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RCP,B超,CT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性黄疸根据B超和实验室检查容易鉴别,而肝外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上病因诊断比较困难。尤其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和胆管肿瘤起病隐袭,病人就诊时黄疸较深,往往已届中晚期,病因诊断明确晚,给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对肝外梗阻性黄疸进行B超、CT、ERCP同期检查,探讨其对病因诊断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MRI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肝外恶性黄疸病人行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相近定位诊断价值,对于显示肝外胆管呈软藤状或枯树状扩张较特异征象,MRCP最有意义,在定性上,CT,MRI在各段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上各有优势,对于肝门段和胰腺上段,梗阻胆管部位显示,CT,MRI大致相近,在胰头段,对于显示梗阻胆管部位胆壁增厚,胰头增大,钩突形态,增强薄层CT显示较好,而对于无胰头和钩突增大情况下,肿瘤侵及胰头和钩突,MRI显示较好,对于胰头癌患者,MRCP还可显示较特异的扩张胰胆管呈分离状态;对于壶腹区小肿瘤所致梗阻性黄,在屏气口服造影剂情况下,CT薄层扫描有意义辅以低张十二指肠造影。结论:判断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部位,性质,侵及范围,切除可能性评估,有无转移,CT,MRI检查相互结合,必要时辅以它检查,起着决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3.
90%以上肝门部胆管癌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且多为完全梗阻性.术前多采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BD)以降低胆红素水平.肝门胆管癌PTBD与其他引起梗阻性黄疸的疾病有所不同:技术上困难,需多支肝管引流;引流的肝叶有可能是切除的肝叶;导管并发症发病率高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内镜等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非手术治疗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低等优点,已成为胰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1,2].解除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非手术介入治疗包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胆道镜等,各种方法均有其优势及局限性,对病情复杂的病例,有时需同时联合以上两种方法才能取得成功,现将几种联合方式及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水平测定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梗阻性黄疸和42例单纯胆囊结石病人补体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梗阻性黄疸组G水平比单纯胆囊结石组显著降低,P〈0.01,CIC显著升高,P〈0.05。梗阻性黄疸组手术前后巴水平有明显改变,术后显著升高,P〈0.05。单纯胆囊结石组术后C3、C4显著升高,均P〈0.05,CIC显著降低,P〈0.05。结论肝外阻塞性黄疸时补体水平低下,肝窦枯否细胞对CIC清除功能降低,并与胆道梗阻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们采用超声检查判断肝内或肝外梗阻性黄疸,收效较好,现仅将资料较完整的46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16~65岁,多数在40~60岁发病。本组  相似文献   

7.
我们1974年1月至1987年12月收治肝外梗阻性黄疸(EHOJ)伴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44例,因其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故分析讨论之。  相似文献   

8.
王建平 《山东医药》1989,29(3):19-20
现将我院经超声显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等证实的36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36例均为1983年8月~1987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  相似文献   

9.
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是起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胆管的恶性肿瘤,确诊时胆道受侵犯压迫常合并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多处于中晚期而丧失根治性切除机会.随着介入技术及医学材料的发展,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或胆道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stent,PTBS)已成为解除胆道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发现胆道支架联合局部治疗可显著延长胆道通畅时间.本文综述关于PTCD/PTBS治疗肝外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进展,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多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前者称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发生在30岁以下,而中年以上有右上腹绞痛或黄疸史者多为结石梗阻性黄疸或肿瘤梗阻性黄疸〔1〕。不同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其治疗方案也不同。目前多通过腹部B超、CT、MRI、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核素胆系造  相似文献   

11.
肝脏具有惊人的再生能力.然而,部分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前所出现的梗阻性黄疸将会影响到术后的肝再生,甚至引起肝衰竭.从某种意义而言,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再生的受损程度将决定着是否可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目前,研究者对梗阻性黄疸肝再生受损机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肝再生受损机制主要包括:(1)门静脉血流量减少;(2)肝细胞凋亡率增加;(3)肝再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因此,调节上述因素将有可能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的肝再生.  相似文献   

