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胆囊炎的常见临床症状为右胁疼痛。对其治疗,在临床中,将此分为肝胆郁滞、胆腑闭阻、寒凝肝胆、肝胆阴虚、胆腑湿热、肝胆气虚、瘀阻胆络等证型。相应使用疏肝利胆、利胆通腑、辛温散寒、养阴柔肝、清利湿热、补气缓急、活血化瘀等方法,常能获得较好疗效。但对一些日久顽固不愈者,需在此基础上辨证用药。1 肝胆郁滞  疏肝利胆合用威灵仙辛散止痛。症见右胁疼痛阵作,痛而且胀,并向右侧肩背放射,遇神情不乐时明显,或伴胸闷善太息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木香、郁金、延胡索,以疏肝利胆止痛;加用威灵仙30g ,以辛…  相似文献   

2.
胆囊炎的常见临床症状为右胁疼痛。对其治疗,在临床中,将此分为肝胆郁滞、胆腑闭阻、寒凝肝胆、肝胆阴虚、胆腑湿热、肝胆气虚、瘀阻胆络等证型。相应使用疏肝利胆、利胆通腑、辛温散寒、养阴柔肝、清利湿热、补气缓急、活血化瘀等方法,常能获得较好疗效。但对一些日久顽固不愈者,需在此基础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3.
刘强  纪春玲 《当代医学》2011,17(25):157-158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中医学称之胆胀病。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胆病,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缓急为要点。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共分为肝胆气郁、气滞血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阴虚郁滞、阳虚郁滞六个证型进行中医治疗。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及情志方面的调摄。  相似文献   

4.
融西医辨病与中医辩证于一体,病证合论分型定方,治疗110例胆石病、胆囊炎取得罗好疗效,90%的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湿热淤郁肝胆,郁热炼石为主要病因病机;热、能、黄为主要临床特点。病证求病机,治疗应通利疏泄瘘顾;将急重发作以类症为主者定为肝胆湿热型,自拟之三黄三金剂胆有化汤以通为主;相对轻缓稳定的慢性体虚者归肝郁脾湿型,自拟三金紫与六君汤以疏为主。临床验证“三金”特有的药理疗效;大黄通腑利胆,确有“痛  相似文献   

5.
我院中医科遵循“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近年来治疗消化、泌尿系统急症病例,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其病多由食积、火郁、虫积、痰浊、湿热所致。常用治法有:通腑导滞、通腑泄热、清热通淋、疏肝利胆、降逆和胃等。1.清热通腑、祛瘀止血法,常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症。病例1,男,60岁。因间歇性中上腹不适伴黑便3天后以“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素有胃疾,3天前因过度劳累复加饮酒而…  相似文献   

6.
陈志明 《右江医学》2002,30(6):532-532
目的 :通过以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 3 5例 ,总结出本病病机多为湿热蕴结 ,气滞血瘀而致肝失条达 ,胆失疏泄郁而化热久煎成石 ,病理变化主要为湿热热毒 ,痰瘀凝结 ,治疗重在疏、通、化、理 ,祛邪为先导 ,一窍通而百窍通 ,利胆排石汤疏肝利胆 ,清化湿热毒邪 ,化石溶石 ,通腑泄浊兼备 ,药证相合 ,因而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难治病之一,属于胃癌前病变,病情多受情志变化影响。李佃贵首创"浊毒理论",认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犯脾胃,或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血不足等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浊毒内蕴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以化浊解毒调肝为基本大法,具体根据患者病因病机之不同,以化浊解毒为主,或兼以疏肝理气,或兼以疏肝通腑泄热,或兼以养血柔肝和胃,或兼以抑肝扶脾等灵活遣方用药。临床表明依据本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可逆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截断癌前病变发展过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正> 作者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和“痛随利减”的规律,临床运用“化瘀通腑”法,治疗急性胰腺炎273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医辨证分为三型: ① 肝郁气滞型; ② 脾胃实热型; ③ 肝胆湿热型。  相似文献   

9.
王邦才教授临床以擅治胃病著称。认为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滞而不通是胃病理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临床治疗胃病多以“通降”立论。但“通降”之法,老师认为非通腑泄浊一途,当辨寒热虚实不同而分治之,配伍严谨,疗效颇佳。如气滞中脘,胃失和降者,予理气通降法;肝失疏泄,横侮胃土者,当泄肝通胃法;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宜降胃导滞法;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呕、泄并见者,则用辛开苦降法;而对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者,宜甘寒通降和胃法;胃气不足,中阳不振,消磨无力者,尊叶天士之意,用通补阳明法。笔者择其养阴通降和胃,通补胃阳,通腑降逆方面予以不同侧面介绍王师通降立法治疗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胆囊炎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密切相关,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胆郁滞、胆腑不通,常见的证型有:肝胆湿热、肝胆气郁、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阴不足、肝胆实热、肝脾阳虚等,其中临床以肝郁脾虚型为常见。治疗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不完全性肠梗阻主要病因病机为浊毒蕴结肠胃,胃肠通降失常,兼有气滞、寒凝、热结、瘀血之不同。治以泄浊通腑为主,辅以理气行滞、温里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自拟"泄浊通腑汤"口服,并配合中药"排毒通肠方"灌肠,内服和外用相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度,本院内科肝胆病区用通腑法分期治疗胆系疾病共72例,其中女性55人,男性17人,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者22岁,女性患者年龄在30~55岁者有41人,占大多数,男性患者均在40岁以上,病种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阻塞性黄疸”。从治疗情况来看,大体可分急性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以急性发作期为主,具体分述如下: 1.急性期此期患者症状较重,右上腹疼痛较剧,常放射至右肩背,多伴畏寒发热,或有黄疸,小便偏黄,大便干而少,甚则数日不行,舌多偏红,苔偏黄腻、脉弦、辨证以肝胆湿热偏重,治疗多取大柴胡汤意加减,或采用华东地区胆组协定方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6g、香附  相似文献   

