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研究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4例死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Child-Pugh分级对初次入院资料进行评分及分级,并计算初次入院至死亡的时间。结果:Child-Pugh分级A级生存时间56.2±24.7月、B级33.1±10.5月、C级12.6±9.6月;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生存时间相对非出血者低(P〈0.05)。结论:Child-Pugh分级可做为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时间的重要的客观指标。而是否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对生存时间有较大的影响;上腹部增强CT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无肝肾分流等侧支循环的评估有助于出血风险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CC家族趋化因子配体(CCL)20(CCL20)水平及肝纤维化比例面积,并分析血清CCL20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CCL20水平,评估两组肝纤维化比例面积并比较;依据观察组肝纤维化比例面积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调查三组一般资料、检测实验室指标及血清CCL20水平并比较,分析血清CCL20水平预测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清CCL20水平高于对照组,肝纤维化比例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6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轻度肝纤维化患者24例,中度肝纤维化患者28例,重度肝纤维化患者17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CL20、TGF-β1、IL-1β及AngⅡ过表达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OR1,P0.05),其中血清CCL20过表达带来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加重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CCL20水平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0.80,预测价值较理想。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可能与血清CCL20过表达有关,临床可考虑通过检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CCL20水平预测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过度通气厦其引起的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意义。方法:97例诊断明确的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肝硬化3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无肝性脑病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2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3组患者低二氧化碳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率厦严重程度。结果:①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无肝性脑病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组低二氧化碳血症发生率依次增高(P〈0.01);3组PaCO3依次降低(P〈0.01);②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无肝性脑病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组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率依次增高(P〈0.05),呼吸性碱中毒也依次加重(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的减退,吝易发生过度通气,而过度通气造成呼吸性碱中毒,进一步加重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在治疗肝硬化时应注意监测和纠正酸硷紊乱。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胃肠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于海生 《新医学》1999,30(2):116-117
1引言临床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症状,导致进食减少,营养不良,加重病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较高[1,2],严重者导致自发性腹膜炎。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甲胎蛋白(AFP)及铁蛋白三者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明确三者对肝功能的评价价值。方法选择128例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67例,酒精性肝硬化48例,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13例;128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情况:A级45例,B级49例,C级3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静脉血联合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AFP及铁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Child-Pugh分级由A级提高至C级,血清肝纤维化指标、AFP及铁蛋白亦逐渐上升,并且与Child-Pugh分级成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AFP及铁蛋白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对客观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并发细菌感染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40例未并发细菌感染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纳入未发生组。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因素纳入,分析可能导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患者住院天数长、Child-Pugh分级(C级)、有侵入性操作、ALB表达(35g/L)与未发生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长、Child-Pugh分级(C级)、有侵入性操作、ALB表达(35g/L)是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细菌感染受住院天数长、Child-Pugh分级(C级)、有侵入性操作、ALB表达(35g/L)等因素影响,临床应在患者发病后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做好危险因素评估,积极预防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中Micro RNA-122含量与肝硬化分级的相关关系,为Micro RNA-122用于肝硬化分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7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Micro RNA-122的含量。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进行分级。比较各组间Micro RNA-122和肝硬化分级的关系。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代偿期的血清mi R-122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7±3 vs.26±4,P=0.002);腹水与无腹水肝硬化患者血清mi R-122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6±3 vs.27±2,P=0.002);上消化道出血与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mi R-122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8±3 vs.23±3,P=0.002);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没有的患者血清mi R-122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6±4 vs.25±2,P=0.002),没有这些并发症的肝硬化患者mi R-122水平显著降低。Child-Pugh A级与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血清mi R-122的Ct值没有统计学差异(22±3 vs.27±5,P=0.200),Child-Pugh A级患者血清mi R-122的Ct值显著低于Child-Pugh C级患者(22±3 vs.41±3,P=0.001),同时Child-Pugh B级患者血清mi R-122的Ct值显著低于Child-Pugh C级患者(27±5 vs.41±3,P=0.001)。结论血清中Micro RNA-122含量可作为肝硬化患者分级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MR T1rho成像诊断肝硬化的可行性,分析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42例肝硬化患者和2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行肝脏MR T1rho检查,对比T1rho值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拟合T1rho值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结果Child-Pugh A、B、C级组肝T1rho值分别为(46.32±3.80)ms、(48.08±3.97)ms、(54.43±2.48)ms,均高于健康志愿者(41.45±2.51)ms(P均<0.01)。Child-Pugh A与C级、B与C级T1rh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A与B级T1rh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Child-Pugh分级与T1rho值呈正相关(r=0.81,P<0.01),根据肝T1rho值鉴别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的AUC为0.82~0.95(P均<0.01)。结论MR T1rho成像可用于定量诊断肝硬化,并可初步评价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肝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9.
