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观察网络信息支持对骨科疾病出院患者进行延续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在骨科住院的120例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网络支持组在常规出院健康宣教的基础上,由延续护理小组成员利用网络信息支持对出院患者进行出院后护理,对照组延用常规的出院教育。后续护理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服药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结果网络支持组患者3个月复查时,疼痛强度优于对照组(P<0.05);服药依从性得分为(5.39±1.58)分高于对照组(4.37±1.26)分,差异显著(P<0.05);康复依从性得分为(51.06±1.53)分高于对照组(32.68±1.82)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运用网络信息支持对骨科疾病患者进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入院后,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或手术治疗,对照组于出院前行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6个月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药物和治疗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半年内复发情况。结果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药物和治疗依从性较出院时明显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6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BI)、Fugl-Meyer及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均较出院时明显增加,但观察组增加程度更大。观察组出院后半年内复发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2%(P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加速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在卒中复发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出院后入社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指导及常规护理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行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社区综合护理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血压控制良好率81.2%、康复有效率89.6%,对照组分别为46.7%、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9、6.242,均P0.05);干预组残疾率45.8%、卒中复发率2.1%,对照组分别为70.0%、2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9、5.227,均P0.05)。结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良好率和康复有效率,降低其残疾率和卒中复发率,是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与康复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级甲等医院采用卒中单元医疗模式并在康复中加入针刺治疗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将246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传统治疗组)。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疗效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27.6±6.2)分,对照组(28.5±5.4)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分别为(18.3±6.7)分和(23.2±6.3)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近期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总有效率(78.57%)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观察组(37.30%)低于对照组(69.1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级甲等医院以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管理治疗脑卒中病人。并在康复治疗中加入中医针刺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65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和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护理后HAMD评分和SS-QOL评分分别为(12.1±2.4)分、(195.8±4.9)分,对照组护理后HAMD评分和SS-QOL评分分别为(16.5±2.2)分、(152.6±5.3)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其心理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对比分析,比教HbA1C、LDL、TG、HDL、TC、PLT、Fib、BMI、高血压及吸烟史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TC、BMI、PLT及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A1C、LDL、TG、HDL、Fib及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DL、TG、TC、HDL、Fib、BMI均超过正常值范围。结论: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脂和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是减缓脑卒中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4C延续性护理方案在血管内治疗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7例血管内治疗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47)和干预组(n = 50),对照组采取常规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4C延续护理。干预3个月后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 - QO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康复依从性量表比较实施后的效果。结果 (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SS - QOL)总分分别为(202.50±43.61)和(162.32±36.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Barthel指数得分及康复依从性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4C延续护理方案能够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康复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增强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人非风湿性心房颤动(NRAF)的临床特点和NR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NRAF老年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69.39%VS52.36%,P〈0.05);卒中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22.45%VS10.47%,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者(24.82%VS14.14%,P〈0.05);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者(26.26%VS10.53%,P〈0.05);在119例轻度左房增大(内径31-40mm)患者中,二尖瓣返流(MR)者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无MR者(4.76%VS26.53%.P〈0.05)。结论老年人NRAF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持续性房颤,轻度左房增大伴MR的NR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内科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出院指导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出院后3个月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以及服药依从性。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SBP、舒张压DBP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出院患者的血压水平,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罗晓萍  白利 《职业与健康》2013,(21):2894-289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住院治疗的135例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治疗组68例,2组创面均采用常规VSD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VSD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将2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VSD维持时间、敷料更换次数、创面闭合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86.57%,VS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0%,VSD敷料持续时间为(5.3±0.6)d,VSD敷料更换次数为(3.7±0.1)次,创面闭合时间为(21.3±4.3)d;治疗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8.53%,VS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1%,VSD敷料持续时间为(10.1±0.2)d,VSD敷料更换次数为(1.1±0.2)次,创面闭合时间为(12.5±2.7)d。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V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节约治疗成本,减少护士工作量,缩短创面闭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药护人员协作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持续性干预的效果,为提高老年患者慢性疾病预后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将某院老年科和呼吸科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和药学服务,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上对患者住院和3个月随访期间提供全程医药护服务,出院后3个月后测评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再次入院及用药依从性情况。结果出院3个月后,干预组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值为(21.97±11.24)分,对照组为(27.69±11.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5);干预组患者再次入院率(11.86%)较对照组(34.4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P〈0.01);干预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好(79.66%)较对照组(48.2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P〈0.01)。结论实施持续性医药护人员协作干预模式能有效地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其再次入院率,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值得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干预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72例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36例)和单用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36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在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评定疗效;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观察治疗6,12个月后的服药依从率及抑郁症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完成8周疗程的有34例、对照组有32例.治疗4周后HAMD、HAMA评分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2±4.3)分比(14.8±5.1)分,(13.3±4.8)分比(16.4±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4.1% (32/34)比75.0%(24/32)、85.3% (29/34)比59.4%(19/32)、82.4% (28/34)比50.0%(1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研究组治疗6,12个月后服药依从率分别为94.1%(32/34)及85.3%(29/34),对照组分别为71.9%(23/32)及53.1%(17/32),研究组服药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6,12个月后进行观察,研究组复发率分别为8.8%(3/34)及14.7%(5/34),对照组分别为18.8%(6/32)及46.9%(15/32),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更快地改善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助于糖尿病治疗.  相似文献   

13.