12.
ERCP检查梗阻性黄疸287例中原发性肝外胆管癌48例,其中胆囊癌4例(8%),肝总管癌11例(23%),胆总管癌12例(25%),壶腹癌17例(36%),胆管多部位癌4例(8%)。另外胰头癌浸润胆总管5例。本文探讨了原发性肝外胆管癌的X线特征、鉴别诊断;对比分析了ERCP与B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内淤积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汁淤积 (Cholestasis)意指胆汁的滞留 ,自肝细胞基底外侧膜 (basolateralmembrane)至胆管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任何部位胆汁流通受阻 ,皆可导致胆汁淤积。梗阻发生在胆总管或肝外胆管 ,俗称肝外胆汁淤积或外科黄疸 ,如肝细胞或肝内微胆管缺陷引起胆汁流通障碍 ,俗称肝内胆汁淤积或内科黄疸 ,二者治疗绝然不同 ,涉及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问题 ,即便外科黄疸 ,大部分能行手术治疗 ,也有部分不宜手术治疗。一、诊断程序对黄疸患者首先根据病史、体检和生化实验 ,大致确定是否为胆汁淤积或梗阻性黄疸。进一步确诊主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胆道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再通SD大鼠动物模型(梗阻10d),根据引流后不同时相的胆红素水平,选取对照组及引流0、3、10d为4组,即正常大鼠肝切除组(A组)、胆道外引流0d肝切除组(B组)、胆道外引流3d肝切除组(C组)、胆道外引流10d肝切除组(D组)。观察术后15d大鼠死亡率、肝功能恢复、术后7d残肝重量/大鼠体重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术后残肝组织PCNA峰值标记指数、RT-PCR技术检测术后残肝HGF mRNA的表达。[结果]D组在肝切除术后死亡率、肝功能恢复、PCNA标记指数、HGF mRNA表达及肝质量/大鼠体重比值等方面均优于C组及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弱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梗阻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明显抑制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在胆道外引流后的短时间内,肝功能虽明显改善,但是肝再生仍处于抑制状态,较长时间胆道外引流、肝功能得到充分恢复才能较为安全地行扩大肝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1992~1994年,我们对76例黄疸病人进行B超检查,其中22例诊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均经CT、磁共振及病理检查确诊,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45~81岁,平均55岁,确诊为病毒性肝炎43例,肝炎后肝硬化11例,胰腺癌8例,肝癌6例,胆总管结石4例,胆管癌3例,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1例。临床症状以食少、恶心、乏力、腹胀最多见,半数以上有肝区或上腹部疼痛。病人均出现胆红素及转氨酶(ALT)升高,胆红素>171μmol/L27例;ALT200~600U/L36例,800U/L以上7例;HBsAg(+)48例。B超检查示肝、胆、胰、脾大致正常18例,肝缩小11例,肝大1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4例,肝内及肝门区团块状回声6例,脾大18例,胰腺肿大6例。腹部CT、磁共振检查26例,病理检查11例,全部确诊。  相似文献   

16.
87例肝外阻塞性黄疸超声诊断体会胶州市中心医院(266300)王京美胶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王秀丽近年来,我们对87例肝外阻塞性黄疸进行了超声诊断,现介绍体会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7例,女30例;年龄18~75岁。出现黄疸时间为15天至26个月。检查方...  相似文献   

17.
包虫病是新疆地区的常见病,以肝包虫发病最高,约占70%,肝包虫病破入胆道引起梗阻性黄疸和胆道感染为少见.本文报道18例包虫囊肿破入胆道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急性胆道感染的外科处理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肝外阻塞性黄疸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狭窄,近年来在治疗方式特别是微创治疗方面进展迅速。选用恰当的微创治疗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创伤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文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各种微创治疗方法作一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肝外阻塞性黄疸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狭窄,近年来在治疗方式特别是微创治疗方面进展迅速.选用恰当的微创治疗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创伤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文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各种微创治疗方法作-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胆汁型碱性磷酸酶同工酶在恶性肝外胆道阻塞论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改良琼脂糖电泳对30例健康体检者和105例肝胆疾病患者血清中的碱性磷酶同工酶(ALP)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 恶性肝外胆道阻塞的胆汁型ALP显著高于非恶性肝外胆道阻塞、肝内梗阻性黄疸以及原发性肝癌,正常体验者血清中不存在胆汁型ALP;若以100U/L的胆汁型ALP区分恶性肝外胆道阻塞和其他肝胆疾病,则它对恶性外胆道阻塞的诊断灵敏度为82.9%,特异性为95%,阳性预示值为85.3%,阴性预示值为94.1%,实验总有效率为91.9%。结论 胆汁型ALP可作为恶性肝外胆道阻塞的有用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