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肝细胞癌(HCC)患者多有基础肝病,与其他癌症不同,HCC患者的肿瘤特征及残存肝功能均会影响到患者术后生存。为了帮助临床医生确定能够在根治性肝切除术中获益的患者,结合实验室前期研究及文献回顾,总结了对HCC患者预后有指导意义的常见临床检测指标。其中特别介绍了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血清学指标前白蛋白,其作为HCC患者术后独立预后因素被纳入传统Child-Pugh肝功能评价系统,形成改良的肝功能评分系统,可更加精确预测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这一评分系统或将有助于更加精准地选择适宜接受手术的HCC患者。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主要为肝细胞癌(HCC)]患者病情复杂,宜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和各种治疗方法的不同特点和适应证选择最佳个体化方案。治疗方法的选择应依据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侵袭的部位和范围、静脉癌栓和远处转移情况、患者肝功能代偿程度以及全身状况全面衡量而决定。根治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乳腺大汗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乳腺大汗腺癌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 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出乳腺大汗腺癌患者63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通过COX单因素及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法分析乳腺大汗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乳腺大汗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乳腺大汗腺癌预后的预测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 年龄71~82岁、T4分期、M1分期是乳腺大汗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基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3、5年乳腺大汗腺癌预后的预测列线图。列线图的C-指数为0.762(95%CI为0.728~0.796)。乳腺大汗腺癌预后的预测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与患者生存率接近。结论 年龄71~82岁、T4分期、M1分期的乳腺大汗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成功构建乳腺大汗腺癌预后的预测模型,且模型的区分度及一致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4.
邱双健 《肝脏》2012,17(9):651-655
虽然肝细胞癌(HCC)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巨大进步,但其准确的肿瘤生物学仍然知之甚少,从而整体上限制了患者的预后。对分子机制的详细分析和特征鉴定以及因此对应的预后特征而进行的个体化预测既会彻底改变HCC的诊断和治疗,也是现代个体化用药的重要目标。近年来,肿瘤全基因组和转录组以及表观基因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转化研究中已成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术后降钙素与术前降钙素比值(CR)作为预后标志物预测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MTC)结构性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治疗的117例散发性MT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分析CR对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影响,并构建了基于CR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预测疾病复发的CR的最佳截断值为0.124。CR≥0.124组患者的RFS显著短于CR<0.124组患者(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数目是MTC结构性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以CR影响作用最大[HR(95%CI):5.09(2.34~11.06),P<0.001]。预测RFS的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37(95%CI:0.763~0.911),校准曲线显示基于CR的列线图校准度良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CR是预测散发性MTC患者结构性复发的有力指标,结合CR的列线图可以精准计算散发性MTC患者术后结构性复发的风险,为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同时开发网络计算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池州医院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9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及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构建血小板指数评分(PI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regplot包构建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采用ROC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对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决策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临床有效性;使用DynNom包将列线图模型发布至网络中并开发网络计算器。结果 192...  相似文献   

7.
