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JC病毒感染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35例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和23例儿童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及T-Ag蛋白。结果JC病毒DNA片段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检出率为31.4%(11/35),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检出率[8.7%(2/23)];T-Ag蛋白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9%(8/35),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患儿的息肉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检出率和T-Ag蛋白阳性率与患儿年龄、性别及息肉数量、部位、大小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 JC病毒感染可能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有关,JC病毒感染可能是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金属止血夹用于儿童粗蒂息肉切除的经验并对其应用技术、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 ,利用富士 2 0 0型电子结肠镜、富士XQ2 0 0圈套器以及止血夹推送装置 (HX 5QR 1)和金属钛止血夹 (MD 85 0 ) ,对 5例直径 >1 0cm粗蒂息肉 ,采用止血夹钳夹结扎加电凝切除法 ,即利用止血夹钳夹息肉近基部蒂柄 ,完全阻断息肉血流 ,再行圈套电凝电切。本组 5例术前进行肠道准备 ,手术在静脉麻醉下进行 ,术后收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共切除息肉 6枚。其中横结肠息肉 2枚 ,降结肠息肉 4枚 ;幼年性息肉 3枚 ,腺瘤性息肉 3枚。所有息肉均完整切除 ,无出血及穿孔并发症 ;术后患儿症状消退。结论 金属止血夹能有效防止粗蒂息肉切除中的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内镜下金属止血夹加电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儿童胃肠粗蒂息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主要探讨消化内镜金属夹在小儿外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范围和价值.方法 2002年5月至2011年5月应用Pentax EC3430/EG2540型、Olympus CF260/GIF260型小儿电子消化内镜,运用Olympus金属夹闭器、内镜金属夹及活检钳等器械,诊治小儿外科疾病269例.结果 269例患儿在内镜下共置放消化内镜金属夹889枚,平均每个患儿3.3枚.其中①诊治消化道出血24例:Mallory-Weiss综合征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7例,胃异位胰腺症2例,胃肠道血管畸形2例;应用消化内镜金属夹结扎缝合止血,术中止血效果满意;②诊治胃肠道息肉209例:幼年性大肠息肉和幼年性大肠息肉病196例,家族性息肉病6例,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7例;合计摘除息肉289枚,其中一次内镜下完成息肉摘除术157例,占75.1%,分次内镜下完成息肉摘除术52例,占24.9%;52例分次手术均为息肉体直径≥2cm或蒂直径>1cm者,术后1个月内镜复查均临床治愈;③辅助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症36例,辅助经肛门改良Soave Ⅰ期根治术17例.结论 消化内镜金属夹是小儿外科疾病内镜诊疗过程中安全有效工具之一,可有效的治疗消化道出血、息肉和预防穿孔等并发症,并可辅助诊治先天性巨结肠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结肠结肠镜检查对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收治590例结肠息肉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结果59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较多(男:女=2:1),平均年龄(4.7±2.5)岁,绝大多数患儿以大便带血为主要症状(554例,94%),部分患儿伴有其他症状,如反复发作性腹痛(51例,8.6%),息肉经肛门脱出(52例,8.8%)以及腹泻(12例,2.1%)。40例患儿(6.8%)有贫血,其中4例重度贫血患儿结肠镜检查前予输血治疗。本组单发息肉522例(88.5%),多发息肉68例(11.5%)。息肉位于乙状结肠272例(46.1%),直肠224例(38.0%),其余结肠94例(16.0%)。仅4例发生并发症(4/590),包括2例结肠穿孔,2例出血,经治疗后均痊愈。病理学分析结果:幼年性息肉544例(92.2%),Peutz-Jeghers息肉20例(3.4%),幼年性息肉病17例(2.9%),错构瘤7例(1.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例(0.17%),炎性息肉1例(0.17%)。结论结肠息肉是儿童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息肉可分布在结、直肠全程。儿童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症状,全结肠结肠镜检查是必要的,可以直接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并对炎性肠病等疾病起到协助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儿童结直肠息肉是临床中无痛性便血、腹痛和肛门肿物突出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结构上的差异分类,早期诊治不影响生长发育及营养吸收。发现息肉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若幼年性息肉合并腺瘤或为腺瘤性息肉,需定期行结肠镜复查。目前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金属钛夹是治疗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直肠息肉大多数采用电灼切除或经肛门切除,并发症较多。