何启蓉  王英  邹大清 《华西医学》2006,21(1):119-120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钠代谢变化与肝功能Child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27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血钠检查及肝功能Child分级。结果: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程度随肝功能分级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84例低钠血症肝功能A级(ChildA),114例低钠血症肝功能B级(ChildB),78例低钠血症肝功能C级(ChildC),肝功能ChildB级,ChildC级与ChildA级比较,发生低钠血症的例数按四方表格X2检验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肝功能ChildB级与ChildC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钠代谢紊乱变化与肝功能Child分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4例,按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TBi L、TBA水平高于存活组,血清Alb、chol、CHE水平低于存活组,出现腹水、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并发症、并发症≥3个、脾脏径4. 5 cm、门脉主干内径1. 2 cm、MELD评分≤20分、Child-Pugh评级C级的比例高于存活组(P 0. 05); 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肝肾综合征、并发症个数≥3个、电解质紊乱是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ELD评分、Child-Pugh评级、血清TBi L、TBA、Alb、chol、CHE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方法将6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Child-pugh B组(28例)和Child-pugh C组(36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d的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血浆内毒素(ET)水平和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治疗前Child-pugh C组尿L/M比值、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Child-pugh B组(P〈0.01),但血浆DAO水平低于Child-pugh B组(P〈0.01)。治疗后7d,两组尿L/M比值、血浆ET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组DAO水平出现上升趋势而Child-pugh B组则出现下降趋势,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L/M比值、血浆ET水平和DAO活性作为肠黏膜通透性的检测指标,能够准确反映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肠黏膜通透性升高可能是肝硬化患者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动脉血氧变化7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动脉血氧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血气分析仪测定78 例肝硬化患者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氧饱和度(SaO2),其中Child Pugh分级A级15例、B级35例、C级28例。选择同期正常人30例作对照,比较两组的PaO2、SaO2值。结果:肝硬化组平均动脉PaO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SaO2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不同门静脉内径、有无蜘蛛痣、不同肝功能分级的PaO2和SaO2值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高,其严重程度与有无蜘蛛痣、门静脉内径有关;发生率与Child Pugh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球蛋白/胆碱酯酶(G/C)与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7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G/C将其分为0.5≤G/C≤1.0组、1.0< G/C≤2.0组及G/C> 2.0组,比较3组的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以及随访6个月时的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0.5≤G/C≤1.0组Child-Pugh A级患者比例为98.5%,1.0< G/C≤2.0组Child-Pugh B级患者比例为95.8%,G/C> 2.0组Child-Pugh C级患者比例为97.8%,3组Child-Pugh分级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7);G/C随Child-Pugh分级的上升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s = 0.973)。②0.5≤G/C≤1.0组MELD评分≤9患者比例较高(56.9%),1.0< G/C≤2.0组MELD评分主要集中在10 ~ 29分(95.5%),G/C> 2.0组MELD评分≥30分患者比例较高(86.8%),3组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7);G/C随MELD评分的上升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s = 0.879)。③随着G/C值上升,上消化道出血及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增加,G/C> 2.0组出现并发症几率高于其他2组(P均< 0.017),肝性脑病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结论 G/C与Child-Pugh分级及MELD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或可成为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壁增厚的发生率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肝硬化组与165例住院健康体检对照组的B超及肝功能资料.比较肝硬化胆囊壁增厚发生率与性别、门静脉内径宽度、血清白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腹水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胆囊壁增厚者达80.5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74,P〈0.05)。与肝硬化胆囊壁正常组比较,肝硬化胆囊壁增厚组门静脉宽度增加、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后、腹水发生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6、9.18、4.43,x^2=-18.32,P均〈0.05)。与肝功能Child—pugh A组比较,Child—pugh B、Child—pugh C患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6、19.49,P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胆囊壁增厚。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原因是多因素的。胆囊壁增厚对判断肝实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钟  肖峻 《山西临床医药》2010,(12):890-89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56例,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并均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8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检查,并进行Child-Pugh评分。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Child-Pugh评分下降,HBV DNA载量下降,肝纤维化指标下降,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配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评分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抗肝纤维化及改善肝功能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抗病毒药阿德福韦酯,而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计数比值(APRI)、清蛋白与总胆红素比值(ALBI)、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对HBV相关肝硬化不同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4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LC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将肝硬化患者64例分为代偿期(CC组)27例和失代偿期(DC组)37例。比较不同组RPR、ALBI和APRI,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各指标对肝硬化不同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RPR、ALBI和APRI与肝硬化进展均呈正相关(均P<0.05),其预测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2(95%CI 0.878~0.967)、0.853(95%CI 0.784~0.906)和0.782(95%CI 0.705~0.846)。RPR预测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APRI(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RPR对CC组肝硬化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ALBI和APRI。结论RPR是预测CHB患者早期肝硬化的可靠指标,且优于ALBI和APRI。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定量参数剪切波速度(SW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0名健康体检者行ARFI,测量肝脏SWV;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学指标,根据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及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间SWV的差异,分析肝脏SWV与Child-Pugh分级及血清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健康人肝脏SWV 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随Child-Pugh分级上升,SWV明显增加(P<0.001),SWV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0.62,P<0.001).肝硬化患者SWV与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65,P<0.001),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59,P<0.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SWV显著高于健康人,并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病治疗仪穴位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肝病治疗仪穴位治疗,1次/d,30 min/次。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血清病毒学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好转(P<0.05);其中干预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疗后HBeAg转阴和HBV-DNA转阴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疗后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和门静脉血流量(PVF)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病治疗仪穴位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容积(PCT),探讨常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肝病患者共120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44例)、肝衰竭组(3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结果除TT、Fg和D-D在健康对照组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T、APTT和TT逐渐延长,PTA和Fg下降,D-D值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和肝衰竭组的PLT值逐渐下降,而MPV、PDW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衰竭组的PCT值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慢性肝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发生规律性改变,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