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消毒灭菌和隔离是切断微生物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给许多小生命带来了生机,但同时创伤性检查与治疗也增加了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病区的消毒隔离工作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必须做好消毒隔离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我科消毒隔离管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产房是重要的分娩场所,产房的消毒隔离灭菌质量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的关键部门,必须把好无菌质量关才能确保分娩在相对无菌的条件下进行,防止产后切口感染,保证母儿安全,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门诊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点部门,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诊疗过程中,如果控制措施不当,大量的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结核分枝杆菌等病原体即可引起交叉感染,造成疾病的传播。特别是乙肝、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都可通过沾有血液、体液的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的手传播,造成交叉感染。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我院从口腔科消毒隔离、环境布局、职业暴露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对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4.
供应室是供应无菌卫生用品的重要科室,也是医院预防感染的关键部门。只有不断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和制定有效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的护理质量标准,才能有效切断感染源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目的。现将如何  相似文献   

5.
聂玉兰 《海南医学》2013,24(1):103-104
目的探讨控制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的有效方法,防止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方法普及员工及患儿家属的防控知识,集中诊治患儿,制定专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加强环境、诊疗器械和患儿的消毒隔离管理等措施。结果手足口病流行期未发生一例医院内传播。结论健康教育集中诊治、个性化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等多环节联动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医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6.
预防医院感染中的护理管理(067000)解放军266医院防染办邵爱勤近年来,随着国家卫生部门对医院内感染的控制,一些综合大型医院都先后建立了预防感染监控体系,大多已形成网络并制定了完善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消毒、灭菌和隔离是切断微生物的传播、预防医院内...  相似文献   

7.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抵抗力低的人群密集的地方,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减少致病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杜绝医院内感染,这就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涉及医院的各个部门,但护理工作与预防医院感染最为密切,因为医院中杜绝感染的重要手段是消毒隔离工作,而消毒隔离工作主要是由护理人员来具体执行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口腔科门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护士在执行消毒灭菌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必须定期监测,加强口腔诊疗用品的消毒灭菌质量的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切断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针对其因素的探讨相关防治对策。导致医院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消毒隔离制度不健全、侵入性操作过多、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应用对免疫有影响药物,院内污染等。针对上述因素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改进医院科室布局、改善病房环境、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等。因此,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相关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的重视程度并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知识,有效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以减少口腔科门诊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分析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依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通过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消毒隔离等制度的制定与督导落实,使门诊诊疗环境,器械清洗消毒,职业防护等有了明显改进.结论:口腔科门诊是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难点,采取循证干预,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才能有效降低经口腔诊疗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医院消毒供应室中消毒隔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方法:对医疗质量检查中消毒隔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消毒供应室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使消毒隔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结果:医疗机构中消毒隔离仍存在诸多不足,存在医院感染隐患。通过制定消毒隔离管理防范措施,可控制污染扩散和传播机会,保证无菌物品质量,保护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健康。结论:消毒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简单、有效的方法,应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和管理质量,降低或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尹晋雯  袁梅 《吉林医学》2012,33(21):4700
目的:加强微创门诊消毒隔离管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方法: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各种微创门诊感染管理流程,重视人员素质培养,加强质量监测和反馈。结果: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诊疗环境,有效地预防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结论:通过落实一系列感染管理措施,微创门诊的诊疗工作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因素很多,而手卫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医院的病人作为病原体传染源虽然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但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也尤为重要,医务人员在各种医疗护理操作中要特别重视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各项医院感染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好自身双手的清洁和消毒.  相似文献   

14.
王小妮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1):114-114,117
目的:做好消毒隔离防止医院感染.方法: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加强门诊环境管理;做好导诊、分诊工作,做好患者管理;开展卫生宣教提高群众认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结果:通过做好各项消毒隔离工作,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结论:预防医院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急诊科是医院最早接触到病人的医疗单元,近年来一些死灰复燃以及急剧增加的传染病在综合医院急诊科的首发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及增加病人院内感染的风险。因此,需加强急诊科的消毒管理,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染路径,以有效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传播和院内感染。为给急诊科传染病消毒隔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了近年急诊科传染病消毒隔离管理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隐患及消毒隔离措施.方法:健全并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新生儿科病房消毒管理,寻找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隐患,并定期监测.结果:经分析研究发现,传播途径多、消毒隔离存在多方面问题、新生儿自身因素是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常见的隐患.结论:全面分析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隐患,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医院感染,为新生儿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口腔科门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护士在执行消毒灭菌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必须定期监测 ,加强口腔诊疗用品的消毒灭菌质量的管理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及时发现问题 ,切断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防止检验过程中致病微生物对检验人员及环境的污染,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制度,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方法(1)加强管理,实行科主任、组长、消毒监督员三级负责制;(2)加强对人员的培训,通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提高人员素质;(3)实验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空气、地面、工作台等分别进行消毒;(4)标本的采集、检验及检验后的标本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原则进行.结果由于检验人员在工作中认真执行了消毒隔离制度,2年来,我科未出现1例因标本处理不当而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结论我科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检验科集中了医院患者送检的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这些标本大多带有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在检验过程中极易引起对工作人员及环境的污染,并随着检验报告单进一步传播.而其中医疗废弃物的排放更是污染环境的元凶.因此,在检验科做好消毒隔离,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院感科的督导下,根据各室的工作特点,我科制定了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工作流程,并纳入个人质量考核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口腔科门诊最常见的病源菌及传播途径,掌握其管理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口腔科门诊最常见的病源菌及传播途径,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结果 使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自觉遵守<口腔器械消毒管理条例>,掌握口腔感染管理标准,明确口腔器械消毒的程序,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为病人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最大限度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周迎辉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0):F0003-F0003
我院是吉林省惟一一家收治结核病和各类传染病的专科医院。结核门诊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病原微生物较集中、抵抗力低的人群密集的场所。因此,必须做好消毒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