枕关节脱位、寰枢关节脱位、C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