钟守英 《现代保健》2013,(11):70-7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行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150例社区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系统干预6个月。结果:干预后患者行为改善、服药依从性比干预前明显增高(51%~88%),血压由干预前的(162.3±8.9)/(107.1±9.3)mmHg降低到干预后的(131.3±8.5),(81.5±7.7)himHg(P〈0.05或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生活行为及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循证护理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16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为两组各80例,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依从性及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NORS-30评分(35.2±12.7)显著低于对照组(40.5±19.4),依从率(81.3%)显著高于对照组(60.6%),健康教育满意度(96.3%)显著高于对照组(8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回归社区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将284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43例)和对照组(141例),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综合干预,持续1年;对照组仅进行门诊随访。在入组时、半年未、1年末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精神分裂症社会支持量表(SS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人组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SRS、PAN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1年后,干预组SSRS总分(32.85±12.18)、客观支持分(9.15±4.18)、主观支持分(16.92±7.34)、对支持的利用度(6.77±2.09)均高于对照组(31.05±8.35、7.77±4.36、13.46±7.87、6.23±2.1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组PANSS评分(38.88±9.58)、阳性量表评分(7.40±1.12)、阴性量表评分(11.32±5.92),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20.16±5.19)均低于对照组(46.88±16.37、8.60±3.19、13.52±7.81、24.76±8.08),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复发率18.18%(26例)低于对照组34.75%(49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0.03,P〈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有利于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回归社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早期护理干预中应用奥瑞姆自理理论的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89医院2010年2月到2011年2月间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50例患者应用奥瑞姆自理理论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常规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晓评分为(67.3±4.6)分,干预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晓评分为(83.2±3.2)分,常规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晓评分明显的低于干预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晓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常规组和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分别为(67.7±5.3)、(68.1±5.1)分;干预前常规组和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常规组和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分别为(71.3±5.5)、(84.6±4.7)分;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常规组和干预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7.5±1.1)、(6.0±0.6)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早期护理中应用奥瑞姆自理理论进行干预是可行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认识,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其依从性的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的应用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68例患者住院期间有67.9%(250/368)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在高危、极高危Ⅱ及极高危I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8.1%(18/64)、44.1%(30/68)和72.3%(136/18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颈动脉易损斑块(OR=5.308,P=0.000)及糖尿病病史相关(OR=1.789,P=0.032)。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6%(82/363),出院医嘱规范者用药依从性高。结论他汀类药物应用与指南存在差距,标准出院医嘱能够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围术期血脂水平变化与状态焦虑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7例;对入选患者围术期4个时间点(入院第2天、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及出院当天)的状态焦虑水平和血脂含量进行测定;并运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给予评价;分析、比较患者血脂水平与状态焦虑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①状态焦虑(分):患者入院第2天处于较高水平(49.17±6.35);与前者比较,手术当天(53.12±5.69)明显上升(P〈0.05);而术后第3天(48.29±4.52)下降(P〈0.05);出院当天(43.90±4.17)进一步下降(P〈0.01)。②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含量(μg/L):患者入院第2天OX—LDL含量为(464.2±79.6);与前者比较,手术当天(487.4.2±81.4)明显上升(P〈0.05);而术后第3天(459.9±81.4)下降(P〈0.05);出院当天(433.9±78.1)进一步下降(P〈0.01)。③血脂含量(mmol/L):患者入院第2天均超出正常值范围;与前者比较,手术当天TC、TG及LDL—C明显上升,HDL—C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第3天TC、TG及LDL-C下降,HDL-C上升(P〈0.05);出院当天TC、TG及LDL-C进一步下降,HDL-C进一步上升(P〈0.01)。结论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围术期血脂水平与状态焦虑水平关系密切,提示在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前、术中及术后对患者要开展综合心理治疗与整体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护理因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行LC治疗的患者术后进行综合护理,于术后24 h、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进行评分,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并在患者出院时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术后24 hVAS评分为(5.53±0.56)分,术后72 h VAS(2.02±0.29)分,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呕吐、切口渗血以及胆漏,发生率分别为6.0%、4.0%、4.0%;平均住院时间为(6.3±1.2)天;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0%。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析商丘市缺血性脑卒中中青年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在商丘市3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的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二级预防依从性达标情况,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493例患者,失访104例,最终纳入1 389例;年龄为18~59岁,平均年龄为(50.83±6.27);男性794例,女性595例。二级预防依从性达标率48.52%(674/1 389)。用药、血压、血糖达标率较高,分别为66.16%、62.63%、61.41%,体育锻炼、吸烟、健康饮食的达标率较低,分别为46.44%、46.00%、4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957)、文化程度(OR=1.526)、婚姻状况(OR=1.279)、职业(OR=1.327)、社会支持(OR=2.364)、压力知觉(OR=2.521)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商丘市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依从性达标率不高,可针对年龄、文化程度、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