肿瘤标志物早期诊断对肝细胞癌(HCC)患者长期生存预后非常重要。阐述了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在HCC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复发预测中的价值,发现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与AFP联合能明显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认为动态检测PIVKA-Ⅱ水平变化能够较好地协助临床正确评价HCC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复发,可以作为HCC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ALP 评分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基于HALP评分的列线图模型能否有效预测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20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253例HCC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出 HALP 和其他有关指标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2检验分析HALP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ALP及其他临床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 R 3.6 软件构建列线图,使用C指数及校准图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通过净重新分类指数(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比较列线图模型和传统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HALP组患者OS、RFS优于低HA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WBC、GGT、ALP、AFP、手术方式、微血管侵犯、TNM分期、分化程度、HALP、AST/ALT、NLR、MLR均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自噬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HCC的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HCC全转录组数据以及对应的临床数据,在人类自噬数据库(http://www.autophagy.lu/)下载自噬相关基因,通过共表达分析找到自噬相关lncRNA。然后,根据K-M分析及Cox分析构建临床预后模型预测HCC患者生存风险及临床相关性分析。最后,针对这些自噬相关lncRNA进行GSEA功能富集分析和临床样本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919条自噬相关lncRNA,其中AC009403.1、AC099850.3、AL365203.2、AL117336.3和AC015908.3具有临床预后价值且能预测HCC患者生存风险。根据构建的风险模型将高表达AC015908.3患者归为低风险患者,AC099850.3,AL117336.3和AL365203.2归为高风险患者,独立预后分析也验证了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预后肝癌患者的生存风险。GSEA功能富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构建透析后生存时间的预测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6年186例合并糖尿病的MHD患者信息,应用COX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根据COX回归结果构建死亡风险列线图。结果:186例患者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7%,74.2%,64.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心血管疾病、血管通路、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影响合并糖尿病MHD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死亡预测列线图,一致性系数为0.670(95%CI 0.604~0.737)。结论:基于糖尿病病程、心血管疾病、血管通路、eGFR四个因素建立的糖尿病MHD患者透析后生存预测的列线图有助于个体化预测预后,针对性地治疗预后较差的糖尿病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H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LHI患者2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3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4~6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H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 4.2.1软件包及rms程序包建立LH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计算一致性指数;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该列线图模型预测LH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对LH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264例LHI患者中预后良好47例(17.8%),预后不良217例(82.2%)。两组年龄、有心房颤动史者占比、有心功能不全史者占比,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152例行TACE治疗的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TACE术后肝衰竭、上消化道大出血、栓塞后综合征等发生情况,分析生存期资料与影响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0(95%可信区间:4.4~5.6)个月,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7%、18%和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肝两叶累及、远处转移和Child-Pugh分级是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TACE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5.108、11.542、6.036、12.319、22.57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远处转移和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分别为11.243、5.021、7.651、25.876,P值均0.05);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唯一影响因素是Child-Pugh分级(P=0.015)。结论在肝功能良好的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TACE是安全有效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远处转移、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患者生存的最主要因素,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患者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基于细胞焦亡相关基因(PRGs)的肝细胞癌(HCC)预后模型的构建。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HCC患者数据集, 通过应用单变量Cox和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根据中位风险评分, 将TCGA数据集中HC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分析、列线图用于评估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对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最后, 应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2个HCC数据集(GSE76427和GSE54236)对模型的预后价值进行外部验证。对数据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或Wilcoxon检验。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的HCC患者数据集经过筛选后, 共纳入366例HCC患者。通过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 建立了一个7个基因(CASP8、GPX4、GSDME、NLRC4、NLRP6、NOD2和SCAF11)相关的HCC预后模型。并根据中位风险评分, 可将366例患者平均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生存...  相似文献   

