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1977年12月至1987年12月对16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非透析保守治疗110例和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59例,就其高血压、肺水肿、心包炎等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作一对比分析,认为CAPD对改善尿毒症的心血管并发症有显  相似文献   

2.
两种透析方法治疗老年尿毒症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治疗老年尿毒症较理想的透析方法。方法 对 5 6例作血液透析 (HD)和 33例使用O型管(O -Set)组作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 (CAPD)的老年尿毒症患者进行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前后的临床和生化指标、透析后主要并发症、生存率、死亡原因。结果 透析前合并有高血压、心脏肥大、冠心病、糖尿病者 ,作CAPD后出现并发症的机会较HD少 (P <0 0 5 ) ;但HD或CAPD治疗后 1年和 3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70 2 % ,6 4 6 % ;76 3% ,6 7 8% ;P >0 0 5 )。结论 透析前合并有高血压、心脏肥大、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尿毒症患者以选择CAPD治疗较佳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急、慢性肾衰43例,曾遇到3例少见并发症,现报告如下。例1:腹透并发急性胸水。男,32岁。因紫癜性肾炎、尿毒症用CAPD治疗。植管后2周发生腹膜炎,此后3个月内连续发生3次腹腔感染。为防止透析管  相似文献   

4.
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临床资料,提出间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的各自透析充分的标准。IPD:经充分的 IPD 后,感觉良好,没有尿毒症症状。特别是没有不能解释的恶心、呕吐,无周围神经病变及心包炎。病人的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7~8g%左右,病人不需要经常输血。血清白蛋白水平在3.3~3.5g%以上。BUN 在100mg%以下,血肌酐在20mg%以下。CAPD:CAPD 患者透析充分时,应没有临床  相似文献   

5.
近年腹膜透析(PD)发展迅速,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GAPD)病人逐年增加。目前全世界CAPD病人已超过3万名,在美国有1.3万人,我国在1979年首始CAPD后,目前全国亦已普遍开展。本文仅就近年来腹膜透析的一些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尿毒症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称为尿毒症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UE),也称为肾性脑病,是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最突出的表现是高级精神活动异常、不自主运动及癫痫性抽搐发作,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常可导致死亡.国内采用氨基酸腹膜透析液治疗UE方面研究较为缺乏,为此,我院自2010年1月以来采用氨基酸腹膜透析液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抢救UE患者,疗效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不卧床的持续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是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患者较新的透析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尿毒症患者于CAPD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及其他血液学检查的变化,并与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及肾移植(renal transplantation,RT)患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1976年Popovich等提出无需卧床的持续性腹膜透析(简称CAPD)用于慢性肾衰治疗。CAPD即透析液持续保留在腹腔间歇引出液体,再灌入新鲜透析液,形成持续性的体内透析系统。为将尿素氮(BUN)控制在70mg%,用1.5%或偶用4.25%葡萄糖溶液作为透析液,每次灌入2 L,保留3.5~4小  相似文献   

9.
目前美国大约有75000患者作血液透析,13000例患者做腹膜透析,主要是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最近一种改良的 CAPD 是持续性周期性腹膜透析,应用一个自动循环控制装置来进行,夜间进行3次或更多次的交换,在整个日间仅进行一次不卧床的透析周期,直至第二天晚上与循环控制装置连接上时才把液体排出。从而白天就不需要像常规 CAPD那样进行交换。CAPD 的严重并发症是腹膜炎。美国全国 CAPD登记处规定诊断腹膜炎的标准是。腹腔液混浊;白细胞计数超过100/mm~3,通常50%以上是中性白细胞,有或无腹部症状;细菌培养不要求阳性。按此标准,治疗第一年60%病人至少发作过1次腹膜炎,或  相似文献   

10.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全球10%~20%尿毒症患者采用腹膜透析进行治疗。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腹膜透析模式,约占80%。探索适宜中国人的腹膜透析剂量、推广国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净化产品,做到规范医疗、扎实科研、促进转化、服务患者,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腹膜透析治疗方法是中国医学科研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2例糖尿病肾病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DNCRF)伴严重水钠潴留和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简要报道如下。2例糖尿病Ⅱ型患者,平均年龄57岁,病程13年,临床糖尿病肾病时间均在3年以上。CAPD治疗  相似文献   

12.
自1976年以来,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终末期肾衰。然而有关腹腔内纤维蛋白形成,还有许多问题未获解决。腹腔粘连、透析管阻塞及纤维蛋白菌壳(它可使细菌不受扰生素作用)等,都妨碍腹膜透析的长期应用。这些问  相似文献   

