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颅内压监测仪持续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变化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04—2015-04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入院后2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维持水盐代谢平衡等。对照组常规使用甘露醇,实验组依据颅内压监测仪观察数值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甘露醇使用量、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甘露醇使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能较好控制血压。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脱水降压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对生化指标的稳定有较为肯定的意义,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连续性动态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因高血压脑出血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95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根据目前脑出血指南接受常规治疗及必要时手术治疗,其中监测组患者依据连续监测的颅内压数值判断病情、调整脱水药物(甘露醇)用量及选择手术时机,而对照组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影像学资料、瞳孔变化等临床信息经验性判断病情、调整脱水药物用量以及手术时机。对比两组患者脱水药物的调整时间及应用总量、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入院GCS评分、手术治疗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监测组甘露醇开始减量时间缩短(P0.05),甘露醇总用量显著降低(P0.05),住院期间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3 m 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连续性动态颅内压监测可对治疗过程中脱水药物的使用、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减少因甘露醇使用产生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及甘露醇用量调控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2组均频率性予以甘露醇(脱水药物)。研究组于持续颅内压监测下调整血压值及甘露醇应用频率;对照组依据患者瞳孔变化、影像学检查及意识形态调整血压值及甘露醇应用频率。随访半年,观察统计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介入时间及甘露醇减量时间。结果研究组手术介入时间及甘露醇减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准确指导患者手术时机,调控甘露醇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颅脑手术后甘露醇合理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有创颅内压监测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根据颅内压调整甘露醇用量,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应用甘露醇。结果有创颅内压监测组甘露醇的应用时间及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指导甘露醇的合理应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仪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监测的临床意义,为提高预后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2014-03—2015-10我院符合选取标准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别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护与治疗,并根据尿、血常规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常规监护与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压监护仪,根据颅内压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2组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45.10%,一般率50.98%,对照组分别为25.49%、31.37%,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对照组为45.1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甘露醇使用总量(760±55)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 200±10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压监护仪实施术后监测,对脱水剂的使用量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效果,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美国强生公司Codman颅内压监护仪监测ICP 43例(监测组),未进行ICP监测43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6个月,监测组预后良好率(65.1%,28/43;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5%,17/43;P<0.05)。监测组脱水药物使用时间、剂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术后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应用持续有创ICP监测,能实时动态反映ICP变化,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脱水药物时间与剂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科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ICP)增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组(实验组)和非监测组(对照组); 所有实验组病例经FVEP监测ICP和立即行腰穿检查测ICP,治疗上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 记录2组患者甘露醇使用量以及肾功能情况,评估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指导临床调整脱水剂的应用效果; 记录2组患者GOS评分,评价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参考价值。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FVEP无创颅内压测得值与腰椎穿刺颅内压测量值比较无明显差异[(195.76±13.24)mmH2O vs(197.04±11.98)mmH2O, P>0.05]; 实验组甘露醇使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2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3.889, P=0.048)。结论 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替代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及时调整并减少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脱水剂甘露醇的用量,改善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持续性ICP监测(ICP监测组),另50例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脱水剂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ICP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ICP监测并不能改善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但可以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量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及时预警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及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发生迟发性水肿和甘露醇应用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其脱水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甘露醇脱水,对照组应用呋塞米联合甘油果糖脱水。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发生迟发性脑水肿明显重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长期大量应用甘露醇脱水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迟发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2016-06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高龄颅脑外伤患者85例。观察组45例于受伤24h内行ICP监测,平均监测时间(6.14±1.5)d;观察组ICP持续20mmHg时应用脱水治疗,若持续25mmHg,应用脱水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显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加重的患者施行手术。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经验决定脱水和手术方案。比较2组脱水药物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人均甘露醇使用剂量为(30.4±16.3)g/d,较对照组的(45.8±15.3)g/d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植物生存状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提高高龄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并可评估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实验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5例,实验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滴尼莫地平,1次/d;对照组给予脱水、降压、控制血压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疗程均为21 d,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高且病死率低,优于对照组.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血肿体积,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动态监测颅内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0‐03—2013‐03收治的221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1112例和未监测组1102例,对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脱水剂的用量、时间及预后情况(预后良好、预后恶劣、再次手术)及并发症(电解质紊乱、高渗性昏迷、急性循环衰竭等)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颅内压动态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分为有创监测组328例和无创监测组784例,分析两种监测方式的并发症和预后情况,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结果监测组患者脱水剂(20%甘露醇)应用时间、剂量高于未监测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脱水剂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低于无创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创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行动态颅内压监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患者详尽的IC P值,指导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无创监测较有创监测具有明显优势,是未来颅内压动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早期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中的预警效果.方法 15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无创颅内压监测,按颅脑CT提示将患者分为血肿稳定组(HS)血肿扩大组(HE),比较2组患侧和健侧NICP差值(D值)、NICP值、脑灌注压(CPP值)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157例患者共发生血肿扩大54例,其中53例(98.2%)发生发病24 h内;2组入院时NICP值、D值以及CPP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肿扩大或24 h后的复测中,HE组患者的NICP值和D值均明显改善(P<0.05),且与H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PP值并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HE组(u>ua,P<0.05),其中HE组病死率和植物生存率显著高于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831,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后NICP值和D值快速变化,应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可早期预警血肿扩大,且具有无创、动态监测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使用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2015-06—2016-06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别将患者分成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和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30例,分析2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颅内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99%,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GCS评分差别不大,治疗后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不大,治疗后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半年的ADL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2.7%,优于对照组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该治疗方式适合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采用Fugl-Meyer(FMA)运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在自我护理、心理健康、语言交流、肢体运动功能四个维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判断病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比较2组患者GCS评分和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预后组间颅内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患者57例(监测治疗组)、镇静镇痛治疗患者6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43例。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以及甘露醇使用等情况。 结果监测治疗组1月及6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等均显著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且甘露醇使用量、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等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动态把握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压变化情况,能够避免脱水剂的过度使用,改善预后,同时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效果更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2010-02—2013-04 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5例,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5例,辅以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观察其心率变异性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SDNN、SDANN、PNN50%、rMSSD和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上述指标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治疗后在SDNN、SDANN、PNN50%、rMS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观察组无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预后,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联合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3-10收治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微创穿刺碎吸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亚低温进行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C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但实验组C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发生MODS,对照组发生5例,2组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亚低温辅助微创穿刺碎吸术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致死致残率低,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