13.
急性尿酸性肾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宏生 《中国医刊》2000,35(6):41-42
1 急则治标 通淋泻浊为要急性尿酸肾病的基本病机,为禀赋不足,或肾气虚衰,开合不利,湿浊化生,若饮酒当风,或汗出入水中浴,或肿瘤化疗,或久服利尿剂,内外合邪,湿浊阴邪皆可从阳化热,郁于营血,血瘀不行,痹阻经络、肌肉、关节,入舍于肾而发病。其中禀赋不足、肾气虚衰为本虚,湿浊热毒为标实。其辨治要点有二:一是湿浊,二是血瘀。故在本病急性发作时宜急则治其标,以清利湿热,通淋泻浊为治疗大法。方药以八正散为主方加减;若经络痹阻较著者,可酌加薏米、防己、威灵仙、木瓜等祛风除湿、疏通经络之品;若湿热壅盛者,可酌加生石膏、知母、黄芩、炒…  相似文献   

14.
通因通用临床应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因通用于临床,发热下利用逆流挽舟,热结旁流用峻下热结,尿淋赤痛用清热泻火,自汗恶风用调和营卫,腹泻注下用淡渗利湿。利下不爽用行气活血。呕吐便秘用通腑泄浊,久漏不止用化瘀活血.梦交遗精用清热利湿,倒经吐衄用引火下行。凡此貌似通利而实为闭塞之疾施以通散通泄通窍通络等通利之法。  相似文献   

15.
六腑在功能上主要以运化饮食、水液和排泄糟粕为主,具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六腑病症的治疗。以通腑泄下为主。以承气类方为代表方药。根据这一理论,通腑泻下之治在临床上运用广泛。运用通腑泻下的治疗方法,对于肠梗阻、急性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的治疗,疗效明显;对于胸腔积液、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肺炎,甚至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姜德友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多虚实夹杂,其基本病机为胆腑通降失常.因感受外邪、饮食失宜、情志不遂等造成肝胆郁滞,以及久病入络者多属实证;因久病体虚、耗伤气血或肝郁脾虚等导致胆络失养者多为虚证.对于本病的治疗,姜教授以疏肝利胆,解郁安神为首要治法,灵活运用疏肝健脾、清利湿热、温补脾肾、健补脾胃等治法.  相似文献   

17.
因今人嗜食肥甘厚味、饱啖辛辣过度,中风湿热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本文通过梳理"浊邪""清窍""浊邪害清"理论内涵与源流,明确湿热是中风发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湿热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湿热合邪,困碍中焦,阻滞气机,上蒙清窍,清窍壅塞,导致头面诸症,甚则诱发中风的发生.叶天士"浊邪害清"理论可视为"湿热致中"的概括性论述,中风湿热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应当引起临床重视.基于"脑肠相通"假说,提出中风湿热证病变核心责之"脑-脾胃-肠",预防"湿热致中",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疗上应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为核心大法."浊邪害清"理论与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法均源于温病学理论与经验,"分消走泄""滋阴生津"等治法在中风治疗中亦多有应用,因此温病学理论与经验或可为中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黄为攻下通腑之要药,临床运用范围很广。以大黄为主,治疗热结胸痛、热结胫痛、湿热腰痛、热结肠腑,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六腑在功能上主要以运化饮食、水液和排泄糟粕为主,具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六腑病症的治疗,以通腑泄下为主.以承气类方为代表方药.根据这一理论,通腑泻下之治在临床上运用广泛.运用通腑泻下的治疗方法,对于肠梗阻、急性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的治疗,疗效明显;对于胸腔积液、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肺炎,甚至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柴胡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既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的功能,又能清泻阳明之实热,是一个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临床常用良方,方中药物配伍精当,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肝胆疾病能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1治疗胆石症并发胆囊炎:因肝气郁经,疲劳过度,饮食失节等因素,诱发胆石症伴胆囊炎急性发作。证属肝胆气滞,疏泄不利,通降失司,治以疏肝利胆,通下利石。用大柴胡汤加茵陈、元胡、木兵、郁金、金钱草、槟榔、大黄、川楝子。数日临床症状消失。2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证属肝胆湿热内蕴,肝气郁滞,胆汁疏泄不利侵入血分,治宜清肝利胆泻热,解毒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