13.
兹将我们对不卧床的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病人治疗前后的心脏变化,及CAPD对心脏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如下。材料与方法慢性肾功能衰竭用CAPD治疗超过一个月者16例。其中透析时间最长者为15个月。男性1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8岁(范围22~68岁)。其病因慢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在老年终末期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  王玉欣  常青  徐岩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1406-1407
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越来越受到广大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认同,对于CAPD老年人有良好的心脑血管耐受性,而腹膜透析置管技术可直接影响腹膜透析的成败与治疗效果。现将笔者在两家医院。肾内科收治的老年CAPD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并发症与短期透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日间不卧床腹膜透析(DAPD)是常见的腹膜透析(PD)的两种模式,其临床效能的判定是多方面的综合评定.本文将介绍这两种透析模式、临床效能判定及两者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在我国开展以来,收到良好的疗效,但并发症报告已不少。我院见到Tenckoff氏管在体内弯曲导致膀胱瘘一例,报告如下。女患、38岁。因患慢性肾炎17年,一年前病情加重住外院,诊为慢性肾炎尿毒症,予以腹膜透析治疗,透析顺利,历时一年,后因腹膜炎住入我院,经抗炎治疗及腹膜灌洗,18天后症状消失。出院后一月,再次发生腹膜炎第二次住入我院,经治疗好转.二月后每腹透即有尿意,并有少量“尿液”流出,予美蓝2ml加入透析液中,数分钟后“尿液”  相似文献   

17.
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为 Popo-vich 1976年首先提出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的一种腹透疗法。此法简便、安全、有效,可弥补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的不足。Oreopoulos 称CAPD 开创了慢性肾衰治疗史上的新纪元。广州于1979年在国内最先采用此疗法,目前 CAPD 和 HD并列为治疗急慢性肾衰和药物中毒的两种重要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腹膜透析模式对尿毒症大鼠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尿毒症组、尿毒症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模型组、尿毒症自动腹膜透析(APD)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5/6肾脏切除法制作尿毒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行腹透插管制作尿毒症大鼠腹膜透析模型,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检测血BUN、Cr、ALB等水平,于第10周处死大鼠,腹膜功能检查,并取大鼠肾脏组织HE染色行病理评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个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均增长缓慢(P 0. 05),其中尿毒症组慢于CAPD、APD组; 3组大鼠BUN、Cr水平随时间延长而持续上升,ALB水平下降,以尿毒症组最为显著[(17. 89±1. 74) mmol/L、(192. 71±12. 41)μmol/L、(31. 13±2. 50) g/L]。APD组大鼠体质量、残肾质量、ALB水平均高于CAPD组,BUN、Cr水平略低于CAPD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PD及APD组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腹透超滤量逐渐减少,第28天超滤量明显少于初始腹透(P 0. 05),但2组腹透超滤量减少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大鼠肾小球有不同程度硬化,肾小管肾间质萎缩纤维化,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均显著升高(P 0. 05),其中尿毒症组升高最明显[(6. 92±1. 29)分、(6. 63±2. 37)分],其次为CAPD组[(5. 30±1. 18)分、(5. 49±1. 68)分]。结论:残余肾功能是腹膜清除效能不能弥补的,必须重视和保护腹膜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APD对残余肾功能可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腹膜透析模式对尿毒症大鼠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尿毒症组、尿毒症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模型组、尿毒症自动腹膜透析(APD)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5/6肾脏切除法制作尿毒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行腹透插管制作尿毒症大鼠腹膜透析模型,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检测血BUN、Cr、ALB等水平,于第10周处死大鼠,腹膜功能检查,并取大鼠肾脏组织HE染色行病理评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个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均增长缓慢(P 0. 05),其中尿毒症组慢于CAPD、APD组; 3组大鼠BUN、Cr水平随时间延长而持续上升,ALB水平下降,以尿毒症组最为显著[(17. 89±1. 74) mmol/L、(192. 71±12. 41)μmol/L、(31. 13±2. 50) g/L]。APD组大鼠体质量、残肾质量、ALB水平均高于CAPD组,BUN、Cr水平略低于CAPD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PD及APD组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腹透超滤量逐渐减少,第28天超滤量明显少于初始腹透(P 0. 05),但2组腹透超滤量减少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大鼠肾小球有不同程度硬化,肾小管肾间质萎缩纤维化,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均显著升高(P 0. 05),其中尿毒症组升高最明显[(6. 92±1. 29)分、(6. 63±2. 37)分],其次为CAPD组[(5. 30±1. 18)分、(5. 49±1. 68)分]。结论:残余肾功能是腹膜清除效能不能弥补的,必须重视和保护腹膜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APD对残余肾功能可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虽然血液透析(血透)伴发获得性肾囊肿病(ACDK)已有不少报道,然而有关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伴 ACDK 则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对终末期肾病(ESRD)经 CAPD 治疗的患者,通过尸解及超声检在以了解发生 ACDK 的关系。作者对多伦多 Western 医院(TWH)自1977年~1985年期间,经 CAPD 治疗的19例 ESRD 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研究,并与1955~1966年该院在开展透析前,死于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及尸解材料作对照。此外还对经 CAPD4年以上存活者作肾超声检查。结果病人组,从1977年以来,在 TWH 经 CAP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