14.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5):421-42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院内心源性休克(CS)的风险因素,依此建立预测AMI患者院内C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通过胸痛中心数据库及医院信息系统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住院且接受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32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住院期间CS的发生情况将受试对象分为CS组(52例)和非CS组(275例),利用LASSO回归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发生院内CS的风险因素,并建立个性化的CS预测模型。结果:LASSO回归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肌酐、尿素氮、尿酸、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室射血分数及合并新发心房颤动为AMI患者发生院内CS的重要风险因素(P0.05)。利用上述7个预测指标构建了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后,列线图预测AMI患者发生院内CS的AUC值为0.888(95%CI:0.840~0.922),灵敏度为0.832,特异度为0.782。校准曲线提示列线图模型的偏差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法提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阈值处于0~0.8时,患者的临床净收益水平最高。结论:本研究依据院内CS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构建了个性化的CS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经相关指标证实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率和临床适用性,能准确、有效地预测AMI患者院内CS的发生风险,从而协助临床医护人员筛选高CS风险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AMI患者术后C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及血液营养指标在术前对中老年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并建立列线图,探索对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388例中老年患者,术前采集外周血进行营养标志物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的检测,参照NRS-2002工具标准,进行营养风险评分,并根据最佳临界值将营养指标分为3组,与生存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然后,通过结合有意义的营养指标及临床病理参数建立列线图个体化预测中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通过校准曲线图、一致性指数(C-index)和决策曲线图进一步验证结合营养指标的预后列线图预测食管鳞癌术后生存的准确性。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36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6%、50.2%和33.0%。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TNM分期、分化程度、肿瘤位置、Hb、ALB、PAB和NRS-2002评分均与中老年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OS密切相关(均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铜死亡相关的LncRNAs在肝细胞癌(HCC)中的预后价值并构建风险模型,及其在HCC中突变负荷及相关药物的选择,为提出新的HCC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从癌症基因组谱(TCGA)数据库下载并整合了HCC患者转录组数据、临床数据及突变负荷。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HCC预后相关的LncRNA。然后使用多因素Cox分析对模型进行构建。通过R软件对肝细胞癌铜死亡预后模型进行分组,并且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使用R语言对铜死亡预后模型进行风险曲线、生存分析、无进展生存期及主成分分析图的绘制,以此来对最佳预后模型进行验证。并使用了ROC曲线、C-index曲线和列线图对模型的预后因素进行了评估。随后进行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我们计算了泛癌数据中TMB状态与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以及筛选出对HCC潜在药物治疗的敏感。结果: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LASSO回归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共筛选4个铜死亡相关基因LncRNA构建预后模型。使用预后模型对样本进行生存分析发现高低风险两组患者明显存在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免疫相关基因组表达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寻找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中HCC转录组测序信息,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在癌组织中异常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同时筛选与患者总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免疫基因,Cox回归构建可作为预后评估的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价其预测能力。此外,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转录调控网络探讨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在HCC癌与癌旁组织中共发现2 068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免疫相关基因有116个,单因素Cox分析显示22个免疫基因与预后相关,多变量Cox分析筛选出其中10个(FABP6、MAPT、BIRC5、CSPG5、FIGNL2、GAL、IL11、IL17D、SPP1、STC2)免疫相关基因作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用于构建风险评分模型。患者风险评分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患者风险评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程度。结论 HCC中多个免疫相关基因存在异常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基于其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为HCC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尽管针对不同分期的肝细胞癌患者有肝切除术、肝移植术、消融治疗、经动脉化疗栓塞、放射治疗、系统抗肿瘤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肝细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较低。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或已无法满足监测甚至预测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反应以指导治疗决策的临床需要,而能够提供准确和全面的基因表达和突变分析的液体活检有望成为监测治疗反应及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本文旨在阐述液体活检在肝细胞癌不同治疗方法中的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以展示液体活检在该领域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CC切除术后3年复发率约为50%,5年复发率超过70%,居高不下的高复发率严重影响HCC患者手术疗效和长期生存,是导致HCC患者术后死亡的首要原因. HCC术后复发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多因素和多分子参与的复杂过程,涉及机体、微环境和肿瘤组织三个方面因素,包括机体免疫力、局部p H值、间质压力、血管渗透压、炎性反应、肿瘤细胞黏附、细胞外基质降解、细胞迁移、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形成等,与多个基因表达异常和相关分子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但HCC术后复发的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需要更深入的研究.HCC术后复发如何治疗直接影响HCC患者预后,涉及再次手术、肝移植、局部微创治疗、放疗、分子靶向药物、免疫和中医药治疗,单一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治愈或控制肿瘤进展,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方法有机地联合,达到协同增效的治疗效果.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个体特性,结合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最佳证据,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对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HCC患者,术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预防HCC复发,是降低HCC术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才能使术后HCC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相似文献   

20.
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细胞癌(HCC)常见于进展期肝癌,PVTT可引起肿瘤播散、肝功能衰竭和门静脉高压,从而导致顽固性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和肝性脑病,严重影响肝癌患者预后。根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伴PVTT的进展期HCC,索拉非尼被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但由于其疗效有限且价格昂贵限制了它在国内的应用。而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可重复性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疗效。目前主要应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术(HAI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ACE联合索拉非尼、TACE联合消融术、TACE联合适形放疗、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门静脉粒子条置放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最后指出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有望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