我院自1990年3月~2000年10月对56例小儿直肠息肉行硬化剂局部注射加缝扎治疗(以下简称注扎治疗),方法简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56例患儿,男34例,女22例;年龄2岁~12岁,其中5岁~10岁41例,均因便血就诊。其中单个息肉52例,2颗息肉3例,3颗息肉1例,全部为带蒂息肉,息肉直径均小于1.5cm。息肉位于直肠下段32例,直肠中段18例,直肠上段6例,术后病理回报:幼年息肉41例,腺瘤息肉7例,炎性息肉8例。1.2治疗方法术前做好患儿思想工作,使其有充分准备。将5ml~10ml开塞露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儿童结肠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进行探讨总结。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09年9月肠镜检出并肠镜下切除的儿童结肠息肉121例临床资料,患儿采用Olympus PCF240I电子肠镜行全结肠检查,Olympus UES-30高频电凝电切摘除结肠息肉治疗。结果121例结肠息肉患儿皆因便血就诊,部分伴有黏液便,病程1周~8年。其中单发息肉94例(77.7%),2枚息肉6例(5.0%),多发性息肉21例(17.3%)。其中结肠息肉病5例,息肉直径0.3~4cm,形态山田Ⅰ型~Ⅳ型,病理为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息肉样形成和管状腺瘤。121例以山田Ⅳ型、幼年性息肉为主,其中结肠息肉中幼年性息肉共107例(占88.4%)。5例结肠息肉病中发现1例息肉恶变。115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结肠息肉是儿童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儿童中若出现便血、贫血或直肠息肉脱垂、肠套叠等表现时,应及时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若幼年性息肉合并腺瘤或为腺瘤性息肉,需定期结肠镜复查,或有便血应随时复查。结肠息肉病者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时,建议行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以幼年性息肉最常见,绝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但也存在恶变可能。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息肉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多种环境因素如高脂饮食、肥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而影响其发病。结直肠息肉患儿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且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息肉患儿其肠道微生态结构也存在差异,通过饮食干预、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及某些药物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成为防治儿童结直肠息肉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79例行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379例患儿中,发生相关并发症共计36例(9.1%),包括发热6例(1.6%),出血30例(7.9%),无一例发生肠穿孔。在30例出血患儿中26例(6.9%)为少量出血,4例(1.1%)为大出血,后经急诊内镜成功止血,无一例追加外科手术。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术前便血持续时间、息肉位置、是否有蒂、切除方式和术后制动与术后并发症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术前便血时间越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越高,OR值为1.08[95%CI为(1.03,2.14),P=0.003];非直肠部位息肉(包括横结肠、升结肠和回盲部)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直肠息肉患者的18.88倍[95%CI为(2.23,159.74),P=0.007];有蒂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无蒂患者的11.424倍[95%CI为(2.42,53.91),P=0.002]。结论 儿童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前便血时间越长、息肉的位置离肛门越远、有蒂的息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越大。金属钛夹的使用、术后严格的制动、软化大便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腹腔镜辅助下小肠镜切除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08—2018年收治的21例难治性消化道息肉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小肠镜下深部息肉切除术。结果21例患儿中男童14例,女童7例,平均年龄(7±2.1)岁。病因: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15例,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样息肉1例,单纯小肠息肉5例。病理检查结果:错构瘤8例,幼年型息肉9例,腺瘤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3例。临床表现:反复发生肠套叠16例,不完全性肠梗阻5例。16例经术前腹部B超明确诊断,5例经CT明确诊断。21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小肠镜息肉切除术,其中2例为十二指肠水平段息肉,3例为高位结肠息肉,其余均为小肠息肉。共切除息肉143粒,最大者5 cm×4.5 cm,均留标本送病理检查。术中1例广基巨大息肉5.5 cm×5 cm无法内镜下切除改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因巨大息肉予钛铗缝合3例,钛铗止血5例,术中穿孔较大转行腹腔镜下修补术2例。结论多学科联合治疗儿童难治性消化道多发息肉可获得满意疗效,仅有极少数患儿需外科手术治疗。该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是值得推广的联合微创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