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确诊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氯吡格雷75mg和阿司匹林100mg,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150mg和阿司匹林100mg。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比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著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150mg/d治疗量,可有效控制进展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郑涛 《内科》2013,(5):486-487,48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以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处理等治疗。此外,对照组患者顿服硫酸氯吡格雷片75mg,1次/d;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睡前口服辛伐他汀片(舒降之)20mg,1次/d。疗程6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并观察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以提高疗效,显著抑制粥样斑块形成,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患者脑梗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患者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9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在确诊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1次/d,n=380)或氯吡格雷(75mg,1次/d,n=110),观察2组脑梗死发生率和安全性。结果:氯吡格雷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9.43%比27.5%,P〈0.05),出血和严重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总体安全性至少与后者相当。  相似文献   

4.
孙俊英 《山东医药》2014,(42):60-6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对脑梗死急性期高危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急性期高危患者80例,脑梗死发病6 h~7 d,Eeeen卒中评分均〉6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口服,第1~7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1次/d,共7 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长期服用。入院时及入院后第7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治疗后1年采用健康调查简表(RAND-36)评估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心理健康及活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改善脑梗死急性期高危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8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107例及对照组79例,对照组只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钙拮抗剂、脑细胞活化剂、甘露醇及对症治疗),氯吡格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次口服,1次/d。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d及21d后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PA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后3d,21d LPA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皮层支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LPA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后21dLPA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深穿支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LPA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后3dLPA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较未使用者更为显著,对皮层支及深穿支梗死均有效,尤以深穿支脑梗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47例),两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口服,氯吡格雷组于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mg,次日改为75mg,1次/d,口服。观察两组治疗的血管再通率,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AMI、恶性心律失常、肺水肿等)的发生率。结果:较之对照组,氯吡格雷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60.3%:74.5%,P〈0.05),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30d死亡及再发心肌梗塞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肺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观察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60例)和阿司匹林组(60例),分别服用氯吡格雷(50mg/d)及肠溶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同时,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抗高血压、降颅压、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疗程为14d,测定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并评定临床疗效和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氯吡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对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确的抑制作用(P0.05),但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同时氯吡格雷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而阿司匹林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但无严重事件发生。结论服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较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且较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YM  Cao YJ  Liu CF  Feng P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7):562-56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一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其的影响。方法对急性脑梗死和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R)、可溶性P选择素(sP—sel)、C-反应蛋白(CRP)和PLA进行检测。同时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NSS)评分、PAR、sP—sel、CRP和PLA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MA水平与PAR、sP-sel、CRP、血糖、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正相关(P〈0.05);与SNSS评分负相关(P〈0.05)。脑梗死患者治疗后PMA、PAR明显下降(P≤0.001),且治疗后氯吡格雷组PMA和PAR(ADP)降低较阿司匹林组更明显(P〈0.05),但PAR(A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sel在氯吡格雷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PMA明显增高,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降低PMA水平,其中氯吡格雷作用较阿司匹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浆溶血磷脂酸(LPA)、酸性磷脂(AP)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组疗程均为14 d.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LPA、A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的测定.结果 治疗14 d后,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LPA、A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四项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协同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能显著改善LPA、A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更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34例、氯吡格雷组19例、联合组54例。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联合组同时服用以上两种药物(剂量同前)。三组均连续服用7 d后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A%)及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DP%)。结果 阿司匹林组血小板抑制敏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联合组AA%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ADP%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均〈0.01;联合组血小板抑制敏感率AA为90.7%(49/54),ADP为70.4%(38/54),较其余两组明显增高(P均〈0.01)。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协同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1.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1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次,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点滴,2次/d。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维脑路通600~800mg,静脉点滴,1次/d。两组病例同时配以血栓通300mg加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15d,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5d后,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应用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观察130例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进行脑血管反应性检测。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较对照组3个月神经缺损评分改善(P<0.05);6、1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3、6、1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脑血管反应性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能够有效改变其脑血管反应性,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3.
江秀龙  张旭  赵振华  雷惠新 《内科》2014,(2):148-151
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联合治疗7 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同时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组TEG参数(R值、K值、angle角、MA值)。结果急性脑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两组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中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的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奥扎格雷)联合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7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B组(阿司匹林+奥扎格雷)、C组(氯吡格雷+奥扎格雷),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天后和治疗14天后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三组患者联合抗血小板治疗14天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C组(氯吡格雷+奥扎格雷)较B组(阿司匹林+奥扎格雷)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尽早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和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方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予脑梗死基础治疗,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国产氯吡格雷50mg/d,疗程均为2周。于入院时及用药2周后测定两组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浆GMP140、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认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联合首剂负荷量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根据84例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入院时予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和辛伐他汀40 mg顿服后,予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晚1次,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晚1次,辛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予长春西汀、血栓通、奥拉西坦静脉常规治疗,同时调整血压和血糖;对照组只予上述常规治疗,2 w后均停用静脉用药。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2、4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检测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和ADL评分、CRP浓度、TC、TG、LDL-C均逐渐下降,HDL-C水平逐渐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第4周更加显著(P<0.01);治疗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较高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不增加药物副作用。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联合首剂负荷量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CRP浓度、调整血脂、降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且不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一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双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好转,NIH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较单一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阻止脑梗死进展,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糖尿病并发首次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统计。结果在糖尿病并发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脑出血,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并发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肠溶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轻,出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内科》2015,(6)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的NIHSS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3月住院治疗的老年ACS患者95例,在服用阿司匹林300mg/d基础上随机分组: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300mg,n=30):一次性给予氯吡格雷300mg,2h后取血;②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75mg,n=33):给予氯吡格雷75mg/d,连续5d后取血;③阿司匹林(对照)组(n=32):给予阿司匹林300mg/d,2h后及5/d分别抽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